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發(fā)
季先生語錄:
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
我們講修身,看似只與個人的修養(yǎng)有關(guān)系。事實上,“藏器于身”這一項也是不容忽略的。它與至真至純問心無愧的人生有何關(guān)系?實際上,毫不夸張地說,一個人若是不能“藏器于身”,就難以成就自我。這樣的人,要么急功近利,表現(xiàn)為很浮躁;要么甘愿沉淪,茍全性命而已。
因此,人生在世,我們要做一個“藏器于身”的人,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立腳點,進而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才能做一個隱忍、有韌性、有耐力的人,才能待時而動,讓良機垂青于己。否則,人生在世,沒有立腳點,“身世浮沉雨打萍”,勢必難以取得成就,也難以盡心盡力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如此一來,必然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眾多的遺憾,那么,要問心無愧,是難以做到的。
所以說,修身之道,藏器于身不容忽視。君子修身,要能藏器于身,待時而發(fā)。可見,藏器于身,并不是修身的最終目的,更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為了在隱忍中爆發(fā),在堅持中抓住機會,成就完滿人生。
季先生就是這方面的榜樣。季先生一生都不肯閑置的一項事業(yè),或者說本領(lǐng),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爬格子”。事實上,不論是大學(xué)期間,還是留德學(xué)習(xí)期間,季先生學(xué)習(xí)的專業(yè)都是語言學(xué)方面的。但是,季先生在文學(xué)上的造詣也是得天獨厚的。其原因就在于,季先生善于藏器于身,待時而發(fā)。眾所周知,季先生一生都在不停地寫作。縱然季先生一生主要以教書為生,但是,“爬格子”所得的稿費,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季先生一家的生活。可以說,“爬格子”是季先生藏之于身的“器”,不論取得了什么樣的文憑,獲得了什么樣的榮譽,季先生始終堅持收藏并且發(fā)動“爬格子”這一“器”,拿筆桿子改善自己的生活,更拿筆桿子講實話,給世人以無限的啟示。試想,若是季先生不注重藏器于身,滿足于一時的成就,那么他一生就可能會失去很多機遇。
藏器于身固然重要,但是,待時而發(fā),一樣很重要。從古至今,抑郁不得志的人,時而有之。因此,如古人所言: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樣的抱怨亦常有。但是,人們可能忽略了自身一個更為重要的品質(zhì)——隱忍。所謂的“待時而發(fā)”,關(guān)鍵就在這個“待”字上。要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要沉得住氣,做一個隱忍的人。這樣,藏之于身的“器”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出來。
三國時期,關(guān)羽曾對劉備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據(jù)說,洞庭湖里有一種魚,叫做泥魚。這種魚不像其他的魚,一到旱季,就拼命地找水。事實上,很多時候,水都會被炎熱完全蒸發(fā)掉,這些魚要么被人們輕而易舉地?fù)谱撸幢桓伤溃詈蟊粫癯婶~干。但是泥魚到了這種生死存亡的時刻,會鉆進泥里,口銜泥水,安靜地待著不動。就這樣,泥魚能堅持半年之久。待旱季過去了,泥魚便會從泥里鉆出來,自由自在地暢游在洞庭湖里。這時候,與泥魚爭搶養(yǎng)料的生物也少了,因此,泥魚能迅速地生長、繁殖。
劉備聽后,恍然大悟,原來,君子要藏器于身,更要待時而發(fā)。時機未到的時候,就要如泥魚那般隱忍。因此,才有了流傳后世的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的確,若是學(xué)不會隱忍,不能平心靜氣地等待良機,那么就可能走上急功近利的歧途,更可能踏入浪費自己才華的險境。得不償失。
所以說,人生在世,我們既要藏器于身,也要待時而發(fā)。若想真正做到這兩點,必須深諳人情世故,也必須清楚為人處世的道理。俗話說,機會是給有準(zhǔn)備的人的。縱然機會處處都有,但是,最好的時機,要用隱忍的心去等,這樣才能有力使出自己的器。
人生中,尋求修身之道,不可不知,君子要藏器于身,也要待時而發(fā)。這樣,才能鑄就一個輝煌的自己,才能有將自己的才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良好機會。
上一篇:君子成名不逐利
下一篇:喜怒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