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唐朝為防范吐蕃、回紇侵擾,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是為設節度使之始。玄宗時府兵制廢馳,戍邊士卒改行招募,長期戍守,不再更代,使節度使專兵成為可能,并且集轄區內的軍、政、財大權于一身,方鎮之勢日強。安史亂后,唐朝對安史部將采取姑息政策,分授以魏博、成德、幽州節度使,史稱“河朔三鎮”,他們在轄區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節度使一職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或部將擁立,朝廷只能承認既成事實而已,一百五十年間出任三鎮節度使者凡五十七人,由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各地節度使也仿效河朔,擁兵自重,獨霸一方,使山東、江淮列鎮相望。至九世紀初,藩鎮發展到四十多個,形成“自國門以外,皆分裂于方鎮”的局面。他們或連橫而叛上,或以力而相并,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災難。唐朝廷雖屢對藩鎮用兵,但收效甚微。憲宗元和年間,因改行兩稅法,中央財力雄厚,平定淮西藩鎮叛亂,河朔各鎮隨之相繼歸順,實現了安史之亂以來的空前統一。但藩鎮專地擅財,恃勢橫行的情況并未根本改變,憲宗死后,各藩鎮又相繼反叛,故態依然。藩鎮割據的局面由唐中葉起,經五代十國至宋初趙匡胤收藩鎮兵權,持續達兩個半世紀之久。記載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文獻有《新唐書》卷六十四《方鎮表序》、卷二百一十《藩鎮傳序》。各家通史和隋唐斷代史著作都有專章論述,并可參照韓國盤《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歷史教學》1958年8期,收入《隋唐五代史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版)。
上一篇:藏震
下一篇:行省制和驛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