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志根
《蒙古源流》八卷,清初蒙古族人徹辰薩囊撰,是研究明代蒙古族歷史的一部重要資料。
該書原是用蒙文寫的,書名為《額爾德尼脫卜赤》,即《寶史綱》。清朝乾隆年間,由蒙古喀爾喀親王成袞扎布將此書進呈朝廷,乾隆皇帝命譯為漢文,名《蒙古源流》。書的內(nèi)容,以喇嘛佛教為綱,以各汗傳統(tǒng)之世系為緯,主要記載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以下至明末清初林丹庫圖克圖汗的世系,以及他們供奉的諸大喇嘛“闡揚”佛教的事。對蒙古各部“興衰治亂之跡”、遺聞佚事等,也多按年記敘。可說是一部編年體的明代蒙古族史。書中卷首講佛教的“運數(shù)”,作為全書的緣起。第二卷紀額納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傳世次序及其崇尚佛教的事;第三卷以后則紀蒙古種族之發(fā)源,其內(nèi)容、體例與《蒙古秘史》相近。但全書紀元太祖成吉思汗諸弟子孫比較簡略,而紀元順帝以下汗之子孫,特別是鄂爾多斯、巴爾斯博羅特二支較詳;其中又以紀阿勒坦汗最詳細,而對達延汗其余諸子較略。
該書作者徹辰薩囊是鄂爾多斯的一個執(zhí)政貴族,喇嘛教徒。他在書中極力頌揚喇嘛教的“功德”,宣揚諸王貴族都是天生“有福氣”的統(tǒng)治者,而勞動人民則是天生的“賤骨頭”,應該服從、忍受諸王貴族的統(tǒng)治,立場是反動的。而且,書中有些記述僅據(jù)傳聞,很不可靠。例如,將明太祖朱元璋寫成“朱葛”,還說他仕至左省長官等等,顯然是謬誤。其他紀年亦往往與史書相悖。但是,由于該書記載元順帝以下諸汗傳世次序、名號、生卒年歲、人名地名、職官等極為詳悉,且大多為作者所親知灼見,與塞內(nèi)史官捕風捉影附會之詞不同,是比較可信的,比之于《明史》韃靼傳遠勝一籌。例如,濟農(nóng),是明代蒙古的一種官職稱號,而明朝人不諳塞外情形,把濟農(nóng)譯為吉囊,把它當作人名。這類錯誤,憑《蒙古源流》便可以得到糾正。所以,該書對于治史,特別是對于研究明代蒙古族史,可補“正史”之不足,是很有裨益的。
該書末附《紅冊》、《大黃冊》等七種史料,作者自云該書是根據(jù)這七種史料合訂而成的。這七種十四至十七世紀寫成的蒙文史料,至今未發(fā)現(xiàn),很可能已失傳,這樣,該書就顯得更加貴重。乾隆時刊行后,清末沈乙盦、洪鈞、王國維等人對此書均有研究,沈、王二氏還作了校勘箋證。今有孱守齋校補本,由沈氏箋證,張爾田增補并校。十九世紀初,俄國人施密德(公元1779-1847年)在外蒙古傳教,得蒙文原本,即據(jù)以譯成德文,并參照漢文、藏文等作了注釋,于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
上一篇:吳志根《蒙兀兒史記》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吳志根《蒙古秘史》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