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郭沫若寫有著名的歷史劇《蔡文姬》和《武則天》。郭沫若寫《蔡文姬》(1959)的主要動機是“要替《胡笳十八拍》呼吁一下”,“替曹操翻案”(郭沫若:《蔡文姬·序》)。劇本主要是借助“文姬歸漢”的歷史故事,成功地塑造出蔡文姬這一藝術形象。蔡文姬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也是一個飽受風霜、一生坎坷的偉大母親的形象。她是漢代名儒蔡邕的女兒,流落匈奴十二年,嫁給左賢王,有了一兒一女,雖然生活富貴榮華,但她懷念故土。曹操贖她歸漢繼承父業纂修《續漢書》,使她又經歷了“生離”之苦。他感情豐富,善于自責,又博學多才,愿“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歸回長安繼父之遺業。當她得知董祀蒙受了不白之冤時,敢于直諫曹操,據理說明真象。糾正了曹操的偏聽讒言,顯示出文姬的坦蕩胸懷。
劇本選取“文姬歸漢”的故事,通過“別子”、“釋念”和“進諫”等情節,不僅描寫了文姬的變化,更深的意圖是想通過這些情節來刻畫曹操。劇中的曹操不僅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而且是一個充滿詩人氣質的人物,對詩有特殊的愛好和獨到的見解。他為蔡文姬的詩拍案叫絕,喜形于色。特別是在劇中最后一幕,著重表現了曹操做為政治家的坦蕩胸襟。他知過必改,勇于承認錯誤,并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箴言鞭策自己。在第五幕里曹操充當月下老人,撮合董祀、蔡文姬姻緣,尤顯曹操的親切熱情、通情達理和平易近人。蔡文姬歸漢八年后寫成的《重睹芳華》,是對曹操的功德和為人的寫照。劇中通過這些描寫達到了給曹操翻案的目的。
《蔡文姬》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長詩。無論是人物塑造,劇情發展,人物對話都有著濃郁的詩的意境。作者把《胡笳十八拍》作為貫穿全劇的一條線索,使劇本顯得氣勢雄渾,詩意盎然。尤其是長安郊外一章,蔡文姬撫琴彈唱《胡笳第十四拍》,盡抒心中的不平,使舞臺氛圍與人感情完全融為一體,有著強烈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郭沫若
下一篇:郭沫若的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