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其
《山海經》十八卷,分為《山經》五卷(或稱《五臧山經》)和《海經》十三卷兩大類。這大體上是西漢劉秀(歆)校書時整理出來的一個本子。其作者據劉秀的說法是大禹、伯益,這種說法一直沿襲到清代,但是并不可靠。實際上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時,大約成書于周秦之間。
《山海經》自古號稱奇書。它所記載的東西,很多不為后世讀者所理解,常被斥為怪誕不經,司馬遷就曾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書中所記怪物確實不少,牛首蛇身,虎形牛尾,魚身蛇尾,人面四目……無奇不有。書中所記百來個邦國中有深目國、小人國、驩頭國、長臂國、奇肱國……等奇特的國家。由于它記載各地不同的祠神用物,所以魯迅認為它是“古之巫書”。由于它記載著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是“小說之最古者爾”。總之,它是我國古代典籍中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在神話傳說、奇禽異獸的敘述中,保留了一些科學文化遺產,并不是毫無用處的。早在漢代就曾被運用過,漢武帝時有人獻異鳥,百物不食,東方朔知道該鳥名“畢方”,并言其所當食,即根據《山海經》而知。于是在漢代就引起很多人讀學《山海經》,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
《山海經》的經,并不是“經典”的“經”,而是“經歷”的“經”,所謂《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等等,當為“西經之山”、“東經之山”……的意思。《海外經》也是如此,所謂“海外自西南陬(zōu鄒)至東南陬者”、“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也是“經歷“之義。全書三萬一千多字,記載了約一百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對這些邦國、山水的地理關系都一一作了交代,因而以“經歷”之“經”名書。它記載的地域很廣,包括我國以及中亞和東亞的廣大地區。從《隋書·經籍志》開始,多把它列為地理書也是有道理的。東漢明帝時,命王景修汴渠,賜以《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顯然就是把《山海經》當地理書看待。
本書不僅記邦國、山水,還記載了各個邦國和各山區、水道的風土民情和重要物產,以及許多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活動和世系。總之,它的內容包含著關于我國古代地理、歷史、神話、民族、動物、植物、礦產、醫藥、宗教等許多方面,是研究我國遠古社會的重要文獻。從學習我國古代歷史的角度看,有如大禹治水、黃帝與蚩(chī吃)尤作戰等等神話傳說,都是上古歷史中的重大事件。有許多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等,影響古代許多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
不過,本書不論是內容或語言,都顯得荒誕奇偉,作為歷史材料來運用,必須經過分析研究。即便是山脈、水道,也要詳加考證。
古代為《山海經》作注的人不少,《四部叢刊》用的晉郭璞注本,《四部備要》用的是清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袁珂的《山海經校注》,是目前最好的閱讀本。該書中附有一些插圖。《山海經》原來是有圖的,但原來的圖早已在傳抄中絕跡了,后人補畫了一些圖,校注本中的插圖是采用后來補畫的。
上一篇:崔曙庭《尚書》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左傳》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