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宋論》十五卷,是一部評論宋代史實的專著,對宋代政治多所指摘,對宋代人物批評甚嚴。作者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中國古代一位卓越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向前發展了一步。他的歷史觀,別開生面,在《宋論》中能言人之所未言,對整個宋代歷史上的一些問題,有獨到見解。
王夫之《宋論》肯定了趙匡胤這一開國之君完成統一的功業,為趙宋政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使宋代得以在不少方面的成就超過漢唐。宋代空前的一些成就,無法掩蓋宋代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宋論》著重對宋代的種種社會矛盾進行了具體分析:自趙匡胤始創猜疑之法,影響深遠,為杜絕黃袍加身這一喜劇的重演,痛抑一切聰明才智之士,為保全趙姓一家之權益,不惜國家民族之命運,對百姓是不擇手段無情地搜刮,對官吏是毫不吝惜放肆地恩賞,賞罰不公,是非不分,皇帝無一定的是非標準,君昏臣奸,監察御史之類的官員,因為盡了職守,反而丟掉烏紗帽;不管事的官員被認為是好官。歪門邪道,遍布全國;奸臣當道,忠良遭殃,趙宋政權終于葬送在趙宋統治者手中。
王夫之寫《宋論》,非常講究具體分析,他認為自澶淵之盟以后,“一國君臣如病狂然”,誣枉成風,排擠寇準的丁謂,王夫之認為他確實是小人。從此以后,小人與君子之間,互相傾軋,沒完沒了,宋代把持朝政的大臣,多是傾陷君子的小人,早期著名的宰相趙普也不例外,王夫之認為他也是“鄙夫”,在皇位繼承與官吏任命等方面,趙普都犯了錯誤。王夫之罵王安石是小人,但并未完全否定王安石,只否定他“言有大而無實”,說了不符合實際的大話。王夫之認為王安石在黨爭與小人當道等問題上負有一定責任。但反復說明王安石與蔡京有嚴格區別,特別指出王安石“志在利國”,而蔡京“實為禍本”。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主要責任在神宗,神宗面授王安石以“聚斂之謀”,以殘酷的剝削手段來實現“強國”的目的,這就清楚地說明王安石變法的局限與失敗的必然性。王夫之對王安石新法進行了考察,他充分肯定免役法優于差役法。他積極主張“布寬政”,主張提高將帥權力,以防止契丹、女真、蒙古的進襲。反映了他的反清立場。
《宋論》從卷一到卷十四,每一卷論一帝,只有卷十五,把度宗、恭宗、端宗、祥興帝放在一起簡略地作了論述。《宋論》與《讀通鑒論》,為《船山遺書》中兩種史類書,遺書舊劉早已絕版。清代同治初年,湘鄉曾氏搜訪遺書,重刻于金陵,稱為金陵刻本。公元196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宋論》,就是以金陵刻本為底本,與其他抄本核對,進行標點、校勘、整理而成。
上一篇:張翼之《宋史紀事本末》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寰宇訪碑錄》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