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宋會要輯稿》是宋代官修的一部史書,分帝系等十七類,以禮、職官、食貨等類的篇幅最大。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史料書。
宋代學者精于歷史編纂學,勤于考證古代史,也努力于記載其本朝代的歷史。在記載其本朝史方面,官府或私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趙宋官府為編寫會要體的史書,特在秘書省設立一個專門機構,叫會要所,它與國史實錄院、日歷所的關系極為密切。會要的編修,主要取材于實錄與日歷;此外,朝廷各單位及諸路監(jiān)司管轄的州軍所有檔案,都在網(wǎng)羅之列,會要集中了各方面很豐富的資料。實錄與日歷,月綱日緯,記流水賬。會要不同,會要以史實的內(nèi)容為標準,按史實的性質(zhì)分門別類排列。
宋代編輯的會要,計有《慶歷國朝會要》、《元豐增修五朝會要》(即《六朝國朝會要》)、《政和重修會要》、《乾道續(xù)修四朝會要》、《乾道中興會要》、《淳熙會要》、《嘉泰孝宗會要》、《慶元光宗會要》、《嘉泰寧宗會要》、《嘉定國朝會要》(即《十三朝會要》)。宋代修會要十次,共計二千二百余卷,卷數(shù)之多,為歷代會要體史書所望塵莫及。宋代的會要,除李心傳所編《國朝會要總要》曾刊行于四川以外,官修諸本,從未刊行,但官府準許臣民自由傳抄。南宋秘閣所藏北宋纂修之傳抄本及南宋纂修之正本,皆被元兵劫入燕京,元修《宋史》時,即作為重要史料根據(jù)。《宋史》諸志,就是脫胎于《宋會要》。《宋會要》與《宋史》諸志比較,詳略懸殊很大,然《宋會要》的輪廓,大致保存于《宋史》諸志中。
明代初年編修《永樂大典》,將《宋會要》記載的史事分隸于各韻,計有《國朝會要》、《續(xù)會要》、《政和會要》、《乾道會要》、《中興會要》、《光宗會要》、《寧宗會要》七種。當時的《宋會要》,已十失其一。當時文淵閣所藏之《宋會要》,只有殘本二百零三冊。明宣德年間,文淵閣藏書大半付之一炬,明萬歷時已不見這部書的蹤跡了。
清代的徐松(星伯),于公元1809年(嘉慶十四年)入全唐文館,任提調(diào)兼總纂官。時《永樂大典》雖已散失一千余冊,然所存尚得十之八九。徐松是一位有心人,他利用職務的方便,凡他所看到的《永樂大典》上的《宋會要》條文資料,皆一一抄出,日積月累,得五六百卷。徐松未及排比整理就與世長辭。這部珍貴的《宋會要輯稿》抄本流落北京琉璃廠書肆,為江陰繆荃孫所得。不久,又流入廣雅書局提調(diào)王秉恩之手。王秉恩死后,《宋會要輯稿》為劉翰怡購得,交劉富曾整理,徐松原抄稿被痛加刪并,成初編二百九十一卷,續(xù)編七十五卷。劉富曾又參考各書,移改舊史實,增入新資料,錄成清本,共得四百六十卷。這樣一來,分類隸事,失檢之處甚多,原抄稿面目,已不可復見,徐松原抄稿的史料價值竟被淹沒;原抄稿雖有一些錯別字,但一字一句,盡是《永樂大典》原文,可據(jù)以推定原來之次序。但劉富曾的改編本(即清本)有少數(shù)篇幅,確是大典原文,而不見于徐松原抄稿,因此,它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宋會要輯稿》,是從劉翰怡處購得的徐松原抄稿的北京圖書館影印本。公元1935年影印三百部,每部二百冊。其中帝系、后妃六冊,禮、樂、輿服、儀制、崇儒、運歷、瑞異五十一冊,職官四十九冊,選舉十四冊,道釋一冊,食貨四十三冊,刑法八冊,兵十五冊,方域、蕃夷十三冊。解放后,據(jù)以出版了新的影印本。
《宋會要輯稿》所記載的,不僅限于典章制度,一代之要政,往往隨文附見,有許多資料是《宋史》上所難以見到的。有一些史料,僅見于本書,或他書簡略,而本書詳備,如《王臨川集》所記“制置三司條例”云:“諸司則用事往往為伏匿,不敢實言,以備緩急。”不明其意。查《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二至三,及四十二之二〇至二一,“諸路之財,平時往往巧為伏匿,不敢實言,以備緩急。”這就說得很清楚了。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它記載了豐富的經(jīng)濟史料,田制、田賦、水利、戶口、礦冶、茶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及采礦技術,敘述甚詳。有人對此書贊賞不已,指出“此天壤間絕無僅有者”。影印本《宋會要輯稿》存在不少問題,如已查出有五十四處較大篇幅的復文。
為使用《宋會要輯稿》資料提供線索,有《宋會要研究備要》,收有《宋會要輯稿》的項目(標題),及其所載冊數(shù)、頁數(shù)、原載《永樂大典》卷數(shù)和收錄的年次等,使用甚為方便。
上一篇:崔曙庭《宋書》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宋元學案》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