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俞任遠
【作家簡介】《松迪亞塔》是黑非洲著名的長篇英雄史詩。整理者為幾內亞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吉姆里爾·塔姆西爾·尼亞奈(1932— )。
松迪亞塔的故事從13世紀起就長期流傳于西非馬里、幾內亞等地(即古代芒丁),由“格里奧”口口相傳,保存下來。“格里奧”是黑非洲世代相傳的詩人、口頭文學家、藝術家和琴師的總稱。古代格里奧中一部分人進入宮廷,擔任相當于國王、諸侯的史官、顧問、傳話人的職務,在有文字記載以前,王國大法、家族譜系、重要史實等,都依靠他們的記憶和口頭傳授保存下來。另一部分格里奧成為行吟詩人,帶著簡單的樂器,周游四方,傳授知識。格里奧善于把枯燥的歷史事實編成趣味盎然的傳說,被稱為語言大師。當代黑非洲作家視格里奧及其流傳的口頭文學為極珍貴的文化遺產,并從中整理出不少已被湮沒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幾內亞作家尼亞奈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尼亞奈的祖先是世代相傳的格里奧。來自家族的影響,使他對于歷史的研究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創作幾乎全部與非洲歷史有關。尼亞奈虛心拜訪了幾內亞西基里地區杰里巴·科羅村的格里奧杰里·馬莫杜·庫雅泰,并將其演唱的松迪亞塔故事記錄整理成散文體,于1960年出版,全稱為《松迪亞塔·或芒丁人的史詩》(中文本譯名為《松迪亞塔》)。尼亞奈還創作了《西卡索》(1971)、《沙卡》(1971)等歷史劇,主要內容都是揭露殖民主義,號召非洲人民團結起來抵御侵略者的。
《松迪亞塔》,李震環、丁世忠譯,作家出版社1965年出版。
【內容提要】我是一個格里奧,我要給你們講述芒丁國的歷史和松迪亞塔的故事。凱塔族的祖先畢拉里·布納馬是先知莫哈馬杜的忠實仆人,松迪亞塔是他的第13代孫。松迪亞塔的父親馬汗·孔·法塔是深受愛戴的芒丁國王,他遵照先知的預言娶水女女人松科隆為妻,在雷電風暴中生下兒子馬汗·馬里·迪亞塔,這孩子被預言為國王的繼承人,地球的第7位征服者。可是迪亞塔是個癱瘓孩子,7歲還在地上爬行。父親將自己的格里奧的兒子貝拉·法賽蓋封為迪亞塔的格里奧,希望他真能成為偉大的國王。不久國王辭世,嫉恨已久的王后莎蘇瑪違悖國王遺志,立自己的兒子丹卡朗·杜曼為王。松科隆母子被打入冷宮,遭到百般羞辱。憤怒的迪亞塔站立起來,雙手舉起6個人才能抬動的巨大鐵棍,將巴歐巴樹連根拔起。10歲的迪亞塔勇武過人,受到眾人敬重,被尊稱為“松迪亞塔”。王后莎蘇瑪召集9個巫婆謀害松迪亞塔不成,國王丹卡朗又以出使名義支走了松迪亞塔的格里奧忠實的貝拉。
為躲避迫害,松科隆母子逃離芒丁四處流浪,歷盡苦難,也受到一些國王的善待。幾年后松迪亞塔在苦難中磨煉成文武雙全的勇士,被麥馬國王封為副王。
此時索索國巫王蘇毛洛·康坦勢力強大起來,他憑藉巫術征服各國,蹂躪生靈,無惡不做。他入侵芒丁并搗毀都城尼亞尼,還自立為芒丁國王,霸占公主娜娜·特里邦,懦弱無能的丹卡朗卻棄國而逃。芒丁百姓派使者遍尋天下,找到了松科隆母子,要求松迪亞塔拯救芒丁。臥病多年的松科隆在啟程前夜歸天,被厚葬于麥馬。
如今威嚴強壯的松迪亞塔兵強馬壯,素有情誼的麥馬和瓦卡杜國王各自分給他一半兵力。松迪亞塔與蘇毛洛交戰的第一仗就如霹靂閃電,大敗敵軍,也喚起了人民的希望。經過納格波里亞山谷與康基涅等戰役,松迪亞塔的美名傳遍平原,深受蘇毛洛蹂躪之苦的各國國王紛紛帶兵參戰。蘇毛洛重新動員兵力,準備與松迪亞塔決一雌雄。這時逃出索索國的娜娜·特里邦與貝拉·法賽蓋來投奔松迪亞塔,提供了破壞蘇毛洛巫術的秘密方法。決戰在克里納展開,松迪亞塔布陣有方,親率軍馬勇猛沖鋒。混戰中松迪亞塔射中蘇毛洛肩膀,巫王頓時失去力量,索索兵一敗涂地。蘇毛洛逃進了漆黑的庫里科羅山洞,從此不見蹤影,有人說他變成了頑石,也有人說他被箭射中當場斃命。松迪亞塔乘勝進軍,攻陷索索都城并把它夷為平地。
各國大軍會師卡巴,在富岡召開大會,12國王宣誓,公推松迪亞塔為草原各國公認的國王。松迪亞塔在富岡平分天下,現在那里還矗立著紀念柱。
松迪亞塔班師芒丁,重建尼亞尼。他治理有方,國泰民安。他開創了盛極一時的馬里帝國,使尼亞尼成了世界中心。他的功績無人可比,凱塔人民至今還懷念他,經常來到芒丁之父安息處向他致敬。
【作品鑒賞】《松迪亞塔》是黑非洲民間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英雄史詩。綜觀各民族古代史詩不外乎兩種類型:一類是雖有史實基礎但神話傳說成分更多一些,如古代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史詩《貝奧武甫》;另一類則是雖有神話傳說成分但史實的基礎更雄厚一些,《松迪亞塔》即是后一類的代表。它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史詩主干部分均為史實,次要內容輔以神話傳說,以此再現西非一段重要歷史以及當時的民族斗爭、國家興衰。據史書記載:公元11世紀末葉,在西非加納古國稱霸一時之后,興起了馬林凱人建立的馬里國家。馬里曾附屬于加納,13世紀中葉,國王松迪亞塔統治時期才強盛起來。1240年,松迪亞塔打敗加納軍隊,摧毀了加納首都,并在今日的尼亞尼地方建立了新首都馬里城(意即京都),創立了強大的馬里帝國。據說松迪亞塔統治時期,國富民強,尼亞尼成為西非最繁華的城市。奠定了后繼者曼薩·穆薩統治時期(14世紀初葉)馬里帝國繁榮頂峰的基礎。上述馬里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即是借格里奧之口保存下來的。在無文字的年代,格里奧作為朝廷史官,用口口相傳的方式保存史料,可信性非常強。關于松迪亞塔的演唱,即被后代西非人民當作信史對待。
因此,史詩《松迪亞塔》的首要成就是保存了基本準確的歷史原貌,廣泛地反映了13世紀西非各國的社會面貌與民族關系,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情況,以及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風土民情等。從史詩的情節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農業種植已達到相當水平,人民食物以大米為主,松迪亞塔勝利后以大米濟貧,松科隆種植菜園,還有小米、大米、棉花、甘薯等大片莊稼;冶煉業也非常發達,索索國就是憑借高超的冶煉技術與強大的鐵匠軍而稱霸一時,蹂躪各國;芒丁國城市興旺,商貿繁榮,各地民眾聚集尼亞尼,開辟新住宅區,擴大城市,尼亞尼成為世界中心,商旅往來與貨物集散的中心。還可看到當時人民關于民族關系、統治者安邦治國等社會理想;松迪亞塔在富岡平分天下時,不僅把土地分給大家,還確定了各族人民的權利,幫助各族人民建立友誼;他的統治法紀嚴明,維護弱小、反對強暴、熱愛和平,因此人民安居樂業,民族關系和睦。這些情節都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當時西非各國社會進步的程度。同時,史詩還表現了已經進入奴隸社會的西非尚殘余著氏族社會的原始古風:人民對狩獵的重視與尊敬,統治者的尊卑秩序并不十分嚴格,格里奧在政治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史詩還用大量篇幅生動地描述了黑非洲特有的民俗風情:如古老的結婚儀式,生子慶典,噠姆噠姆鼓傳遞信息的傳統方式,以獷悍的狩獵、征戰表演慶祝狂歡,非洲特有的食物努古茄與巴歐巴樹等。這一切都向千百年后的后來者真實地傳達著古老的黑非洲的信息。因此可以說,《松迪亞塔》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與文獻意義。
但是《松迪亞塔》又并非僅僅是歷史,作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它是通過塑造松迪亞塔的英雄形象來再現歷史,進而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與理想愿望的。與《伊利亞特》等英雄史詩相比,《松迪亞塔》不是重點描寫戰爭場面,而是著重于松迪亞塔的性格刻畫。史詩按時間發展順敘,并且選擇松迪亞塔一生中有重要意義的幾個關鍵階段重點描敘、盡情渲染,如雷電中出生、受辱而立、磨難中成長、納格波里亞戰役出奇制勝、克里納決戰、富岡會盟與英雄凱旋等情節,而將其他階段略寫。這樣不僅給讀者留下全面的、發展的印象,而且避免了民間文學常見的冗長重復之短。松迪亞塔率兵抗擊侵略者是其主要英雄業績,也是占史詩1/2篇幅的重要內容,但史詩非常別致地將戰爭過程推向背景描寫,將其作為突出松迪亞塔英雄形象的手段,整個戰爭過程只作粗線條勾勒,重點描寫的幾個戰役分別刻畫他的出奇制勝、勇武過人、布陣有方、身先士卒等不同性格側面,為英雄性格的刻畫添上濃墨重彩的幾筆。史詩中選擇了許多具有典型意義又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言行細節,使松迪亞塔的形象更多地具有了普通人的色彩,如他幼時不會走路,只會爬行,所以整天坐在房間里,很少出聲,一旦母親不在家,他就爬到葫蘆瓢跟前找食物吃。特別是他母子受辱,在磨難中成長的經歷更易為人民所認同。史詩不僅突出松迪亞塔作為抗擊侵略,收復國土的民族英雄形象,而且以富岡會盟、治國有方等情節反映人民群眾對賢明君主的愛戴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這些都使松迪亞塔更接近代表人民意志愿望的民間英雄形象,更具有人民性與民間特色,而很少統治階級思想意識的痕跡。
史實與神話的有機結合,特別是其中交織著大量富有非洲特色的神話與宗教描寫,給史詩染上了濃郁的神秘色彩與宗教氛圍。松科隆受孕與松迪亞塔出生的神話,渲染了松迪亞塔不同凡人的出身,預示了他顯赫的未來,也從側面證明其繼位、創立英雄業績是順應天意;水牛女人的神話與蘇毛洛巫術神話等更是反映了典型的、決不同于其它民族的非洲特色。象中世紀大多數穆斯林王朝一樣,馬里的皇帝們也總是想和先知的家庭有關系。因此,史詩中開宗明義,道明凱塔族的祖先是先知忠實的仆人。其后的情節中多次提到真主顯靈、真主保佑,一切世事均是在萬能的安拉的安排下,反映了中世紀西非人民的宗教意識,及伊斯蘭教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史詩作為格里奧世代口傳這一特殊形式,表現了民間口頭文學的鮮明特色。尼亞奈作為格里奧的后代與西非歷史學家,極為重視格里奧保存西非文化傳統的重要意義,他本著搶救整理民族文化珍寶,使后人認識古代非洲奧秘的創作宗旨,在記錄整理的過程中特意保留了原史詩格里奧口述的風格與民間口頭文學的語言特色,文人加工的痕跡很少。史詩保留了雄壯而獷悍的原風格,與英雄事跡相映襯,突出表現了非洲文學的陽剛與渾樸之美。史詩語言極為口語化,敘述樸素無華,描寫生動活潑,極為生活化,很少虛華的鋪飾。如史詩中寫流浪七年后的松科隆第一次看到家鄉的特產時那么情下自禁:松科隆接過了巴歐巴樹葉和努古茄,拿到鼻子跟前使勁聞了聞,好象要把所有的芬芳都一股腦兒吸進去。她睜大了眼睛瞧著女兒:“你說什么來著?他們打芒丁來?趕快到市場上去告訴他們,我等著見他們。快去呀,好女兒。”非常平易質樸的描寫,但人物的神情心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庫雅泰經常在敘述中插入自己的議論:有時強調自己身份,有時提醒讀者注意,更多時則是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如:就要被暴風雨卷倒的樹木,總是看不見天邊吹來的風暴。它得意忘形地昂著樹梢,藐視狂風,卻不知道自己的末日已在眉睫。這正是蘇毛洛的寫照,他早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哦,人是多么容易被“權力”迷惑而走上邪路啊!這段議論既形象地揭示事物本質,又準確地展現了蘇毛洛必然覆亡的命運。像這樣精彩的議論俯拾皆是。這種夾敘夾議不僅增加了文體的活潑,而且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本質及歷史規律的作用,也符合格里奧作為閱盡滄桑的史官的語言特色。史詩中還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機智的比喻、極富民間智慧色彩的諺語、巧妙的夸張與排比……可以說集中體現了非洲古代各種修辭手段之美。讀著這絢麗多姿、富有極強感染力的語言,讀者仿佛能夠聽到那位著名的非洲格里奧庫雅泰那生動流暢、激情洋溢又帶幾分神秘色彩的演唱。
上一篇:李芒《松尾芭蕉俳句選》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邊國恩 劉銀花《果園》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