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翼之
《五代會要》三十卷,王溥編撰。他在編撰完《唐會要》以后,又將五代時期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十年間的典章制度,分類記述,共分二百七十九目。公元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編成后與《唐會要》同時上奏朝廷。
五代時期的史料素稱貧乏,王溥以五代后漢的進士出身,做過秘書郎,后周時又做到中書侍郎、平章事、右仆射,因詳于五代見聞。所以,他編撰的《五代會要》能以其豐富的史料,對一些重要史實進行補充;并對這個歷史時期的典章制度沿革作系統的記載。因此,《五代會要》一書,長期以來,一直為學者所重視。如它從五代時各朝皇帝實錄中引錄的許多奏章和詔令等,就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又如本書第八卷“經籍”目,所記公元932年(后唐長興三年),依據石經文字刻九經印版,至公元953年(后周廣順三年),全部刻成的史實,就是我國正式刻印經書最早的記錄。再如,本書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租稅》、《團貌》、《逃戶》和《鹽鐵》等目,詳細條列了后唐以來各朝統治者對廣大人民加重剝削的事實,足以補新、舊五代史之缺。
《五代會要》在清代光緒年間有江蘇書局印本問世,后有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本書標點出版,是以江蘇書局本為底本,同時參校了武英殿本、沈縝本和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收藏的傳抄本,以及新、舊《五代史》和《冊府元龜》等,并附有校記。
上一篇:顧志華《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佛國記》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