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春芹魏惠明
【原詩】:
鳳吹聲如隔彩霞(1),不知墻外是誰家(2)。
重門深鎖無尋處(3),疑有碧桃千樹花(4)。
【原詩作者】:郎士元
【導讀入境】:
笙,一種吹奏樂器,由多根簧管組成,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高雅,宛如鳳鳴。詩篇描寫的是詩人聽了鄰家吹笙高手的一次演奏后,所產生的一種無比美妙的感受。
聽,用笙吹奏的樂曲清亮婉轉,好像是鳳凰在鳴叫。聲音如此美妙,就仿佛是地上的凡人隔著云霞傾聽天上的仙樂。真不知墻外吹笙的到底是哪一家?那重重的大門緊緊地鎖住,也沒有辦法窺探出究竟,而我敢確定那美妙樂聲傳來的地方一定是處生長著千株桃花的仙境。
【賞析】:
這首詩通感的運用,頗具特色。“通感”就是把一種感覺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形象,即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方法。這首詩就是采用通感修辭法,把奇美絕倫的音樂,描繪得淋漓盡致。首句“鳳吹聲如隔彩霞”,極為清新瑰麗的“隔彩霞”三字,是將聽覺感覺轉化為視覺印象,使讀者對樂聲的感覺更真切具體。這里的“彩霞”又與白居易《琵琶行》中運用的許多描摹樂聲的視覺形象不同。它并不是說聲如“彩霞”,而是說聲從彩霞之上來,不是模擬樂聲,只是構想了奏樂的環境,從側面烘托了笙樂的奇麗和美妙。可見繪寫音樂,同用一種修辭格,采用不同形式,可以收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章法謹嚴,回環中有遞進。詩篇第三句緊承第二句,而第四句緊承第三句,又回應首句(從“隔彩霞”到“碧桃千樹花”),絲絲入扣,渾然一體。我們通過對天外音樂的遐想,正可窺見詩人對美好事物追求和向往的一片深情。
【思考題】:
用視覺形象描寫音樂在古詩還有哪些?除了上文提到的白居易《琵琶行》和本詩外,你是否還可舉出一至兩個例子。”
上一篇:中學生《十五從軍征》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詠史(其二)》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