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董麗敏王紹艷崔承樞王質和蘭成春
【原詩】: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1),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2)。壯志饑餐胡虜肉(3),笑談渴飲匈奴血(4)。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5)。
【原詩作者】:岳飛
【導讀入境】:
岳飛出身農家,少年從軍。后指揮軍隊屢立戰功。岳飛打敗金兀術后,乘勝追擊,直至朱仙鎮。距離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路了。金兵元氣大傷,岳飛大有收復中原,直搗黃龍府之勢。在這關鍵時刻,當時的宰相秦檜與金國勾結,一日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悲憤萬分,說“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秦檜又捏造謠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害死。我們了解了岳飛的所遭所遇后,再看看這位民族英雄是如何表達其報國之心的吧:
我站在樓臺高處,憑欄遠望,思緒萬千。剛才的一陣瀟瀟細雨已經停了,可我的思緒卻無論如何也無法收回。望著眼前將士們浴血奮戰收復的國土,望著戰火中顛沛流離的百姓,想到被囚禁的徽、欽二帝,就不由得怒火中燒。然而,面對朝廷金牌回召班師的命令,我又有什么辦法呢?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空有滿腹豪情。望著遠處灰蒙蒙的天空,我只有對天長嘯,把滿腹的郁悶和悲憤向天訴說。回想自己三十多年成就的功名,似塵土微不足道,前面路途遙遠,尚需披星戴月,轉戰千里。我不能灰心,面對挫折,我報國之心絲毫不會動搖,不會輕易放棄這大好時光,以致給自己留下終身的遺憾。
我會時刻牢記著:靖康年間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至今還沒有昭雪的恥辱。作為臣子,什么時候才能把這家仇國恨消除了呢?只要時機成熟,我就要揮師北上,討伐金國,率三軍駕戰車,直搗敵營,把敵人踏個粉碎。對那些侵占我土地、滅我國家、擄走二帝的窮兇極惡的敵人,我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以解我心中的仇恨。等到把敵人徹底消滅的時候,再重新開始,把祖國大好山河從頭治理好,然后班師回朝向皇帝報捷。
【賞析】:
這首詞洋溢著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表現了民族英雄對金人侵略者的切齒痛恨,抒發了收復國土、洗雪國恥的強烈愿望。上闕寫國恥未雪的憾恨,以自己憑欄遠望時的思想活動為中心,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來表現全詞的內容。
下闕寫收復失地的決心,由現實的國恥引向收復河山的具體打算和行動,最后表達自己盡忠報國的決心。
這首詞把抒情、敘事、議論融為一體,激越的音調與昂揚慷慨的感情完美地結合。氣勢磅礴,風格悲壯,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量。清人陳廷焯評述本詞:“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
【思考題】:
1.岳飛這首詞一向以“忠憤”著稱,試就這一點做簡要分析。
2.岳飛還有一首《小重山》請加以比較。
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四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上一篇:中學生《滁州西澗》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烘托與反襯》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