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三部農書是《農桑輯要》、《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這三部書都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的重要著作。
《農桑輯要》七卷,六萬字,是《齊民要術》之后現存的第一部較為全面地反映我國北方農業技術的綜合性農書。由元政府組織編寫,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頒行。參加編寫的孟祺、暢師文、苗好謙都是元政府中有經驗的農官。這部書主要是輯錄古代農書中農業技術部分,故名“輯要”。全書分典訓、耕墾、播種、載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育十個部分,最后有“歲月雜事”一條,是農家十二月主要農業活動以外的行事歷。該書以二卷的篇幅記述北方桑麻生產的經驗,還首次詳細介紹南方苧麻和棉花的種植技術。這是與中唐以后北方戰亂頻仍農業生產尤其是桑麻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元政府以農桑為急務圖求恢復和發展這一客觀形勢相聯系的。書中記載了不見載于《齊民要術》中的作物二十多種,如菠菜,棉花等,都是唐和唐以后由新疆或國外引進的。棉花的引進尤其是我國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對于一些作物在引進過程中出現的變異和風土馴化現象,《輯要》一書認為應根據我國復雜的自然條件努力適應風土,但風土的限制不是絕對不可突破的,這種見解在農學理論史上是個重大的進步。書中引用的許多農書如《務本新書》、《士農必用》、《四時類要》等都亡佚于宋元之際,它們的精要賴《輯要》一書方得以保存,《輯要》是研究《齊民要術》以后七百年間北方農業發展狀況的不可缺少的文獻依據。
《農書》是元代地方官王禎于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任旌德(安徽旌德縣)縣尹時編寫的。原36卷,今并為22卷。十三萬六千余字。插圖281幅。全書大致可分為三部:《農桑通訣》6卷,包括農業史和耕墾、灌溉、收獲、蠶繅等主要農業科技。《百谷譜》4卷,分論糧菜果木載培方法,《農器圖譜》12卷,主要是農具農機圖,附有文字說明,為農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圖象資料。王禎是在南方做官,因此,書中不僅總結了前人的經驗,還記錄了南方復雜自然條件下多種水利灌溉技術和工具、多種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積制肥料的方法。《農書》是我國第一部全國范圍的農業科技綜合性農書。
在王禎《農書》問世的第二年,由維吾爾族著名農學家魯明善編寫的《農桑衣食撮要》問世了。全書分上、下二卷,一萬五千余字。直接依照《四民月令》的體例、按農家的月計劃編寫,共十二個月,詳盡記述當月的農活及農家雜事。書中還保留了許多農事口訣。深入分析三部農書的內容可以了解到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元朝農業生產發展的新水平。了解和研究關于元三部農書問題可閱讀劉毓泉的文章《中國古代農書述要》(《歷史教學》1962年7期),師道剛等《從三部農書看元朝農業生產》(《山西大學學報》1979年3期)。
上一篇:儒林外史
下一篇:元代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