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談的是古詩詞語言的特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搞過一次專題研究,用計算機來比較世界各種語言,包括每種語言中的不同語體,看哪一種信息密度最大。結果我們中國的古詩詞名列第一。的確,我國古詩詞的語言最凝煉,含義最豐富,同時也最形象,最富音樂美。那我們怎樣來繼承這份遺產呢?首先要過語言關。所謂“披文——體情——入境”,就是說,首先要體味語言含義和美感,然后才能感受詩人的感情美,進而進入詩中的境界。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
一、詞語的滋味
北宋詞人張先的《天仙子》中有“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句名。“云”怎么會“破”?“影”怎么去“弄”?仔細揣摩就會發現,詩人設想,月兒早就迷上了地上的美好風光,她急不可奈地撥開了云層,探出頭來,用那明亮的眸子來觀賞這嫵媚的花兒;云兒當然也很知趣,躲開去了。這樣,一個“破”字就把月兒寫活了,把云兒寫活了。而“弄”字在這里有玩賞的意思,花兒得了月的朗照,似在輕風之下翩翩起舞,又時不時地欣賞著自己的倩影。這又把花兒寫活了,風兒寫活了。整個大自然也就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如同一幅靈動的畫幅,一首輕松的小夜曲。這兩字使得全詩“境界全出”,是多么神奇啊!
有時平平常常的詞語,卻大有琢磨頭。比如王之煥《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二字,既然已經“依山盡”,自然是夕陽了,為什么又用“白日”?原來“白”有光輝燦爛的情味,這里的夕陽也就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由此揣想詩人當時的心境是開朗明快的。同樣,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怕也不單是一種顏色吧!這里透出了勃勃的生機,預示著新的希望,更隱含著這位改革家的進取精神。
揣摩詞語不妨用比較法。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為什么用“見”字而不說“望”或是“看”?“望”和“看”都是有意地去觀察,而“見”才是無意地發現,這才把那份“悠然”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詩中含蓄蘊藉、內含豐富的詞語俯拾皆是。古人寫詩講究“煉字”,反復琢磨,慘淡經營。杜甫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賈島是“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用心良苦啊!要學古詩詞,先得靜下心來,反復玩賞體味詩中的語言,領悟那中間深層的情味。切莫囫圇吞棗,辜負祖先的一派苦心啊!
二、“組聯”的靈便
古詩詞中的詞語是怎么組織聯綴起來呢?
唐朝詩人張若虛有一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題目中五個名詞似乎是隨意地“拽”在了一塊,然而我們中國人就能看明白。豈止明白,我們腦海里還能呈現出一幅圖畫來:濃濃的春色,浩浩的長江,瑩瑩的花朵,融融的月光,靜靜的夜晚,交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江南春夜圖。這里沒有一個動詞,五個名詞又在同一個語言層面上,“組聯”得多么自由,多么靈便。如果翻譯成西方語言,那就非得有動詞、前置詞不可,該是多么拖泥帶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不也是如此嗎?
這或許是極端的例子,然而它們卻是我們漢語語法和古典詩歌詞語組聯方式的典型代表。我們漢語的詞基本上沒有形態的變化,這一點與西方語言有很大的區別;詞和詞或詞組之間的組合基本上是靠意念來完成的,叫做“意合法”,這就比西方語言自由得多,靈便得多。而詩歌的語言,為了簡潔,又多跳躍(春、江、花、月、夜之間有多么大的跳躍呀!)所以,我們讀古詩詞是絕不能用西方的語法去“摳”的。
還有一種情況,古詩詞(特別是詞)為了平仄和押韻的需要,特別是為了突出語言的形象性,常常要把語序打亂。我們用讀散文的習慣去讀它,往往弄不明白。“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按散文的語言表達方式應該是“櫻桃紅了,芭蕉綠了”。可是詩有詩的寫法。它突出的是眼前那一片艷艷的紅,濃濃的綠,那一片生機,那一種情調;換過來就沒味兒了。“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本來是“簾子在西風中卷動”呀,但女詩人要突出的是簾子卷起來的動態,以示西風的凜冽,而女詩人已瘦弱憔悴,禁不起西風相逼。這樣寫才有味兒,才是詩。這樣讀詩,才能得味。
三、音律的合諧
漢語本來就最富于音樂美,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有四聲。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非常好聽。自從南北朝時代,我們的詩人們發現了這一規律之后,就自覺地把它運用到詩詞創作中來。于是把這四聲又歸并為平仄兩大類,在詩詞中搭配使用。這可是個偉大的創舉!從此以后,我們的詩詞在音律的和諧上真是登峰造極,讀起來那真是珠圓玉潤,瑯瑯上口。唐詩(特別是其中的格律詩)、宋詞、元曲,無不如此。這就為古詩詞的誦讀和歌唱奠定了基礎。這可是近兩千年我們的詩人們一代又一代慘淡經營的結果,切不可以小看了它。因此我們的祖先學習詩詞特別強調背,以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格言。那么我們今天呢?我們今天學習古詩詞更要從誦讀開始。讀熟、讀爛,背下來,在讀中揣摩品味。品味它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人性美,以便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上一篇:中學生《諷諭類》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謁金門》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