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性議論
文學作品中的議論不僅可以說理,用以表達作者對某人某事某景的理性感受,還可以用作抒情。議論說理與描寫、抒情相結合,這樣的議論不僅能讓人認識道理,同時還能激發人的情感。例如,路遙《人生》中,巧珍面對高加林的愛情背叛并未像別人以為的那樣“尋短見”或變“成個神經病人”,但不管走出失戀的泥淖有多艱辛,巧珍“她留戀這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愛清朗朗的大馬河,愛大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應該活下去!她要勞動!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這里,敘述者即使在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融入了作者主觀意志和主張,抒情和議論密不可分。
再如韓靜庭的散文《愛藕說》:
映日荷花,接天連葉,亭亭蓮蓬和藕,本是四位一體的。
愛佼佼荷花者有之,詠田田蓮葉者有之,贊點點蓮子者有之。偏心的詩人喲,為何厚此薄彼?為什么不肯為嫩藕多唱幾支短歌?
藕,自生于世間,便委身水下,不見日月,在濁泥污土的圍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風采翩翩,潔似玉,白如雪,一塵不染。不是貞潔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竅玲瓏,稱得起虛心;它居下而有節,貧賤不屈;它雖然嫩而且柔,藕牙兒卻能穿透青泥碧水,勁挺起翡翠一般的綠莖,托起紅花碧葉,算得上是柔中有剛。
古人將六月二十四日,奉為荷花節日。默默困頓于泥水里的藕,誰知它生于何時?它像竹鞭那樣,孕出藕牙,長大開花,再生出蓮子以續生生之脈,誰知它年壽幾何?它節節橫生,從未與花葉爭寵奪艷,甘居地下,無日無夜地托著花兒葉兒,像是母親的玉臂偎抱著幼子,誰知它有幾多辛勞?
給我一支花的詩筆吧,我想尋找動情的詩句,寫給養育那蓮花的母親——玉藕;也想把真摯的感情奉獻給千千萬萬的婦女——偉大的含辛茹苦的母親!
這篇散文為詠物之作,但作者沒有花多的筆墨去描寫藕的形象和它的生存環境,而是用“說”的方式,即更多地用議論來評價藕“貞潔操守”的品格,入藥治病、孕育嫩荷、哺養幼兒的特殊作用和奉獻精神。作者的議論是形象化的,并與局部的描寫相結合,使議論變得更生動而活潑。文章從不滿于昔日的詩人們厚此薄彼的議論入手,頓時涌起感情的層層波瀾,一瀉直下,關注全篇,對那養育蓮花的母親——玉藕作了最真摯熱情的歌頌。而卒章的議論筆鋒一轉,道出作者為文的動機和主旨。原來,作者著意于對玉藕形象的描繪和言說,是企圖通過一種象征形象,喚起讀者對“偉大的含辛茹苦的母親”——“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深情禮贊以達到作者抒情的目的。讀完全篇,我們不是對千千萬萬勞動婦女有了更強烈的愛和更深刻的理解嗎?在這片華美多情的文章里,我們不難看到議論能發揮的抒情作用。
用議論來抒情,既可是偏重形象化的,也可是偏重說理性的,前者抒情較易,后者抒情較難。因為形象化的議論有所比附和寄托,說理性的議論顯得抽象。要使說理性的議論達到抒情的目的,就要善于融情于理。林覺民的《與妻書》里情理交融的表現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為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4月27日,他在廣州起義中,加入敢死隊領先襲擊總督衙門,中彈被捕。英勇就義時年僅二十五歲。這是他在起義前三天,寫給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作者是飽蘸著血淚留下來這些文字的:“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忍悲為汝言之”,悲痛之極而又強忍著悲痛來寫,使人讀來尤其不能平靜。這里所記述的,不是空泛的說理,而是作者集中自己全部情思,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向親人遙遙告別,傾訴自己人生理想和對妻子的愛情。作者在向妻子表白自己的內心活動時,無保留地傳達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又告訴妻子,正因為“吾至愛汝”,所以“用于就死”“不顧汝也”,并懇求妻子“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為了要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志向和愛情,就必須把“用于就死”的道理講清楚,因此文中說理和言情融為一體,以明理之言訴情,以含情之筆說理。本文雖重在說理,但濃烈的愛國愛妻之情催人淚下,感人肺腑。所以這封書信被譽為“20世紀最美的情書”。
人的感情總是有意識的,融情于理,可使讀者不僅了解你的感情,而且了解你為什么有這樣的思想感情,從而加強作品的感染力。散文大家秦牧在《土地》中,用抒情性議論做小結和過渡,一步步渲染了人民獲得土地之后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對母親一樣的大地的感恩之心,同時也一層層強化了土地只有回到人民手中才能日新月異地發展的觀點。
“呵!這寶貴的土地!不事稼穡的剝削階級只知道想方設法地掠奪它,把它作為榨取勞動者血汗的工具,親自在上面播種五谷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
“今天,在世界范圍內,許許多多被殖民者奴役著的地方,也正在進行著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土的斗爭。呵!一寸土,一撮土,在這種場合意義是多么神圣!”
“幾千年來披枷帶鎖的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變化是多么神速呵!你試展開一幅地圖,思索一下各地的變化,該有多么驚人。”
抒情性議論如能巧妙借用情景交融并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將會獲得含蓄雋永、余味無窮、感人至深的效果。例如,簡媜的《四月裂帛》里談她對文學的感慨:“我輕輕地笑起來,文學,真是永不疲倦的流刑地啊!那些黥面的人,不必起解便自行前來招供、畫押,因為,唯有此地允許罪愆者徐徐地申訴而后自行判刑,唯有此地,寧愿放縱不愿錯殺。”這樣的議論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表達出作者在文學道路上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堅定與熱愛。
從以上的例子不難看出,抒情性議論能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帶來特殊的審美與認識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文學作品的抒情表意越含蓄內斂,就越具有耐人回味的藝術魅力。因此,在各類文學作品的創作中,要避免抽象、空洞、過多的議論。必須議論的地方,則應用形象化、哲理性、抒情性的語言來表達。
【原典閱讀】
《野草》題辭
魯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記于廣州之白云樓上
(選自《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思考練習題
1.什么是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議論?請分別舉例說明。
2.怎樣做到形象化議論?
3.文學作品的議論方式與普通議論文的議論方式有何不同?
4.形象化、抒情性、哲理性議論能否在同一篇作品中出現,為什么?
5.作文:自擬題目。
上一篇:觀察、感受與讀寫《感受的方式》文學寫作
下一篇:報告文學寫作《報告文學的寫作》文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