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曹操
【原文】
東臨碣石[1],以觀滄海[2]。
水何澹澹[3],山島竦峙[4]。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5],歌以詠志。
【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2]滄:通“蒼”,青綠色。海:指渤海。
[3]何:多么。澹(dàn)澹:水波搖動的樣子。
[4]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通“聳”,高。
[5]幸甚至哉:太值得慶幸了!
【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一章,也叫一解。同《龜雖壽》《短歌行》等一樣,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操的詩,不但具有沉郁直樸、蒼莽悲涼的風格,還具有直抒胸臆、博大雄偉的特點。《觀滄海》就是后者的代表作之一。
《觀滄海》當是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凱旋時所作。這時曹操經過擒呂布,降張繡,在官渡打敗了他的主要敵手袁紹;接著誅袁譚,平高干,北征烏桓又一舉獲勝,統一了北部中國,確立并鞏固了河北根據地,正可以南征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眼下鎧甲未除,征塵未洗,佇立峰巔,面對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蕩,浮想聯翩。《觀滄海》便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抒發。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于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和樂時加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生于世積亂離的東漢末年,有志于統一國家,救民涂炭。他現存的詩作,都是直接或間接抒發他的政治胸懷的。《觀滄海》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志在容納,以海自比。從點題直起,至“水何澹澹”六句,鋪寫滄海正面,轉就日月星漢,想象其包含度量。寫滄海,正是寫自己。正如鐘惺在《古詩歸》中所說的:“《觀滄海》直寫其胸中眼中,一段籠蓋吞吐氣象。”曹操的詩與一般騷人雅士的詩是不能等同的。他在政治上是叱咤風云的英雄,在文學上表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他的詩既有藝術的魅力,能給人以藝術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積極進取,增強勝利信心。范文瀾曾給以恰當的評價:“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特別是四言樂府,立意剛勁,造語質直,《三百篇》以后,只有曹操一人號稱獨步。”(《中國通史簡編》)
上一篇:《行路難(三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觀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