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重要作品之一。這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的歷史小說。故事發生于英國倫敦和法國巴黎兩城市中,故名《雙城記》。梅尼特是巴黎的一名醫生。一七五七年,因寫了一封控告貴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奸淫婦女、草菅人命的暴行的密告信而被侯爵兄弟投入巴士底獄。梅尼特的妻子悲傷而死,留下幼女露茜。英國銀行家勞雷把她接到倫敦。十八年后,梅尼特被救出,移居倫敦。此間,化名查理斯·伐爾那的并在倫敦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的侯爵之子與梅尼特一家常有交往,對露茜產生愛心。不久二人結婚。常來梅尼特家的還有英國青年律師卡爾登,他的相貌與查理斯十分相近,難以辨認。在法國,查理斯的父母相繼死去,叔父作惡多端,被人殺死。法國大革命爆發,照顧侯爵家產的仆人被送進監獄,行將被處決,從此讓他代侯爵兄弟受過。他于獄中寫信給查理斯,讓他證明自己的無辜。查理斯決定營救仆人。但剛一步入法國,就被逮捕。梅尼特父女聞訊趕到巴黎,救出查理斯。兒小時后,由于得伐石夫婦的控告,查理斯再度入獄。因為他是作惡多端的侯爵家族中的成員,所以被判處死刑。卡爾登利用自己的相貌,頂替查理斯上了斷頭臺。作品把法國大革命中人民起來進行斗爭的場面寫得轟轟烈烈,十分壯觀。同時,也揭示了這場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義性。但作品也流露出作者對革命暴力的不滿情緒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在小說的后半部分,狄更斯把得伐石太太的復仇行為寫得過于殘酷,近乎于泄私憤了。卡爾登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愛的典型。他本是一個平民,卻笑著替貴族后裔上了斷頭臺。作者描寫這個人物的用心在于用愛來與革命暴力相對比,從而說明前者比后者更崇高,更值得贊頌。狄更斯之所以選擇法國大革命作為小說的題材并把書名定為《雙城記》,其目的在于警告英國統治階級要改良政治,吸取法國大革命的前車之鑒。所以,《雙城記》常常被人稱為“殷鑒式”小說。
上一篇:原道
下一篇:反對黨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