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仲淹
【原文】:
慶歷四年春(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3)。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4),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5)。
予觀夫巴陵勝狀(6),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7),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8),前人之述備矣(9)。然則北通巫峽(10),南極瀟湘(11),遷客騷人(12),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13)?
若夫霪雨霏霏(14),連月不開(15),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16),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17),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8),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19),錦鱗游泳(20);岸芷汀蘭(21),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22);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23),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24),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25),吾誰與歸(26)!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朝蘇州吳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任右司諫、吏部員外郎、知州、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宋仁宗時守衛西北邊疆,與韓琦共同抵抗西夏,保證了西北地區的安定。死后謚“文正”。
范仲淹既是政治家,同時又是文學家,他的文章詩詞都有很高的成就,各有名篇傳誦于世,有《范文正公集》。
【鑒賞】:
岳陽樓始建于唐朝開元初年,下臨洞庭,是游覽盛地,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傳世名句,如孟浩然“氣吞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等。,而最為有名之作卻還是范仲淹的《岳陽摟記》。
為亭臺樓閣寫記,往往要歷數修建原因,過程及周圍環境,范仲淹應滕子京之請為岳陽樓作記,當然也少不了這些內容。但作者本意并不在此,因而只用精煉的幾句話概括出上述內容。他描寫岳陽樓觀景,只用二十幾個字,“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比起《滕王閣序》的鋪排渲染來卻自有一種雄渾壯闊的氣象。然后作者以“前人之述備矣”做了干凈利落的收束,而轉入下文抒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這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述的東西。
這兩段景物描寫歷來為人所稱道。作者并不是泛泛描寫,而是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即悲喜的心境的需要在想象中創造出景象,即所謂景為情設,情由景生。所選取的都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典型景物,因而感染力極強。寫“霪雨霏霏”的天氣,湖上陰風濁浪,林中虎嘯猿啼,便是尋常人亦不免心驚神搖,更何況滿腹“去國懷鄉”之感的人呢?而寫“春和景明”的天氣,又處處與上文相對應,寫出湖水一碧萬頓,鳥語花香的怡人景象,又襯以皎潔的月光,漁人的歌聲,構成一種祥和靜謐的氣氛,讀來如清風拂而,心曠神怡。這樣作者就從悲喜兩方面回答了上面“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設問。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寫了兩種不同的情感,但事實上它們的實質卻是一樣的,即都是隨著物之好壞和個人的寵辱而產生變化的。作者寫這種因境而移的情緒是為了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觀點,用“古仁人之心”來對照“遷客騷人”,從而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開闊胸懷和遠大抱負。這種以天下為重,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的胸襟比起那些怨天尤人,哀哀戚戚或是隱身避害,不問世事的人來顯然更值得敬重。在事實上它也成為古往今來多少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所奉行的信條而被吟誦至今。
這篇文章采用了駢散結合的方式,使得句式更整齊,音調更和諧,因而文情也更加生動多姿。在結構上運用了總分結合和對比闡述的手法,在層層剝離中引申出主題意旨,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日本〕德富蘆花《山百合》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呂紅文《岳麓回旋曲》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