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
【原文】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1]。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2]。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3]。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4]。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5]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6]。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圓[7]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注釋】
[1]昆侖:昆侖山。龍門:即龍門山,在今陜西韓城東北五十里,黃河流經其間。
[2]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諱,改“治”為“理”。窺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3]殺:即止住。湍(tuān):急流,急流的水。湮:淤塞,堵塞。九州:指天下。蠶麻:養蠶種麻,此泛指農業生產。
[4]風沙:此句的意思是水雖不至于有滔天之禍,仍有風沙之害。
[5]奚:何。
[6]憑:徒步渡過河流。海湄:海邊。
[7]掛胃(juàn):掛著,掛住,纏掛。
【賞析】
《公無渡河》,又名《箜篌引》,是樂府古辭。此詩具體作年難以考證。大多數人認為此詩作于安祿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費偵探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可能寫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當永王使韋子春帶著五百兩黃金來三請李白下山的時候。
詩中隱藏著一個凄美悲愴的故事。《古今樂錄》曰:“張永《技錄》相和有四引,一曰箜篌,二曰商引,三曰徵引,四曰羽引。箜篌引歌瑟調,東阿王辭。”崔豹《古今注》載:“《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凄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麗玉以其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焉。”李白的《公無渡河》大底即用此意。全詩所表達的正是一種強烈的超越生命的悲劇藝術,雖歷經千百年,仍能動人心魄,引發共鳴。詩中所云“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一句,更是對此詩所體現的人生悲劇的完美詮釋。
詩歌一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的浩然嘆息。
于是,“大禹”出現了。因此節重在描述黃河,故詩中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帶過,以表現桀驁狂暴的洪水在這位英雄腳下的馴服。然而,“兒啼不歸家”寥寥五個字,就使一位為公忘私、“三過家門而不人”的治水英雄風貌由此躍然紙上。黃河的荒古之害從此驅除,但它的浪波在洶涌歸道之際,卻在兩岸留下了“茫然風沙”。
以上一節,主要還是展現黃河的狂暴肆虐,為下文做足了鋪墊。試想,那白發之叟,竟想“憑河”而渡,難道就不怕被它吞沒?
詩之后一節,以極大的困惑,向悲劇主人公發出了呼喊:“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驚呼!因為詩人緊接狂夫“臨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詩的情景發生了驚人的突變:在轟然震蕩的浪濤聲中,詩人自身隱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慟而歌的蓬發婦人。這景象是恐怖的,其哭聲是悲慘的,令人不忍卒聽。結尾詩人陡變雙行體為單行,似乎被悲憤籠罩,無以復言,便擲筆而嘆:“箜篌所悲竟不還!”全詩就這樣結束了。黃河的裂岸濤浪還在洶涌,“狂夫”之妻的惻怛號泣壓過浪波,在長天下回蕩!
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經過李白的再創造,帶有了更強烈的悲劇色彩。那位“狂而癡”的披發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著什么,其中可能就有詩人執著追求理想的影子在其中。
上一篇:何遜《登南洲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擊壤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