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托爾斯泰
注解:托爾斯泰出身于貴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做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到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到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1863到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到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80年代創作劇本。
小馬哥:
我們來說說俄羅斯的另一位文學泰斗,聽眾朋友們一定都看過他的作品,那就是托爾斯泰。安子,給我們講一講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的作品吧。
安子:
能在這里講述這些蘇聯文學泰斗的作品,我的內心充滿了敬畏之情。
托爾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他是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托爾斯泰是貴族出身,世襲伯爵,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
他創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他的作品,對世界文學有巨大的影響。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還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他的思想,對蘇聯的很多政治運動都有深刻的影響。
小馬哥:
安子,那么我們先來講一講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吧。
安子:
《戰爭與和平》講述的是拿破侖統治法國時期俄國所發生的事情。該作品自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侖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的社會風貌。《戰爭與和平》的主題思想是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它描繪了俄羅斯衛國戰爭時期真實而豐富的生活。俄國人民在強敵的殘酷掠奪下毫不氣餒,以正義的戰爭去制止非正義的戰爭,爭取和平生活。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俄羅斯人民還是那么詼諧可愛,一旦投入戰爭,他們又毫無顧慮地為國捐軀。他們身上的英雄主義和愛國精神是衛國戰爭得以勝利的根本保證。
不僅如此,書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安德烈、皮埃爾等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貴族,都在同人民一起戰斗。他們不斷探索人生道路、思考人生命運,在戰火紛飛中受到洗禮與改造,最后在人民中間,尋求到了真理。
小馬哥:
安子,如果讓你為聽眾們推薦托爾斯泰的作品,你第一個推薦哪部作品?首推《戰爭與和平》嗎?
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中篇小說《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哈澤·穆拉特》以及短篇小說《舞會之后》。
1889到1899年,托爾斯泰創作長篇小說《復活》,這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享年82歲。
注解:在托爾斯泰全部作品中,《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三個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而《安娜·卡列尼娜》則是“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情節圍繞著兩條平行而又緊密相連的線索展開:一條是女主人公安娜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愛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條是托爾斯泰的自傳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妻子的愛情婚姻生活。
作家利用這個龐大的體系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動而深刻地寫出了19世紀中葉俄國資本主義剛剛興起的時期,也就是作家所謂的“一切都翻了一個身,剛剛有個安排”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提出了這個歷史時期俄國所存在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道德、教育、婦女、兒童、城市、農村……一系列重大問題,表達了他本人的許多觀點。
安子:
我想我還是首推《安娜·卡列尼娜》。
小馬哥:
哦?為什么?
安子:
因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非常有代入感,也就是說,非常容易看進去。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它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時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社會圖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真的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小馬哥:
那么這位女主人公安娜,到底經歷了什么呢?
安子: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圣彼得堡,女主人公安娜原來是一名政府要員的夫人,卻在一次旅行中和英俊的青年軍官渥倫斯基墜入情網,返家后二人仍然偷情。此事后來被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發現,安娜要求離婚被拒。丈夫卡列寧威脅她,將因此再也見不到她心愛的兒子。后來安娜投奔渥倫斯基,過了一段短暫的幸福時光,但不久渥倫斯基便對這段感情心生厭倦,渴望重新恢復無拘無束的日子。安娜則日益思念自己的兒子。最后,安娜在絕望中,身穿黑色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沖向呼嘯而來的火車。安娜一心追求幸福的愛情,卻在卡列寧的虛偽、冷漠和渥倫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臥軌自殺。
在這部小說里,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糾結在一起,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典型寫照。
小馬哥:
托爾斯泰還有一部作品,叫《復活》,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當年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版的《復活》,讓我們也回顧一下這部作品吧。
安子: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節的原版是真實的案件。貴族青年聶赫留道夫引誘姑母家的養女、農家姑娘喀秋莎·瑪斯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最終導致她淪為妓女;而當她被誣陷謀財害命而接受審判時,聶赫留道夫又以陪審員的身份,出現在法庭上。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當時的社會卻有典型意義。
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后,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良心深受譴責。他為她奔走申冤,并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當年的罪過。而在上訴失敗后,聶赫留道夫又陪同瑪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亞。聶赫留道夫的行為感動了瑪斯洛娃,于是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聶赫留道夫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
注解:《復活》是托爾斯泰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
小說通過瑪斯洛娃的苦難遭遇和聶赫留道夫的上訴經過,廣泛而深刻地抨擊了法庭、監獄和官僚機關的腐敗、黑暗,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動官吏的殘暴昏庸、毫無人性,撕下了官辦教會的偽善面紗,反映了農村的破產和農民的極端貧困,勾畫了一幅已經走到崩潰邊緣的農奴制俄國的社會圖畫。
《復活》多次被中國教育部列為中學生推薦讀物。
長篇小說《復活》一方面表現了作者晚年作品的代表性主題──精神覺醒和離家出走;另一方面借聶赫留道夫的經歷和見聞,展示了從城市到農村的社會陰暗面,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
上一篇:悲劇男性作品解讀
下一篇:推理小說的發展歷程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