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是道教和佛教。由于道教徒積極參與了滅隋建唐的活動,而使道教在唐代具有特殊的地位,受到最高統治者的格外青睞,被列為諸教之首。自高祖李淵起,唐代皇室就以道教教主老子的后裔自居。高宗時下令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親注《道德經》,頒老子像于天下,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并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靈真人,與佛教四大菩薩相對。又遵老子著作為《道德真經》,莊子著作為《南華真經》,列子著作為《沖虛真經》,庚桑子著作為《洞靈真經》。在科舉中增設莊、老、文、列四科。唐代道士享有法律特權,州縣官無權擅決道士、女冠之罪。上層道士還擁有田產、奴婢,享有免稅特權。少數道士還出入宮禁,被皇帝奉若神明,他們借皇帝的恩寵,為非作歹,多行不法。玄宗時全國有道觀一千九百余所,道士一萬五千余人,僅長安城內就有道觀三十所之多。
魏晉以來,佛經不斷傳入中國,由于對經義的不同解釋,唐代佛教分成許多宗派,曾先后流行過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三論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真言宗)、三防教等,其中,前四派的影響較大。天臺宗以智(531-597)為代表,因崇奉《法華經》,又稱法華宗。宣傳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體為空無,所以又稱為空宗。法相宗以玄奘(602-664)為代表,以論證“萬法唯識”、“心外無法”為宗旨,所謂“識”為精神本體,宇宙即由“識”幻化而來,所以又稱為唯識宗。華嚴宗以法藏(643-712)為代表,以崇奉《華嚴經》而得名,宣揚“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禪宗,相傳由印度僧人達摩于北魏時創立。“禪”為梵語“禪那”之簡寫,意為靜坐,即提倡安心靜慮的修煉方法。禪宗雖興起較晚,但影響最大。武則天時,禪宗分為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和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北宗主張長期苦修,漸悟成佛,南宗主張佛在心內,只要靜心、自悟,不必苦修,就可以頓悟成佛。兩者相比,后者簡單速成,具有更大的欺騙性,至唐后期幾乎取代所有宗派而獨霸佛壇。由于政治和經濟等諸方面的原因,唐代道佛兩教激烈斗爭,各有沉浮,但二者在麻痹人民斗志,鞏固封建統治方面則互為補充,并行不悖,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樣成為封建統治者手中的工具。
由于唐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許多外國宗教傳入中國。襖教,又稱拜火教,曾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國教。唐代長安、洛陽、武威、敦煌等地設有襖祠,唐政府中設薩寶府,管理襖教事務。延載元年(694),波斯人拂多誕攜摩尼經典《二宗經》來朝,為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始,后又傳入回紇,為回紇國教。大歷三年(768),唐代宗允許回紇在長安建摩尼教寺,并賜額“大云光明寺”。后回紇又請于荊、楊、洪、越諸州建寺。景教為基督教的一支,貞觀十二年(638),唐太宗下詔準波斯景教僧阿羅本在華傳教。高宗時準許各州建立景教寺院,稱波斯寺或大秦寺。現藏陜西省博物館的盩至大秦寺出土的波斯人景凈撰寫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敘了當時景教的傳播情況,以敘利亞文和漢文對照刻寫了七十二位景教徒的姓名。隨大食使臣和商賈來唐,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中國。范文瀾著《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和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敘述唐代諸教之情形較詳。
上一篇:唐代文學
下一篇: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