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閱讀某一個詩人的作品,走近某一個詩人的詩集,我感覺越來越難,越來越不太可能。因為詩友的推薦,讓我結(jié)下了閱讀詩集《鷹翅和太陽》,閱讀當代優(yōu)秀詩人吉狄馬加的不解之緣。是的,一切皆因緣而起。
閱讀吉狄馬加,除了詩本身帶來的審美愉悅,還能在美學(xué)層面去感知一個偉大的民族——彝族。“我是這片土地上用彝文寫下的歷史∕是一個剪不斷臍帶的女人的嬰兒∕我痛苦的名字∕我美麗的名字∕我希望的名字。”作為彝族詩人,吉狄馬加是帶著影子上路的,其作品從字里行間投射出一道道長長的影子。他們是一系列文字的組合:彝人、火、故土、畢摩、大山、雄鷹、獵人、河流、太陽……蘊含于心的組合表達著詩人不同的詩歌意境和相同的精神指歸。這些詞有的反映著他的家族、族群和生活場景,滲透著個體靈魂與文化土壤交雜渾融,體現(xiàn)著詩人淡淡憂郁的文化鄉(xiāng)愁,有的則是他對民族精神元素的提煉和對未來的憧憬,表現(xiàn)著他對民族文化的深沉關(guān)照,更有的從民族性出發(fā)去表達一個彝人對世界對人類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愛。“我要尋找的詞/是夜空寶石般的星星/在它的身后/占卜者的雙眸/含有飛鳥的影子 我要尋找的詞/是祭師夢幻的火/它能召喚逝去的先輩/它能感應(yīng)萬物的靈魂 我要尋找/被埋葬的詞/它是一個山地民族/通過母語傳授給子孫的/那些最隱秘的符號”(《被埋葬的詞》)。這些隱秘的符號就是緊貼于他的影子,被強光沖淡甚至遮蔽了的影子——“被埋葬了的詞”。于是,詩人將它們發(fā)掘,并一一表現(xiàn),這樣詩作就顯得格外質(zhì)樸而深沉。作為一個具有抱負的詩人,吉狄馬加用心靈和生命編織屬于自己的,也屬于一個歷經(jīng)滄桑卻充滿倔強的民族的悲壯與神圣、光榮與夢想。正如他在《自畫像》中為自己名字所作的注解:痛苦、美麗、希望。
吉狄馬加創(chuàng)作的立足點和精神源泉是他的涼山,他的民族。他說:“我的家鄉(xiāng)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托縣,彝語稱為刺猬出沒的地方。我想可以這樣說,如果作家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神性背景,那么蒼茫的大小涼山就是我精神的永恒家園。我的部族屬于彝人的古侯部落,如果說我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我承認我是在延續(xù)著一種最古老的文明。”“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彝民族的歌謠和口頭文學(xué)的搖籃里度過的。那里有我無數(shù)的夢想和美麗的回憶。我承認是這塊彝語叫古洪木底的神奇土地養(yǎng)育了我,是這塊有歌、有巫術(shù)、有魔幻、有夢與現(xiàn)實相交融的土地給了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靈感。”因此,吉狄馬加詩歌中所包含和體現(xiàn)的故土情懷、民族文化精神及世界眼光和人類意識才更顯深沉。
詩歌是一種夢想的詩意表達,對于吉狄馬加來說,他的夢想首先是“一個彝人的夢想”。他說:“對于一個詩人來說,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詩來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并以此來實現(xiàn)自己的文化愿望。我想通過我的詩,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我的民族,了解我的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我的民族的生活,是這個世界人類生活的一個部分,我想用詩去表現(xiàn)我的民族的歷史和生活,去揭示出我的民族所蘊含著的人類的命運。我的夢想是力圖通過再現(xiàn)我的民族的生活,去表達對和平的熱愛,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對人的權(quán)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的堅守。”吉狄馬加從一開始創(chuàng)作就立足于自己是一個“彝人”,帶著民族文化的鮮明印記和深沉積淀,以一種自覺的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通過詩歌的形式來訴說一個彝人的夢想,表現(xiàn)一個彝人的情懷,展現(xiàn)彝族文化的深沉內(nèi)涵和特色。“我的歌/是含笑的淚/是初戀的潮/是遠方地平線上/一條黑色的河/是獻給我古老民族的/一束剛剛開放的花朵”(《我的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詩作中最動人的情感無不源自于對自己民族的深情吟唱。他的詩歌《黑色狂想曲》也就是一個彝人的狂想曲,黑色是彝族崇尚的顏色,黑為貴,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描述黑夜里引發(fā)的一個彝人的夢想,蘊含著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內(nèi)涵,表達了詩人作為民族文化代言人的高昂激情和自覺使命。然而,他并不局限于對自己個人、民族的觀照,而是心懷天下,以開放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熱切關(guān)注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前途,思索人類面臨的一些同共性問題,通過詩歌來憧憬自由和公平,呼喚和平與友愛,反對專制和戰(zhàn)爭,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人類意識和世界情懷。他說:“我怎么不能寫出既具有民族的特點,又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怎樣真正寫出人類的命運,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普遍的人類價值?這些問題都是我最初走上文學(xué)道路就開始思考的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重要問題。”吉狄馬加這個彝人的夢想不僅僅是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民族的生活和感情,更要表達一個彝人對世界對人類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愛,體現(xiàn)民族之愛、世界之愛一脈相承的精神氣度。他說,“我的使命/就是為一切善良的人們歌唱”(《我渴望》)。創(chuàng)作詩歌是他對這個世界深情的傾訴。吉狄馬加深切地審視現(xiàn)實世界,又能回歸故土保有自身族群文化的精神狀態(tài)。既延伸視域又回歸家園,這深刻的文化氣質(zhì)在《黑色的河流》、《獻給土著民族的頌歌》、《追念》、《反差》、《巖石》、《最后的酒徒》等詩作中都能找到注解。
吉狄馬加是一位身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的詩人,一頭在民族,另一頭在世界。以雄鷹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以火為代表的宇宙光芒和世界理性在他的詩作中交相輝映。當代阿根廷著名詩人胡安·赫爾曼在《吉狄馬加的天空》中寫道:“聲音依靠在三塊巖石上,他將話語拋向火,為了讓火繼續(xù)燃燒……吉狄馬加,生活在赤裸的語言之家里,為了讓燃燒繼續(xù),每每將話語向火中拋去。”這是我認為對詩人吉狄馬加創(chuàng)作意圖的最好注解。
上一篇:葉瑞芬《長街一角》
下一篇:黃浩《雨從屋檐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