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第一部分 《母親》
小馬哥:
在母親節即將到來,在這個全世界母親的節日里,小馬代表《品味書香》欄目,向所有的母親致以節日的問候。母親們用博大而無私的愛養育了我們,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意大利詩人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那么,就讓我們在全世界母親們的節日來臨之前,來看一看世界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看一看作家筆下那些形象各異的母親們。
今天請到的,還是我們的老朋友,作家安子。
安子,來,給大家打個招呼吧。
安子:
小馬哥好,各位聽眾朋友們好,安子在這里,祝天下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幸福健康。
注解:高爾基全名:瑪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1906年,高爾基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母親》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俄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作。1934年高爾基當選蘇聯作協主席,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小馬哥:
安子,提到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母親形象,能不能請你先概括一下,在文學作品中,母親一般是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的呢?
注解:《母親》是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于1906年在美國寫成。
小說取材于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流放。高爾基在游行以后,和繼續兒子事業的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
《母親》以扎洛莫夫的事跡為基礎寫成,標志著高爾基思想和藝術上的成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安子:
好的,母親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可以說,絕大多數文學作品中,都有母親的形象。從膾炙人口的詩歌《游子吟》,到高爾基的小說《母親》里的母親尼洛夫娜,從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里的春寶娘,到莫言的《豐乳肥臀》里的上官魯氏,母親多以慈祥、寬容、博愛、隱忍和堅毅的形象出現。母親對孩子的愛,對生活的愛,對家庭的愛,成為文學作品中歌頌的主題。不過在有的文學作品里,也出現了不美好的母親的形象,比如“古希臘三大悲劇大師”之一歐里庇得斯的著名悲劇《美狄亞》中的美狄亞,就是一位親手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因仇恨而瘋狂的母親。不過這樣的母親形象是個別的,在文學的海洋里,母親的整體形象就像太陽一樣明亮,像春天一樣溫暖。
小馬哥:
那我們就從高爾基的《母親》講起吧!
安子:
《母親》是無產階級文學史上第一部典范的敘事文學作品。小說的中心人物母親尼洛夫娜是那個時代普通革命群眾覺醒的代表。小說通過她曲折、艱難、漫長的生活道路,充分地展示了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逐漸成長為一個自覺的職業革命者的過程。母親尼洛夫娜是文學史上一個非常經典的母親形象,她的轉變非常明顯,母愛的力量造就了一個全新的母親。
小馬哥:
哦?那究竟是怎樣的轉變呢?
安子:
小說《母親》一開始,母親尼洛夫娜是一個“備受壓迫、膽小怕事、逆來順受”的普通家庭婦女的形象。尼洛夫娜在結婚時,是沒有自主意識的,她在屈辱地答應丈夫的求婚之后,在家庭里一切都依賴丈夫。在丈夫眼中,尼洛夫娜就是可以呼來喚去的工具,而且尼洛夫娜在持續的家庭暴力中痛苦不堪,在日復一日的苦難生活中,使得她駝背、白發、滿臉皺紋,而且連對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也被磨滅了,習慣和麻木了一切。可以說,最初的尼洛夫娜是丈夫的附屬品。
在日復一日痛苦的生活中,母親尼洛夫娜將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固執地認為上帝就是一切,上帝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一遇到困難時就向上帝求助。尼洛夫娜作為一個舊社會的母親,受到“夫權”、“神權”及“政權”的三重束縛和壓迫,缺乏反抗和獨立自主的精神。
然而,在兒子組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積極宣傳革命道理、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母親尼洛夫娜逐漸受到啟發和教育。當她親眼看到工人聚會后,竟然主動提出參加小組活動的要求。她的階級意識開始覺醒,事實教育了母親,思想開始解放,從而走向覺醒。
注解:瑪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高爾基出生于1868年3月28日,他從小生活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高爾基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高爾基就開始獨立謀生。他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面包工人等。然而不管生活如何艱苦,都沒能磨滅他對知識的渴求,他發奮讀書,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委托,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
后來,母親尼洛夫娜滿懷激情,肩并肩地和兒子巴維爾一起,走在隊伍的最前面,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斗爭鍛煉,她的思想境界不斷提高,逐漸體會到希望的力量、革命的動力。后來,兒子巴維爾被捕,她自覺地參加了革命實踐活動,經常裝扮成各種角色,帶著傳單和革命書刊活動于城鎮和鄉村。尼洛夫娜走上了革命之路,為了革命,她還積累了斗爭技巧和斗爭經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母親對于革命的熱情,是源于無法克制的母愛,母親從對兒子的愛開始,了解和改變自己,投身革命,從而將一位母親博大的愛傾注在革命事業上。最終,母親尼洛夫娜成為一名堅強開朗、舉止穩重的革命宣傳家、一名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小馬哥:
尼洛夫娜,一位偉大的革命的母親!
安子:
是的,母親尼洛夫娜是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她是先進工人的代表,從一個膽怯順從的窮苦女人,在革命的引導下,變成了一位偉大而堅韌的革命的母親。當兒子巴維爾被捕時,她給兒子打氣,告訴兒子:“你將會獲得自由,母親永遠愛你!”這就是母愛的力量,她堅信兒子真理在握,必然勝利。因此,她在兒子被捕后,四處散發兒子的演說稿時,才表現得那樣鎮靜和勇敢,而不是委屈和擔憂、怯懦和不安。尼洛夫娜的母愛之所以那樣崇高和偉大,就是因為她跟兒子以及同志們已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母親為兒子的所作所為感到自豪,母愛使得她勇敢地克服了自己的怯懦。她將母愛同愛全世界受苦的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小說的最后,母親在車站向人民宣傳革命,敵人變本加厲地對她進行打擊,但她的精神是摧不垮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覺醒的母親所擁有的強大的力量。
1913年,高爾基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34年,高爾基當選為蘇聯作協主席。
上一篇:《無人生還》作品解讀
下一篇:《父與子》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