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小說作家,寫出一篇好作品不難,難的是搖曳生花妙筆,在各個時期都留下“雪泥鴻爪”。劉建超數度獲獎,一路走來,把自己的寫作步伐,邁得堅實而穩重。除了天賦之外,更多的是勤奮。細究起來,劉氏筆下的主人公,大都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為社會、家庭和責任勇于擔當,即使是市井人物,也多是疾惡如仇、俠肝義膽的角色。這種挾帶著人性、尊嚴、道義的永恒題材,所營造出來的藝術氛圍,本身就契合著讀者的閱讀期待。
試看作者的成名作《將軍》中“哥”的形象塑造:因當兵政審不合格,進工廠又逢企業破產,這位心懷憧憬的少年,15年后卻當上了爸爸。“哥給女兒起了個響亮的名字:上將。”然而造化弄人,命運不相信眼淚。女兒因車禍喪生,妻子墜樓殘疾。當厄運接踵而來,飽受磨難的“哥”,對生活憤而不怨,處之泰然,堅持以積極的心態,主宰著自己的人生。
雄心未泯,豪氣如昨,真乃是三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的典型寫照。如此沉郁、硬朗的文風,時運多舛而血性內斂的人物,豈不令人蕩氣回腸?讀這樣的文字,所受到的心靈熏陶,會讓有關空泛抒情的勵志格言相形見絀。常有人問我,當代小小說的傳世經典篇都有哪些?我想,無論如何,《將軍》是應該名列前十的吧。
當過兵的劉建超,有著濃郁的軍人情結,每每在筆下,流露出對于軍營生活的深切眷戀。《老兵》《海邊,有一位老人》《被子》《將軍樹》《將軍印》等,主人公身上都激蕩著凜然的忠勇獻身精神。通過感人肺腑的故事,鮮活的細節,剔盡一切矯揉造作之態,彰顯著中華民族精英團隊的浩然正氣。
劉建超長期執著于“洛陽老街”題材的經營,“老街”系列小小說既有歷史的厚度,又融進和散透出濃烈的地方文化氣息;“老街”的人物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能概括進時代變遷和人性善惡的厚重底蘊。在故事敘述和人物描寫的過程中,其小小說情節的敘述方式和小小說人物的塑造方法鮮明地形成了“劉氏風格”。他選擇、提煉的“老街人物”既有抓人眼球的傳奇感,又有入情入理的真實性,讓人物的個性和命運承載著時代的意蘊和人性的內涵。
劉建超的小小說創作,大多寫得文風硬朗和個性張揚,也比較注意諸如伏筆、照應、留白等小小說的寫作技巧。用質樸的素材讓人心動而沉醉,用白描使語言趨于流暢,用純客觀的敘述與描寫讓你咀嚼與體味,而作者的主觀意向在這些篇什中被深深地藏了起來,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另外一點也需要我們注意,就是這些作品的指向。因為作者不動聲色的描述基本上是很生活化的,作者并不表達自己的主觀好惡,你甚至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么”,因而這些作品便滋生著趣味性。
開掘深層次的生活內涵,聚焦特定環境中的人物個性,凸現其人格魅力,是劉建超作品的一大亮點。小小說在有限的篇幅里,極難寫得大氣磅礴,頭角崢嶸。尤其塑造時代人物,不易把握的,其實也是一個“度”數。稍一過,便概念化了。然而支撐小小說文體,卻非得有此文字筋骨才行。如果小小說只能寫生活浪花、人物素描和幽默諷刺之類的小品,無形中就缺乏了文學作品應有的厚重感和使命感,那么,小小說文體和專事小小說寫作的作家們,還能從真正意義上“立”起來嗎?劉建超的小小說創作秉承現實主義的傳統寫作道路,在直面人生的同時,有著苦心孤詣的藝術追求。在成千上萬的小小說寫作者中,精心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文學世界。其作品構思縝密,多有神來之筆,體現著難能可貴的開拓精神。
上一篇:竹石《跟羅望子喝酒》
下一篇:唐德亮《隊長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