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
《尚書》是中國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它以記言為主。自堯舜到夏商周,跨越兩千年歷史文獻。
那還是在遠古的時候,自從有文字以來,為了把君王的言行和當時所發生的事件記錄下來,政府便設立了專門的史官跟隨在帝王左右。左邊的史官稱為左史,記錄帝王的言語;右邊的稱為右史,記錄帝王的行動。
人文始祖堯在位時,明察善斷、思維清晰、遠見卓識,治理天下非常有計謀。堯命令大臣羲仲和和氏,嚴肅謹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歷法,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
在堯的安排下,大臣羲仲居住在東方的湯谷,每天恭敬的迎接日出,以辨別測定每天太陽東升的時刻。等到晝夜長短相等的那一天,南方朱雀七宿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的時候,羲仲把這一天定為春分。這時,人們分散在田野進行勞作耕種,鳥獸也在這個時節開始生育繁殖。
在堯的安排下,大臣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每天恭敬的迎接太陽向南運行,以辨別測定每天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到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星黃昏時出現在南方的時候,羲叔把這一天定為夏至。這時,人們開始搬到高處住,這時節鳥獸的羽毛開始變得稀疏。
在堯的安排下,大臣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每天恭敬的送別落日,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等到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南方的時候,和仲把這一天定為秋分。這時候,人們又從高處搬回到平地上居住,這時節鳥獸又開始重新換生新毛。
在堯的安排下,大臣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每天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情況。當白晝時間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的時候,和叔把這一天定為冬至。這時,人們開始居住在室內,鳥獸開始長出柔軟的細毛。
由于堯公平選任百官,為此在全天下享有非常崇高的威望。百官也都恪盡職守,成績斐然,各種事情就都興起了。
這一天,堯問大臣們:“誰能負責水利工程呢?”
大臣驩兜說:“讓共工負責吧,共工有豐富的治水經驗。”
堯說:“共工陽奉陰違,言行不一。不能把這么重大的任務交給他。”
堯嘆了口氣又說,“當前洪水泛濫,環山繞陵,下游住的人民深受其害而又沒辦法解決,誰才是根治這水患的合適人選呢?”
眾大臣說:“您看鯀咋樣?”
堯說:“唔,我看不行,鯀辦事不力,而且疏于團結族人。”
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說:“鯀能不能治水先不要下結論,應該先試用試用。”
堯說:“好吧!就叫鯀認真去治水吧。”
鯀一連治了九年水,卻沒治出什么績效。這時,堯年齡也大了,他打算把帝位禪讓給一個可靠的年輕人。
一天,堯對大臣們說:“我當天子已經七十年了,現在我老了,誰能接替我做天子呢?”
大臣放齊說:“你兒子丹朱聰明練達,堪當重任,讓丹朱接替你當天子吧。”
堯說:“呵!丹朱又奸詐又刁賴,他怎么可以當天子呢!”
堯對四岳說,“我打算傳位給你們中的一位。”
四岳推辭說:“我們只能辱沒帝位。您還是另選他人吧。”
堯說:“既然你們不愿當就算了吧,你們總可以推薦可以做天子的人吧。既可以舉薦名人,也可推薦卑微小民。”
于是,眾大臣都一致向帝堯推薦說:“有個非常能干的人叫虞舜,讓他當天子吧。”
堯說:“好!誰給我說說,虞舜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四岳說:“他是盲人‘瞽瞍’的兒子,他愛護兄弟孝敬父母,通過智慧和忍讓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堯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讓舜作為我的接班人吧。不過,我要先考驗他一下。”
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都嫁給舜為妻,并替舜筑了糧倉,分給舜很多牛羊。堯經過考察后,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能干的人,于是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后來,史官根據唐堯的功德、言行等情況寫作了《尚書》中的《堯典》。
《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匯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上一篇:最早的典章制度《禮記》
下一篇:最早的哲學著作《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