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樊洛平
于宗信
月兒圓了,在海邊。
潮漲了,那茫茫天邊的大海上,波濤滾滾,一浪接一浪,涌向大陸的海岸,拍打著礁巖、峭崖。
發出了一聲聲低語。
是彼岸同胞心底的低語。
是的,潮漲的時節,彩色的貝殼,乘著雄風急浪來了;回歸的游魚,駕著流云虹霓來了。
潮是剛健的。
潮是柔美的。
溶進星星點點的歸帆里。
溶進明明潔潔的月輝里。
我站在海邊。
潮水的浪珠,濺濕了我的褲腳:
海風的甜蜜,給予我清新的詩意。
浪,又涌了過來,滾動著涌了過來,是為領略大陸上圓月的光輝嗎?是為了領略歡慶的喜悅嗎?
月兒圓了,在海邊。
海峽是一個沸騰的海。
海峽是一個歡樂的海。
我感到華夏胞親的心底,正是這樣一片大海。
海的力量是無窮的。
海的生命是永恒的。
月兒圓的時候,正漲大潮。
月兒圓的時候,思念故鄉。
圓月與海潮無疑是全文的中心意象。古往今來,圓月這種自然現象,被人們賦予強烈的主觀色彩,浸潤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江山的廢興,人事的滄桑會成為過眼煙云,而明月帶來的綿綿情思卻纏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作為民族團結、祥和的象征,人間至情美好的祝福,故鄉情結綿長的寄托,月兒圓的時候,曾經牽動多少天涯游子的心,更何況是海峽兩岸同望一輪明月!文章在這樣一種典型環境中起筆,自然蘊含了獨特的情感意境。如果說,圓月代表了團圓的意向,海潮便是彼岸那無邊的心潮。月圓是思念的季節,漲潮是回歸的時候,月圓與潮漲相輔相成,思念與回歸順理成章。所以有了彼岸同胞聲聲低語的企盼,有了大陸人民千呼萬喚的熱望。明月與海潮連接了海峽兩岸,統一與團圓溝通了炎黃子孫,華夏胞親的心海,就擁有了無窮的力量,永恒的生命。由此看來,圓月與海潮這兩種意象,既是寫實的,又是象征的;既是作品的核心意象,又呈現出情感的輻射狀態。這使得短短的一首散文詩,成為浸濡著民族情感、文化意蘊等多種內容的藝術載體。
情是貫穿這首散文詩的生命線。作者望明月而生情,聞海潮而訴情,情滿字里行間。海峽隔不斷民族的情思,兩岸擁有共同的明月,這成為作品中最動人的情愫。為了表現這濃得化不開的情,表現這渴望祖國統一的民族親和力。作者在情與景交融、人與自然共鳴的意境中,精心營造出濃郁的抒情氛圍,透過詩的語言,美的文體,唱出了海峽兩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愿。細細品味,作品的感人魅力,正是由情而生吧?
上一篇:《月下》鑒賞
下一篇:《月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