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匈牙利哲學家、文藝學家、美學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富裕的銀行家家庭。學生時代是在布達佩斯、柏林和海德堡度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革命形勢推動下,他開始細致地鉆研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特別是青年馬克思的哲學著作。不過,在盧卡奇的思想中黑格爾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當時是通過黑格爾的三棱鏡來了解馬克思的。這一時期,盧卡奇還受到艾爾溫·薩博的無政府工團主義傾向的強烈影響。就是在這種思想狀況下,盧卡奇于1918年12月加入了剛剛成立的匈牙利共產黨,當選為中央委員。匈牙利革命失敗后,盧卡奇流亡到維也納,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但是在匈牙利革命前途問題上與當時匈共主要領導人貝拉·庫恩發生對立。盧卡奇確信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必然很快取得勝利,因此選擇了一種過激的立場,拒絕一切不能取得勝利的策略,他的這種思想傾向在他在這一時期發表在《無產者》和《共產主義》等刊物上的文章中表現得很明顯。他1920年在《共產主義》第六期上發表的《論議會制問題》一文,曾引起列寧對他的左傾激進的反議會立場的尖銳批評。1922年下半年,盧卡奇把這一時期寫的部分論文加以整理、修改、甚至改寫,匯編成《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干1923年春季出版。這本書一出版就立即在黨內外引起熱烈爭論,并在1924年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世界代表大會上受到嚴厲批評。由此被迫離開了匈共中央和《共產主義》編輯部,他開始以匿名或變換筆名的方式在維也納出版的《新三月》、布達佩斯半合法出版的《百分之百》和《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上發表文章,試圖去尋找新的方向,去弄清自己的未來道路。1928年,盧卡奇又成為匈共中央委員,并受黨的委托起草了匈共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報告,這份草案在匈共黨內和共產國際執委會內都遭到了嚴厲批評。盧卡奇被迫作了自我批評。1930年,盧卡奇被奧地利政府驅逐出境,前往莫斯科,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參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的編輯工作。1931年夏,他移居柏林,進行革命文化工作。希特勒上臺后,盧卡奇被迫于1933年3月離開德國,流亡蘇聯。開始他生活中的一個新時期。這一時期,他專門從事學術研究。他潛心研究了美學和文藝理論,在《國際文學》和《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表了許多很有分量的文藝理論著作,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學觀點、現實主義問題和歷史小說,論述歌德以及19世紀和20世紀的德國文學等等。由于這些方面的貢獻,盧卡奇在1934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并且贏得了國際范圍內最出色的馬克思主義作家和理論家的聲譽。1945年,盧卡奇抱著極大的希望和滿腔熱情回到祖國,他在布達佩斯大學講授美學和文化哲學,并且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主席團委員。他積極利用文學陣地和大學講壇在青年中宣傳自己的觀點,努力從事科學研究和著述,出版了《青年黑格爾和資本主義社會問題》、《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和《理性的毀滅》等為人注目的重要理論著作。在蘇共十二大以后,盧卡奇的寫作活動更加活躍起來。他尖銳批判斯大林個人迷信的后果并且積極參加公開的討論。1956年10月,他成為納吉政府中的文化部長。納吉覆滅后,盧卡奇被留在黨外,從此他退出政治生活,不過他并未放棄自己的觀點,時而在國外發表批評斯大林的文章。1963年盧卡奇完成并發表了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兩卷《美學》。他在這部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盧卡奇在晚年還想完成一部叫作《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的巨著,力求在其中從馬列主義立場透徹地闡述勞動、實踐、社會生活條件再生產、意識形態和異化等范疇,可惜這個計劃未能完成,在他逝世前只在《匈牙利哲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章。盧卡奇晚年在學術研究之余仍細心觀察國際工人運動中發生的變化,積極關心匈牙利國內的社會主義事業,這使他在1969年被重新接納入黨。
上一篇:盧克萊修
下一篇: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