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大陸理性主義美學
指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在歐洲大陸興起的理性主義哲學思潮影響下,以法國的笛卡兒、布瓦洛、德國的萊布尼茲、沃爾夫和鮑姆加通等人為代表的美學思想理論的統稱。
這一歷史時期的歐洲,伴隨著對封建宗教神學的抵制和批判,自然科學與哲學得以迅速發展。在文藝復興運動中開始萌發的西方各國近代資產階級美學也得到了系統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美學高潮。當時圍繞著哲學認識論問題,大陸理性主義者同英國經驗主義者發生了爭論。在工業和自然科學上比較發達的英國,觀察、實驗的歸納法倍受推崇,貶低和輕視理性思考的作用。而歐洲大陸上的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等人則推崇數學的演繹法,否定感覺經驗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過分強調理性認識的作用。這種唯理主義哲學的興起,與歐洲大陸根深蒂固的唯實論傳統是有聯系的。唯理論在歐洲大陸成了哲學主潮,卻非唯一的哲學流派,另外,還有象伽桑狄的唯物主義派別。
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基本上否定一切知識起源于感性經驗,標榜“天賦觀念”論和宇宙的“預定和諧”論,主張觀念的清晰明白是真理的標準。他們多用理性演繹法來建立理性主義哲學體系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一樣,雖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也有明顯的片面性。唯理論者最終也多陷于唯心主義。
大陸理性主義美學正是從出于唯理主義哲學的。在美學的基本問題上,理性派美學家們往往首先否定感性和實踐的重要性,忽視情感和想象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把美和藝術視為理性的產物。例如唯理主義的奠基人之一笛卡兒,就強調“天賦觀念”和“我思故我在”,主張來自理性的、與思想一致的純潔和明晰是美的。后來的布瓦洛就以笛卡兒的唯理主義哲學為基石,并融合自己對古典藝術標準的推崇,提出了藝術以表現理性為最高準則的美學原則。這一美學觀點在歐洲大陸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十八世紀的德國,以萊布尼茲、沃爾夫、鮑姆加通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美學占據了支配地位。萊布尼茲在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理性主義基礎上,反對英國經驗主義者洛克的心靈“白板”說,聲稱真理來自心中的“天賦觀念”,一旦人的觀念與上帝安排的、預定的宇宙的完滿秩序“和諧”一致了,就認識了美,也就產生了審美快感。后來的沃爾夫據此又提出了美是“一種顯而易見的完善”等觀點。特別是鮑姆加通在其《美學》一書中,第一次為美學作了學科的命名,主張美學是“關于感性認識的科學”,規定了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將之與邏輯學和倫理學加以區分。他還第一個初步建立了美學理論體系,提出了“美是借助于感官來認識到的完善”,但這種完善不在于審美對象,而在于人的主觀認識等一些理論主張。從此開始了近代西方美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后來形成的以康德為代表的德國古典美學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從而也顯示出大陸理性主義美學重要的歷史地位。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多樣統一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大音希聲、大象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