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眉主早成,須主晚運
【原文】
“須眉(1)男子”。未有須眉不具可稱男子者?!吧倌陜傻烂?,臨老一付須?!贝搜悦贾髟绯?,須主晚運也。然而紫面無須自責,暴腮缺須亦榮:郭令公半部不全,霍驃驍一副寡臉。此等間逢(2),畢竟有須眉者,十之九也。
【注釋】
(1)須眉:這里指胡須和眉毛。
(2)此等間隙:此等,這一類。間,偶然,間或。
【譯文】
人們常說“須眉男子”,這就是將須眉作為男子的代名詞。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還沒有見過既無胡須又無眉毛的人而稱為男子。人們還常說:“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少年時的命運如何,是要看眉相,而晚年運氣怎么樣,則應看胡須相。但是也有例外,臉面呈紫色,即使沒有胡須,地位也會高貴;兩腮突露者,就算胡須稀少,也能夠聲名顯達;郭子儀雖然胡須稀疏,卻位極人臣,富甲天下;霍去病雖然沒有胡須,只是一副寡臉相,卻功高蓋世。但這種情況,不過只是偶然,畢竟有胡須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解讀】
眉是兩目之華蓋,一面之儀表,也有長須為美的風俗??梢娒济秃氃诠湃诵闹械牡匚皇呛蔚鹊闹匾?。“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币馑际敲贾髟绯?,須主晚運。少年得志的人往往眉清目秀。晚運的老人則胡須唯美。
典例闡幽
晚年得志,揚名天下
“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少年得志固然讓人羨慕不已,但時運不濟的大有人在,空有滿腹的才華而不得施展,如若晚年之際,能時來運轉,也未嘗不讓人頓覺揚眉吐氣。
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他因貧困曾在朝歌以屠牛為業,又肉臭賣不出去,釣魚于棘津,偏偏魚不食餌;種地所得不能抵償所播的種子,窮困潦倒。但是呂尚胸有經天緯地之才,未得明君一直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直至晚年,武王伐紂,呂尚的才華才有了用武之地,也終于成了叱咤風云的人物。
呂尚一生多謀善斷,工于奇計,長于用兵,因此,周代后世的兵家和謀略家皆尊他為祖師。實際上,他也是一個善于治理國家的政治家。
周武王姬發即位,拜呂尚為國師,尊稱為尚父??梢妳紊械墓兒椭侵\。一次,周武王問:“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呂尚答道:“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得令,令之。禁二人而萬人禁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蔽渫跣念I神會,時時慎于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的核心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大貴族王子比干被殺,箕子被捕下獄,微子啟避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懷抱禮樂重器投奔周。國人見商紂王不可救藥,均側目而視,緘口不言。
看到滅商時機已經成熟,周武王趕忙問呂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
呂尚已知兼得天時、地利、人和毅然答道:“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后行者昌,先行后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蔽渫趼勓裕瑳Q意興兵伐紂。
出師前,周武王命卜祝占卜吉兇,得兆不詳。一向迷信的權臣貴族十分恐懼。呂尚偏重人事,而輕枯草朽骨之驗,力勸武王勿失良機。他說:“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兇,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智者將不以為法,愚者將拘泥之。若乃好賢而能用,舉賢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借卜筮而事吉,不禱祀而福從?!蔽渫鯅^然而起,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遂以呂尚為主帥,統領兵車三百乘,猛士三千員,甲士四萬五千人,出兵伐紂。
周軍行至中途,屢遇風狂雨猛,雷電交加,甚至拔樹倒屋,拆旗毀乘。呂尚見上下驚恐不安,便把這肅殺之征巧釋為對殷商的天怒之象,借助虛無縹緲的天地鬼神來推行人事,理直氣壯地打出吊民伐罪的旗號。事當天下鼎沸之時,遇有一方發難,便有八方相應。周軍東進途中,各地諸侯紛紛前來會師。周軍前歌后舞,士氣高昂,十二月,從孟津渡過黃河,直撲商都朝歌。呂尚自作前鋒,親率虎賁和兵車沖擊商軍。商軍雖眾,卻無斗志,居然陣前倒戈,引領商軍殺回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惶惶然登上鹿臺,蒙衣自焚而死。
在歷史上存在五百年之久的奴隸制國家滅亡了,此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商紂王死后的第二天,周武王與呂尚等人召集祝捷大典,將伐紂義舉上告天神。然后,散鹿臺所積之財,發巨橋所囤之粟,用以賑濟民眾,封比干之墓,釋箕子之丘,用以取悅殷商貴族,斬紂王寵妃妲己,歸后宮婦女,以示曲體民心。
克商以后,周軍四處出擊,征伐殷商的盟邦,基本上控制了原來商王朝統治的主要區域,周武王班師回鎬京,正式建立周王朝。
殷商滅亡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死,其子即位,就是周成王。呂尚因為功勛卓著,受封海、岱之間廣大地區,都于營丘,建立齊國。齊國的疆域東抵海濱,西及黃河,南達穆陵關,北至無棣縣。周成王傳令呂尚:“五侯九伯,您都可以征討”。從此,齊國享有專擅征討的特權。
呂尚受此殊榮,欣然整裝東赴齊國。途中遇見一位高士,提示呂尚說:“常言道,時難得而易失。貴客寢食甚安,恐怕不想救齊國之人!”呂尚聽了驟然醒悟,事關邦國命運,豈容片刻玩忽!于是,他午夜穿衣命駕,飛馳而東。及至齊國,恰逢萊侯興師犯境與齊爭奪營丘,倘若不是呂尚后來擇善而從,快馬加鞭,幾乎遭誤國的厄運。呂尚根據齊國土地遼闊,物產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生產水平相對先進和異族勢力較為雄厚的經濟、政治條件,及時確立了治齊的重大策略原則:“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p>
呂尚為齊國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軍事、經濟基礎,使之在較長的時期內一直突飛猛進,遙遙領先于其他諸侯國。
西周時期,齊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最重要的支柱,到了春秋戰國中期,周王朝衰微,齊國卻最先崛起,成為縱橫中原,左右天下局勢的“五霸”之首。直至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之后,齊國依然躋身“七雄”的行列。
大器晚成,正氣復唐
張柬之直到六十三歲那年,才做了清源縣的縣丞。有一位相士見了張柬之,對他說:“你目光深沉,神色剛正謙和,將來一定能夠大有作為?!迸匀寺犃司蛦枺骸澳隳苷f出他能當多大的官嗎?是縣令,還是知府?”相士笑道:“區區知府算得了什么?此人可位極人臣,成為一朝宰相?!迸匀硕即笮ΓJ為這個相士是信口開河。“一個小小的縣丞,又年過花甲,就算他再有本事,想當宰相,恐怕也難!”
沒過多久,朝廷下令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張柬之去應試,沒想到卻落榜了。他收拾行裝,準備回家,這時,武則天看了看選中的官員名單,感到入選的太少,就下令從落榜的人中重新挑選。負責選官的官員向武則天報告,說有一位應選的官員,策對寫得很好,但是字體寫的卻不是很規范,因此落選了,他問武則天是否可以錄用。武則天調來那個人的策對,在燈下觀看。第二天,她就讓那個人進宮,當面考核。
這個人就是張柬之,武則天聽了他的回答,便認定是個奇才,當即把他欽定為第一名,任他做縣尉,后來又升遷為荊州長史。武則天求賢若渴,有一次和狄仁杰談起朝中大事,她嘆了口氣說:“治國需要人才。朕希望能找到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國老看誰最合適呢?”狄仁杰反問道:“不知道陛下想讓他擔任什么職務?”武則天說:“當然是宰相了?!钡胰式墚敿凑f:“陛下如果想要的是文采風流的人才,那么蘇味道、李嶠是最好的人選。如果您一定要找一個出類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于是,武則天下令,提拔張柬之做了洛州司馬。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要狄仁杰舉薦人才,狄仁杰回答說:“我前些天推薦的張柬之沒有被任用嗎?”武則天說:“我已經給他升了官了?!钡胰式苷f:“我是推薦張柬之做宰相的,而不是讓他做一個司馬。”武則天又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大臣姚崇出任靈武軍使時,武則天問他:“你看在朝廷官員中,有沒有誰可以勝任宰相的人選?”姚崇回答說:“張柬之為人深沉,有謀略,能決斷大事。只是這個人年紀大了些,陛下要抓緊使用。”聽了姚崇這樣說,武則天當即召見張柬之,不久就讓他擔任宰相一職。
武則天晚年得了重病,他所寵幸的張易之和張昌宗二人守在她的身邊,大臣們無法和她見面。張易之、張昌宗擔心武則天死后他們會大禍臨頭,便準備謀反。張柬之對局勢十分擔憂,他悄悄地找到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問他說:“將軍今日的榮華富貴是誰給的?”李多祚回答說:“是高宗皇帝給的?!睆埣碇f:“現在高宗皇帝的兒子受到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兩個人的威脅,將軍不想報答高宗皇帝的恩德嗎?”李多祚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切聽大人安排!”于是,李多祚對天起誓,并與張柬之、崔玄等人一同定下鏟除張易之和張昌宗的計策。張柬之還任用了桓彥范、敬暉以及右散騎侍郎李湛,讓他們擔任左右羽林將軍,把禁軍交給他們指揮。這件事引起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等人的懷疑,張柬之于是任用了二張的黨羽武攸宜做了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這才放心。
沒過多久,姚崇從靈武回朝,張柬之非常高興,他說:“大功就要告成了!”他把自己和朝臣的計劃告訴姚崇,又暗中通知太子李顯。舉事那天,張柬之、崔玄、桓彥范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軍五百余人來到玄武門,斬斷門閂進入宮中。這時武則天在迎仙宮中,張柬之等人就在迎仙宮的走廊里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殺了,然后進入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
武則天大吃一驚,問:“是誰在作亂?”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和張昌宗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之命將他們斬了,因為擔心可能走漏風聲,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擾了陛下,臣等罪該萬死!”武則天看見太子李顯,就大聲問道:“這件事是你讓干的嗎?現在元兇已經被殺,你可以回到東宮去了?!?/p>
這時,桓彥范上前說:“當初先皇把心愛的太子托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經大了,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愿!”武則天見大勢已去,只好頒下制書,宣布退位,把王位傳給太子李顯。
少懷大志,聞雞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人,東晉名將。祖逖早年喪父,十四歲時尚未讀書識字,性格曠達,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常常佯稱兄長意旨,散發一些谷帛接濟生活困苦的鄉親,因此博得宗族鄉里的敬重。后目睹國家四分五裂之現狀,立志讀書,涉獵古今,求學于京師。
太康十年,二十四歲的祖逖與劉琨同被任命為司冊主簿,二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抵足而眠,相互勉勵,立足做一番大事也。有一天夜半時分,雞鳴聲將祖逖驚醒,他用腳弄醒劉琨說:“此非惡聲也”,說著便起床舞劍,劉琨從之。從此以后,不論盛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他們都聞雞起舞,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祖逖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終于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一位熟知兵法,善使刀劍,人人嘆服的人。先后被齊王辟為大司馬掾,長沙王辟為驃騎祭酒,轉主簿,累遷太子舍人。
晉惠帝即位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力,先是外戚斗爭,而后諸王兵戎相見,長達五六年之久,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與此同時,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也發起了反對晉朝的斗爭。在這個紛亂的時期,祖逖率領親黨數百家避難來到淮河地區,以自己的乘車拉載同行中的年老多病之人,自己卻徒步行走,藥物糧食也都與大家共用,受到大家的擁戴。到達京口時,晉元帝司馬睿任命祖逖為徐州刺史,不久改任軍諮祭酒,居丹徒之京口。當時西晉原來的大片土地多被五胡占領,祖逖見山河破碎,常懷有收復之志。他認為大量的北方人為避難遠離家園,都希望能收復失地,民心可用,北伐有希望成功。祖逖對司馬睿說:晉王朝之亂,并不是君主無道而民眾怨叛,而是因為藩王爭權,自相殘殺,才使胡人有機可乘,毒流中原,百姓流離失所,人人都有奮起北伐之志。大王誠能發布命令,祖逖等為之召集人馬,郡國豪杰必會云集響應,不用多久,北伐就能成功,一雪國恥,愿大王考慮。司馬睿正忙于鞏固他在江南的統治,對北伐并不熱心,只是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他1000人的兵餉和3000匹布,卻不給鎧甲武器,讓祖逖自我招募北伐的軍隊。
建興元年,祖逖率領他原來的部屬百余家渡江,在渡江時他擊楫而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發誓時表情嚴肅、堅定,隨從他的人都被他收復失地的決心所感動,上下皆有奮擊之志。渡江后祖逖在淮陰冶煉兵器,招募2000人向前進發,進駐譙城,在打破石虎的進攻后,又進軍雍丘。原來在河南一代屯住的漢人塢主趙固、上官已、李矩、郭默等相互攻擊,祖逖從中調解使他們歸附自己。祖逖待人熱情,不謀私利,與將士們同甘共苦,雖宗族子弟也皆耕地、擔柴。因此,祖逖北伐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收復了河南以南的土地。但是就在祖逖練兵積谷、積極準備進軍河北之際,晉朝又發生了王敦之亂。祖逖知道北伐事業終將無成,憂憤成疾,大興四年,病逝于雍丘。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占河南,晉軍被迫退回淮南,祖逖的北伐成果化為烏有。
少年壯志,享譽古今
甘羅,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戰國時期著名大臣甘茂之孫,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曾為秦國賺了五座城池。
秦王七年,他想出兵伐趙,替數年前率兵伐趙的大將蒙驁報仇。蔡澤向秦王分析了燕、趙的形勢及利害關系,并親自前往燕國,離間燕、趙聯合抗秦的聯盟,說服燕王依附秦國以為久安之計。秦王聽信蔡澤的話,蔡澤也當真不辱使命,說服了了燕王,命太子丹為質于秦,并請秦國派一位大臣做燕國的丞相。
文信侯呂不韋想派張唐前往燕國為相,命太史占卜,也是大吉;偏偏張唐托病不肯應命。文信侯呂不韋親自到張唐家中勸說,仍是無濟于事,張唐托詞的理由是:他曾多次奉命帶病伐趙,趙國對我仇怨必深,恨不得抽筋扒皮,銼骨揚灰,他如去燕,必經趙國,趙國絕對不會放過他的,所以,他不敢去。
雖然文信侯再三勸說,費盡唇舌,無奈張唐執意不肯,文信侯回到府中,獨坐堂上,眉頭深鎖,郁郁寡歡。
甘羅看到侯爺一臉不悅,上前問道:“請問侯爺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嗎?”呂不韋抬頭見是甘羅,不耐煩地說:“小孩子知道什么?不要來煩我!”
甘羅聽了不但沒有回避,卻從容地說:“作為門下之人,可貴的就是能為主人分憂,侯爺有事卻不肯使門下知道,為臣的雖想效忠,豈非無處可效嗎?”
文信侯見甘羅說的有道理,于是把蔡澤出使燕國,如何說服燕王,使太子丹為質于秦,又如何使張唐為相,而張唐決意不肯從命的事,敘述了一遍。我就是因為這件事不悅。
這不過是小事一件,怎么不早說呢?我去跟他說去。甘羅大言不慚地自請去說服張唐成行。文信侯問道:“我親自勸說他都不答應,豈是你一個小孩能說得動的”
甘羅說:“以前有個項橐,才七歲,孔子曾拜他為師;臣今年已經十二了,比項橐還大幾歲,如果臣前往勸說無效,您在斥責也不晚,何必輕視天下士人,輕易動怒,以厲色相加?”
這番話把文信侯說的無言以對,而且深深覺得眼前這個黃口小兒,的確不是簡單的人物,于是。立即改出一副笑臉說:“好!果真你能說動張唐應命,事成之后,我將保你以上卿之位以致謝?!?/p>
甘羅欣然告辭,銜命見張唐。張唐雖然知道他是文信侯的門下,看他年少,心里不免有些輕視之意。遂問他何事來見。
甘羅一眼就看出了張唐輕視他,遂說:“我是特來哀悼你的?。 睆堃宦牳柿_小小年紀居然對他出言不遜,非常生氣地問:“我有什么事勞你來哀悼?”甘羅說:“敢問你自己覺得對于秦國的功勞與那武安君白起如何?”張唐說:“武安君南破強楚,北服燕、趙,戰勝攻取,開疆拓土,我的功勞不及他的十分之一?!备柿_又問:“以前的應侯范雎和今天的文信侯呂不韋,二人相比誰更專斷些?”張唐回答說:“應侯不如文信侯?!备柿_說:“這么說你明知道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斷了?”張唐反問一句“為什么不知道呢?”
甘羅點點頭說:“以前應侯要派武安君率兵攻打趙國,武安君不肯,應侯一生氣,將武安君貶為士卒,逐出咸陽,賜死于杜郵;現在,文信侯要派你去燕國為相,你不肯去,這正像是應侯不能容武安君的故事,你認為文信侯能容你嗎?所以,你的死期不遠了!”
張唐被甘羅突然潑了一盆冷水,恍然清醒過來,一下子嚇得變了臉?;琶φf:“多謝教誨,我……我太糊涂了!”
于是,張唐忙隨甘羅到呂府請罪,并表示即日整理行裝,準備啟程赴燕就任,文信侯大喜過望,對甘羅刮目相看,倍加禮遇。
張唐臨行前,甘羅又對文信侯說:“張唐聽信了我的話,不得已而往燕國。可是,他內心仍然害怕趙國對他不利,請給臣車馬五乘,為張唐先行報知趙國?!?/p>
文信侯呂不韋已經知道甘羅才智過人,毫不遲疑地進宮稟告秦王說:“甘茂之孫甘羅,雖年少但出身名家,很有機智辯才。張唐托病,不肯相燕,臣雖親自勸說無效,甘羅自請前往,一說即行;現在他為了去除張唐懼趙對他報復的疑慮,復請先報趙王,請大王命他前往。”
秦王遂召見甘羅,看他雖然身高不滿五尺,卻眉目清秀如畫,氣宇軒昂,神情中流露出超凡脫俗的逸氣!而且進退從容不迫,臨威毫無懼色,秦王心里不僅喜歡,還暗暗稱奇,遂問甘羅說:“寡人派你去見趙王,你見了趙王,該如何措辭”
甘羅回奏說:“觀察對方的喜懼,隨機應變;語言如水波興起,須隨風而轉,不可預定?!?/p>
秦王一聽,覺得甘羅談吐果然不凡,于是給他上好的車馬十乘,外加仆從百人,浩浩蕩蕩的出使趙國去了。
趙襄王已經接到燕、秦通好的消息,正害怕他們兩國合作對趙國不利,忽然有人稟報秦國有使者來見,遂親自出城迎接甘羅。
當趙王發現秦國的使臣居然是個乳臭未干的孩子,不由得大為驚訝。于是便問:“早年為秦國通三川之路的甘茂,不知是先生什么人?”甘羅答道:“是臣祖父”趙王又問:“先生多大年紀?”甘羅答道:“十二歲”趙王有進一步問:“秦國朝廷,年長的大臣不夠差遣嗎?怎么會派先生來呢?”
甘羅看出趙王有輕視之意,遂回答說:“親王用人,因事情大小而定!年長者委以大事,年幼者委以小事,臣最年幼,所以,就被派到趙國了?!?/p>
趙王突然發現眼前的這位使者言辭犀利,態度坦蕩,心里一驚,不敢再有輕侮之意,于是問道:“先生遠臨敝國,有何賜教?”
甘羅反問道:“大王聽說燕國的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的事嗎?”趙王說:“聽說了”,大王也聽說秦國張唐,即將赴燕國為相嗎?“也聽說了?!备柿_問過這句話之后,就單刀直入的解釋說:“燕太子丹入秦為質,是表示燕國不欺騙秦;張唐入燕為相,是表示秦國不失信于燕國。燕國和秦國團結修好,互不相欺,你們趙國就危險了!”接著甘羅毫不客氣地說明:“秦國與燕國修好,是企圖聯手攻打你們趙國,擴張領土,占領河間之地。”
甘羅的話像一記重拳打中了趙王的要害,使他半晌沒答話。甘羅見狀乘勝追擊,開門見山地說:“依臣之見,不如大王割讓河間五城,獻給秦國,臣愿意向秦王奏請,終止張唐之行,斷絕與燕國的友好關系,轉與趙國修好。到時候,以強趙攻弱燕,而秦國不加干涉,你趙國所得到的,豈止是五城!”
甘羅來了個腦筋急轉彎,把壓在趙王心頭上的千斤重石,一下子解脫掉了;趙王連聲說:“好!一切唯先生之命是聽?!壁w王同時贈予甘羅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河間五城的地圖也交給他,請他還報秦王。
甘羅此行,僅憑一張嘴,三言兩語,賺了趙國五座城池,風風光光回國,秦王得知后,高興萬分說:“寡人夢寐以求的趙國河間之地,居然兵不血刃,從一個孩子手中得到,你的智慧,比你的人大多了!”
同時秦王也采納了甘羅的建議,終止張唐赴燕為相,張唐得知,也如釋重負,對甘羅心存感激。趙國知道秦國終止了張唐赴燕為相的消息之后,明白甘羅的諾言已經生效,遂派龐援,李牧兩位大將合兵攻燕,一路勢如破竹,連取上谷三十城,留下十九城歸趙,另外十一城,拱手奉贈秦國。
秦國坐收漁利,前后共得十六座城池,未派遣一兵一卒,完全是甘羅的功勞。秦王果然封甘羅為上卿的官位,并把當年封給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賜給了他。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十六·須有多寡,與眉相稱》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四·骨有九貴,察以尊卑》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