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之忍第八十二
隨時之忍第八十二
為可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不可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故言行之危遜,視世道之污隆。
老聃過西戎而夷語,夏禹入裸國而解裳。墨子謂樂器為無益而不好,往見荊王而衣錦吹笙。
茍執方而不變,是不達于時宜。貿章甫于椎髻之蠻,炫絇履于跣足之夷,袗絺冰雪,挾纊炎曦,人以至愚而謚之。噫,可不忍歟!
【譯文】
在可以做的情況下做可以做的事,就會順利和成功;在不可以做的情況下做不可以做的事,就會失敗或有危險。所以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是高潔還是謙卑,要看政治清明與否。如果政治清明,就應該嚴格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仁義道德;如果政治不清明,又要保持高尚的情操,那么就要以說話謙恭有禮來避開禍端。
人要盡量和世道相投合。老聃到西戎國就仿效那里的語言說話,夏禹到祼國就把自己的衣褲脫光。墨子主張節儉,批評音樂,認為樂器沒有什么益處,但去訪問荊王時,他卻穿著錦衣,吹起了笙。這不是違背了他的本意,而是順從了荊王的愛好。
如果固執己見而不知變通,那么他就是不了解時宜的人。到閩越之地去賣衣帽,到赤腳行走的地區去賣鞋子,在天寒地凍的時候穿著汗衫,在烈日炎炎的時候穿著棉衣,人們都認為這是最愚蠢的而嘲笑這些行為。啊!要懂得入鄉隨俗、善于變通,人們怎么能不忍住自己的固執之心呢?
【評析】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循守舊,要善于推陳出新。只有熟悉靈活多變的處事原則,在具體的環境中,才能做到靈活自如,也才能取得預期的勝利。在可以做的情況下做可以做的事,就會順利;再不能做的情況下做不能做的事,就有危險。所以士人言行是進取還是退忍,要看世道是不是清明。
典例闡幽 隨機應變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北邊的突厥用數萬兵馬多次沖擊太原城池。更可惡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一些人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職而殺頭的危險。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李淵當時是內外交困,必然會奮起反擊,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并愿把金銀珠寶統統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為什么這么做呢?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基地,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么用什么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留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讓步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俯首稱臣。
李淵的退步策略獲得了大豐收。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后來,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復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淵甘于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又乘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斗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聲勢。
上一篇:忍學《酒之忍第四》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頑嚚之忍第六十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