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忍第五十六
死之忍第五十六
人誰不欲生,罔之生也,幸而免;自古皆有死,死得其所,道之善。
巖墻桎梏,皆非正命;體受歸全,易簀得正。
召忽死糾,管仲不死,三釁三浴,民受其賜。
陳蔡之厄,回可敢死!仲由死衛,未安于義。
百金之子不騎衡,千金之子不垂堂。非惡死而然矣,蓋亦戒夫輕生。噫,可不忍歟!
【譯文】
哪個人不想活著?但活著卻不遵天理,違背道義,那么也只能算僥幸地活著;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死就要死得有價值,這樣才符合正道,不留遺憾在人間。
順應而知命的人懂得站立在危墻之下會被壓死,因犯罪而被殺死都是毫無意義的死法,這些都是死于非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和身體,那么就要完整地歸還父母,我們沒有理由去隨意毀滅自己的生命,但是在道義面前,即使死亦無憾。《禮記·檀弓篇》記載曾子臨死之前,掙扎著換下了季孫送給他的席子,認為這樣死去才合乎道義。
管仲和召忽曾一起保護公子糾出逃,日后公子糾被殺,召忽也隨之而死。但管仲卻沒有隨公子糾一起去死,而是受齊桓公三次洗澡三次熏香隆重迎接之禮,擔任宰相,助齊桓公匡正天下,為民謀利。管仲的生存就是合乎道義的。
《論語》記載:孔子被圍困于陳蔡時,顏淵后來才趕來,以“您在,我怎么敢死呢!”來回答孔子對他的責怪,意為若孔子遇難,他會義無反顧隨之而去;孔子的另一個弟子仲由,因參與宮廷斗爭而死在衛國,孔子認為他死得沒有價值。
西漢文帝曾在游玩時欲冒險馳騁,被中郎將袁盎阻止,理由是:百金之家的子弟不會騎在車轅前方的衡木上,千金之家的子弟不會靠近廳堂的邊緣,因此身為一國之君,更不能抱著僥幸心理去冒險。其實袁盎并非是怕死才這樣勸誡漢文帝,而是不愿因一些輕率之舉而做無謂的犧牲。啊!值得死時在所不惜,不值得死時切忌用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生命是寶貴的,人們怎能不忍住兒戲生命之心呢?
【評析】
有句話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對于生死之忍,就是要明晰生的意義和死的目的。不能生無正理,死無正道,這樣的生不足取,死也不足取。
典例闡幽 茍且偷生,世人所恥
劉禪的天下本是繼承老子劉備的基業得來的。劉備以織席起家,以所謂的漢室宗親為名號招攬了一群義土,更主要的是得了諸葛亮,從而與江東孫權、魏國曹操三分天下。最后,為報關羽之仇,怒而興師,以致殞命白帝城。于是,把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
劉禪繼位之時,蜀國已今非昔比,但有一點可以說明劉禪絕不是昏聵之君,那就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怎奈劉禪天生懦弱,又沒有雄才大略,不是司馬昭的對手,諸葛亮死后沒多久,魏軍兵臨城下,劉禪便沒了主意。于是,他選擇了投降。
劉禪的投降,實是懦弱至極,眾大臣的計策他一概不用,獨選中了譙周之計——投降,面對臣子的死諫,不知悔悟。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形勢來看,蜀國照理還不至于覆亡,何也?后主劉禪雖然無能,但還不至于像桀、紂一樣殘暴;雖然屢戰屢敗,還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還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機會。當時,蜀將羅憲還率領重兵守在白帝城,霍弋還有精兵鎮守夜郎。加上蜀國地形險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難長驅直入,假如蜀國收集所有的船只,在堅守不出的同時積極招募士兵,向東吳請援,這樣做的話,像姜維、廖化等幾員大將必定會積極響應,吳國水陸二軍也會迅速救援,鹿死誰手也很難說定。況且魏軍遠道而來大舉進攻,想追擊又缺乏船只,想常駐又怕軍眾疲憊而生不測。而且成敗因時而定,形勢也會不斷變化,慢慢再召集舊部來攻曹魏,到那時,形勢可能會急轉直下,如此有利的形勢,劉禪不會利用,被曹魏之軍嚇破了膽,實在是懦弱至極。
劉禪被俘,司馬昭責問曰:“上荒淫無道,廢賢失政,理宜誅戮。”劉禪被嚇得面如土色。其實,劉禪無能倒是確實,但總不至于如司馬昭所說的荒淫無道,生逢亂世爭天下,勝者王侯敗者賊,這又有什么呢?劉禪在司馬昭淫威下連屁都沒敢放,忍氣吞聲,也枉為蜀漢天子,也真夠能“忍”的!
司馬昭可能是看透了劉禪的懦弱性格,倒也沒殺他,還封其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有度,賜絹萬匹,僮婢百人。一日,劉禪親自到司馬昭府拜謝。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于前,蜀官皆忿感,獨劉禪有高興之色,司馬昭對賈充道:“人之無情,乃至于此!雖使諸葛亮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于是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這種人也真夠能忍的,哪里還懂得世上還有“屈辱”二字呢?更別說思謀復國了。
上一篇:忍學《欺之忍第三十九》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氣之忍第二》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