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開沛 【本書體例】
韓嬰
韓嬰,生卒不詳。西漢時燕(今河北省)人。《漢書》本傳云:“其人精悍,處事分明。”漢文帝時任博士職,景帝時為常山太傅,仕至武帝朝。著有《韓詩外傳》保存了不少古代傳說。今存本為10卷。另著有《韓詩內傳》。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于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于相,長自給于魚。”此明于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詩》曰:“思無邪”。此之謂也。
(選自《韓詩外傳》)
魯國的國相公儀休喜歡吃魚,國中有個人向他獻魚,他卻不接受。他的弟弟問:“你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么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接受了送禮的魚而被罷免相位,就不能吃魚了;不受賄賂而保住相位,才能長期有魚吃。”這才是明白怎樣保護自己利益的人。所以《老子》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考慮卻占了先,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卻得以生存。這不正是因他不自私么,所以能達到自私的目的。”《詩經》說:“思想不要有邪念。”正是這個道理。
讀罷《公儀休相魯》,我想起了孔子的學生曾參拒賜的故事。
曾參為孔子的七十二門生之一。他,家境貧寒,衣著破爛,魯國國君知道后,派人送給他一塊領地,用這塊領地的收入解決他的衣食問題。曾參拒絕接受,說:無功受祿,會害怕人家,人家也會傲視你,這樣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公儀休身居相位,不白拿白吃別人的一點東西,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故事開頭介紹人物。公儀休喜歡吃魚、而又拒不接受別人獻的魚,這種反常的行動是為什么呢?常人的這種疑問,造成了小說的懸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公儀休不接受別人獻的魚的一番議論,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深化了人物廉潔的性格。
作品語言簡練、含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所引《老子》的話具有一定的辯證法,說明了相反相成的道理,能給人以相當的啟示。當然,它所說的“后其身”“外其身”,“無私”,其目的還是為了一己的利益,還是要“成其私”,這是時代的特征。我們今天應該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來吸收運用其辯證法思想。
上一篇:元無有
下一篇:公道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