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修身的開端
季先生語錄: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發揚,又是道德積累的開端。
我們講修身,修的是什么?其實,歸根結底,最主要、最集中的還是個人的道德。季先生指出,簡單說來,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為規范。道德以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等概念,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由此可見,慈善,作為良好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重要原則和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是慈善?而要增強個人的修身,處理好身邊的各種關系,我們又該如何運用好慈善這一原則呢?這些就是本節所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什么是慈善這一問題。
季先生說:“自己生存,也讓別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根據季先生的善惡觀,我們不難發現,所謂“慈善”,指的是對人做到推己及人,對物也一樣“推己及物”,而不是凡事都只想到自己,凡事都以自己為出發點,不顧他人、他物的生存。
對于慈善,季先生還中肯地說:“慈善是良好道德的發揚,又是道德積累的開端。”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由此看來,慈善對于一個人的個人修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擁有“慈善”之心、之行的人,才能擁有良好的道德,才能發揚良好的道德。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也是這樣。若是整個社會的人,都沒有慈善之心,那么要說這個社會是一個道德水平很高的社會,這樣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因此,一個人若要有修身之道,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就不能忘了“慈善”這一始端。換句話說,講求修身之道,擁有良好的道德,我們必須從慈善開始。
那么,要做一個慈善的人,擁有一顆慈善的心,我們又該從何獲得慈善呢?
對此,季先生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良好的道德風尚,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宣傳教育,要輿論引導,更要實踐、參與。”
如此看來,我們講修身,要獲得慈善這一修身之道,須得有多方面的努力。不僅需要社會的宣傳教育和輿論指導,更需要我們自身的實踐與參與。在此,社會的努力,或者說客觀的努力不是我們所要強調的重點,而自身的主觀實踐和參與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注重的方面。
對于這樣的實踐和參與,季先生又提出了更為客觀的觀點:“慈善是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層次,無私奉獻,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圖個好名聲,或者避稅,或者領導號召不得不響應;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條件下,出于什么動機,只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
從季先生的話里我們不難發現,慈善,作為道德積累的開端,它的實踐是可以非常廣泛的。因此,生活中,我們要修身,要講慈善,就不要太過于瞻前顧后,也不要覺得動機是為自己考慮就完全不對,只要能對他人、他物的生存產生有利的影響,該付出的,就付出。換句話說,該實踐與參與的時候,就親身參與、實踐。是多是少,都代表著一份心意,都是一種慈善。這樣做,也就積累了良好的道德,也達到了修身的目的。
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一步還需要一番思想與內心的掙扎和斗爭。而要在掙扎與斗爭中戰勝自己,讓自己行動起來就須得遏制自己的本性。對于這一點,季先生說:“為什么要遏制本性?目的是既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則社會必然亂了套,就像現代大城市里必然有紅綠燈一樣,車往馬來,必然要有法律和倫理教條。”
如此來看,我們講參與和實踐慈善這一修身之道,放任本性是不可取的,作為一個有思想、有道德,能明辨是非的人,我們得自律,即自覺遏制本性——貪婪之性、自私之性、不知足之性,而不能像動物一樣,需要他律。真正能做到遏制本性,才能擁有慈善之心,才能行善。否則,對世間他人生死存亡,都會用“與我無關”的冷漠態度對待,視而不見,根本談不上幫助,更談不上無私奉獻。
而要獲得修身的開端——慈善,光靠遏制自己的本性是不夠的。關于這一點,季先生借鑒了朱子的說法:光靠它是不行的,還必須讀書窮理,才能去掉那些不正當的思慮。
如此一來,我們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在一起,便能很好地獲得慈善這一良好的道德,從而也便達到了修身的目的。一個心懷慈善的人,就能做到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能竭心盡力地幫助他人,貢獻社會。
對于如何將慈善之心付諸實踐,季先生還給予我們具體的建議,他說:“我們不妨先從康德的‘消極義務’做起:不污染環境、不污染空氣、不污染河湖、不胡亂殺生、不破壞生態平衡、不砍伐森林,還有很多‘不’。這些‘消極義務’能產生積極影響。”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獲得修身的開端——慈善這一良好道德,就必須如季先生所提倡的,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具體地說,即不僅要有慈善的修養,更要有慈善的行為。這樣一來,將慈善付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能真正達到修身的目的,才能真正做到問心無愧。
上一篇:忘記該忘記的
下一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