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案卷二十四
武案卷二十四
【原文】
學醫廢人,學將廢兵。匪學無獲,學之貴精。鑒彼覆車,借其前旌。青山綠山,畫本分明。集《武案》。
【譯文】
死讀醫書的人會造成病人的傷殘,死讀兵書的人會造成士兵的死亡。不學習將一無所獲,學習貴在精通。要汲取別人的教訓,依靠前人的指引。那么一望青山綠水,前途無限光明。因此集《武案》卷。
李綱論古制
【原文】
李綱云:古者自五、兩、卒、旅,積而至于二千五百人為師,又積而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其將、帥、正、長皆素具。故平居恩威,足以相服;行陣節制,足以相使。若身運臂,臂使指,無不可者,所以能御敵而成功。今宜法古,五人為伍,中擇一人為伍長;五伍為甲,別選一人為甲正;四甲為隊,有隊將正副二人;五隊為一部,有部將正副二人;五部為軍,有正副統制官;節制統制官有都統,節制都統有大帥。皆平時選定,閑居則閱習,有故則出戰,非特兵將有以相識,而恩威亦有以相服。又置賞功司,凡士卒有功,即時推賞,后有不實,坐所保將帥;其敗將逃卒必誅,臨陣死敵者,寬主帥之罰,使必以實告而優恤之。又納級計功之法,有可議者,如選鋒精騎,陷陣卻敵。神臂弓、強弩勁弓射賊于數百步外,豈可責以斬首級哉?若此類,宜令將帥保明,全軍推賞。
【譯文】
李綱說:“古時軍隊編制以每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率,五率為旅,每二千五百名士兵編為一師,一萬二千五百人編為一軍,軍中的將、帥、正、長都有良好的素質,平日對士兵既嚴格又照顧,因此士兵們太平時能服從將帥命令,作戰時能遵行將帥指揮,就好像身體運用手臂,手臂驅使手指一般,沒有不得心應手的,所以能成功的抵御敵人。今天我們也應當效法古代軍人的編制,每五人編為一伍,選擇其中一人為伍長;五個伍為一甲,再另選一人為甲正;四甲為一隊,設有正、副隊長各一人;五隊為一部,有正副部將二人;五部為一軍,有正副統制官;節制統制官的有統帥;節制統帥的有大帥。這些將帥都在平時擇定,沒有戰爭時就閱兵練武,戰爭爆發時就率兵出戰。不但將帥和士兵之間彼此熟悉,而且將帥們對士兵施以威嚴、恩德,使士兵感佩、服從。另外可設置專門掌管功賞的機構,凡是士卒有功,就立即行賞;但若虛報戰功,連帶將帥一并受罰。作戰失敗的將帥,臨陣脫逃的士兵一律格殺。但士卒能奮勇御敵,上下一心,寧死不屈至于死者,將帥免受戰敗之罪,但要如實報告,給犧牲的士兵以優厚的撫恤。至于古制中有按斬敵人首級計功的方法,我認為有值得議論的地方。如果挑選精銳士卒沖鋒陷陣,能用強弓的力士及能射敵人于百步之外的神箭手等,怎能要求他砍下敵人首級來計算功勞呢?類似這種情形,就該由各軍將帥推薦說明,在全軍行賞。”
【夢龍評】
其法本于《管子》,但彼寄軍令于內政,猶是“井田”遺意,此則訓練長征,尤今日治兵第一務。
【解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下屬,除了要賞罰分明,要認清領導者的決策是否正確、是否公正,還要在賞罰上適時適度加上大眾的意見、大眾的參與,讓大眾真正地參與到賞罰的活動中去。
吳蚧注矢 吳璘疊陣
【原文】
吳玠每戰,選勁弓強弩,命諸將分番迭射,號“駐隊矢”,連發不絕,繁如雨注,敵不能當。
【譯文】
宋朝人吳玠每次作戰前,都要挑選強弓勁弩,命諸將輪流舉射,把這種強勁的弓箭取名為“駐隊矢”。這種“駐隊矢”能連續發射不間斷,箭一射出看起來就像傾盆大雨一般,使敵人無法阻擋。
【原文】
吳璘仿車戰余意,立“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①,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并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②為限,鐵鉤相連。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為兩翼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戰士心定,則能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
璘著《兵法》二篇,大略謂,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攻矢。吾集番、漢所長,兼收而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以勁弓強弩制其重甲,以遠克近、強制弱制其弓矢。布陣之法,則以步軍為陣心,翼以馬軍,為左右肋,而拒馬布兩肋之間。
【譯文】
吳璘模仿古代車戰的戰法,研究出一種“疊陣法”,每次作戰時,就把長槍兵列在兵陣最前排,坐著不許站起來;第二排是最強的弓箭手;第三排則是強弩手,都必須以跪姿等待戰機;然后就是神箭手。與敵人交戰時,百步之內由神箭手先發射,七十步之內由所有的弓箭手一起射。后面的布陣,也是如此。所列軍陣距離都以拒馬身長為準,鐵鉤相連。如果有人受傷,就要立即替換,替代以鼓聲為信號,這時兩側的騎兵就會上前掩護。完成軍陣部署后騎兵才退下,這就叫“疊陣”。由于戰士對這陣法深具信心,因此對敵作戰時都能勇猛奮戰,任何強敵都無法抵抗。
吳璘著有《兵法》兩篇,內容大意是說:金人有四個長處,我軍有四個短處,所以我軍應回避我軍的短處,抑制敵人的長處。金人的四個長處是:騎兵驍勇,步兵堅忍,盔甲堅固,弓箭殺傷力強。我軍應該兼采敵我雙方的優點,并加以靈活運用,用分散部隊來牽制敵人騎兵;用輪換休息的方法消耗敵人堅忍的體力;用勁弓強弩來對付敵人堅固的盔甲;用遠攻近守使敵人弓箭無法發揮。布陣的方法,是以步兵為兵陣的核心,以騎兵為兩翼,有如人的左右肋骨,最后再把拒馬設置在兩肋骨之間。
【注釋】
①相搏:肉搏。
②拒馬:古代防御用戰具,用以布陣立營、據險塞要,使人馬不得奔突,故曰拒馬。
【解評】
沒有不可戰勝的對手,關鍵在于為將者的戰爭意識和策略是否運用得當。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抓住敵人的弱點,避免我方的弱點,用我方的優勢,準確地命中敵軍的要害。
郭固論九軍陣法
【原文】
熙寧中,使六宅使郭固等討論九軍陣法”,著之為書,頒下諸帥府,副藏秘閣。固之法:“九軍共為一營陣,行則為陣,住則為營。以駐隊繞之。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馬四步,軍中容軍,隊中容隊,則十萬人之陣,占地方十里余,天下豈有方十里之地,無丘阜溝澗林木之礙者?兼九軍共以一駐隊為籬落,則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則死,此正孫武所謂“縻軍”也。予再加詳定,謂九軍當使別自為陣,雖分列左右前后,而各占地利,以駐隊外向自繞,縱越溝澗林薄,不妨各自成營,金鼓一作,則卷舒合散,渾渾淪淪,而不可亂。九軍合為一大陣,則中分四衢,如“井田”法,九軍皆背背相承,面面相向,四頭八尾,觸處為首。上以為然,親舉手曰:“譬如此五指,若共為一皮包之,則何以施用。”遂著為令。〔出《補筆談》。〕
【譯文】
熙寧年間,宋神宗命六宅使郭固等人研究“九軍陣法”,著述成書,發給各帥府,副本典藏于秘閣。郭固的陣法是:九軍共組成一個營陣,陣外以駐隊環繞。如果依照古代兵法,每人的間隔距離是兩步,每匹馬的間隔距離是四步,每個軍中有軍,每個隊中有隊,那么十萬人的陣式,占地要方圓十多里,天底下哪有一處占地十多里,而沒有任何溝澗、樹林阻擋呢?再者,九個軍的人馬共用一個營壘,而士兵不能分散行動,就好比九個人共同用一層皮包著,分割后九個人都無法存活,這就是孫武兵法上所說的被捆住的軍隊。我經過詳細審定,認為九個軍應該各自組成一個陣,雖然分列在前后左右,卻各占地利,從駐地向外,自然環繞,縱越溝澗、林木各種障礙,不妨礙各自為營。戰鼓一響,九軍或收縮或舒展或集合或離散,雖然混亂紛紜,卻始終不亂。九軍聚合就成為一個大軍陣,其間用四條走道區隔,就像井田法一般。九軍彼此間背靠背、面對面,四頭八尾,不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受攻擊的一方就是陣首。神宗看后,認為頗有道理,便親自舉手說:“就好像這五根手指,如果用一張皮將它們緊緊包住,哪一根手指能動呢?”于是便頒布命令,以“九軍陣法”為準。
【解評】
創新是使現有技術不斷更新的基礎,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古,盡情釋放自身的創新激情和創新活力,努力發揮自身的“頭腦風暴”效應,不受或少受外界的不利干擾,獨立有序地開展自身的創新工作,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更適合現有狀況的東西。
戚繼光設鴛鴦陣
【原文】
戚繼光每以“鴛鴦陣”取勝。其法:二牌平列,狼筅①各跟一牌;每牌用長槍二支夾之,短兵居后。遇戰,伍長低頭執挨牌前進,如已聞鼓聲而遲留不進,即以軍法斬首。其余緊隨牌進。交鋒,筅以救牌,長槍救筅,短兵救長槍;牌手陣亡,伍下兵通斬。
【譯文】
戚繼光經常靠“鴛鴦陣”取勝。它的陣法是:先置放兩個并列的盾牌,每個盾牌之后各跟一個狼筅,盾牌用兩支長槍相夾,手持短刀的士兵跟隨在后面。作戰時,伍長低著頭手持大盾牌向前挺進,如果聽到鼓聲,卻停留不向前進,就以軍法論斬,其余士兵緊隨盾牌之后前進。雙方正式交戰時,狼筅兵負責救護盾牌兵,長槍兵負責救護狼筅兵,短刀兵負責救護長槍兵。一旦盾牌兵陣亡,那么伍長以下士兵統統斬首。
【注釋】
①狼筅(xiǎn):古兵器名。相傳為明時戚繼光所創制。用大毛竹制,前有利刃。
【解評】
戚家軍之所以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其主要是因為它是一支英勇善戰的鐵軍,并且有它獨特的戰術——鴛鴦陣。它是戚繼光在不斷的作戰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應敵之術。這種陣法可以互相照應,遠的用標槍,近的用長矛、大刀,后面還有做掃尾的,真是讓敵人無處遁形。可見,只要善于總結,積極吸取教訓,就一定能戰勝敵人。
安萬銓凱口囤奇計
【原文】
嘉靖十六年,阿向與土官王仲武爭田構殺。仲武出奔,阿向遂據凱口囤為亂。囤圍十余里,高四十丈,四壁斗絕,獨一徑尺許,曲折而登。山有天池,雖旱不竭,積糧可支五年。變聞,都御史陳克宅、都督僉事楊仁調水西兵剿之。宣慰使安萬銓,素驕抗不法,邀重賞乃行,提兵萬余,屯囤下。相持三月,仰視絕壁,無可為計者。獨東北隅有巨樹,斜科偃蹇半壁間,然去地二十丈許。萬銓令軍中曰:“能為猿猱上絕壁者,與千金!”〔邊批:重賞之下,無不應者。〕有兩壯士出應命。乃鍛鐵鉤傅手足為指爪,人腰四徽①一劍,約至木憩足,即垂徽下引人,人帶銃炮長徽而起。候雨霽,夜昏黑不辨咫尺時,爬緣而上,微聞剌剌聲,俄而崩石,則一人墜地,骸骨泥爛矣。俄而長徽下垂,始知一人已據樹。乃遣兵四人,緣徽蹲樹間,壯士應命者復由木間爬緣而上,至囤頂。適為賊巡檄者鳴鑼而至,壯士伏草間,俟其近,揮劍斬之,鳴鑼代為巡檄者,賊恬然不覺也。垂徽下引樹間人,樹間人復引下人,累累而起,至囤者可二三十人,便舉火發銃炮,大呼曰:“天兵上囤矣。”賊眾驚起,昏黑中自相格殺,死者數千人。奪徑而下、失足墜崖死者又千人。黎明,水西軍蟻附上囤,克宅令軍中曰:“賊非斗格而擅殺、及黎明后殿者、功俱不錄。”〔邊批:非嚴也,刻也。〕所以表功。自是一軍解體,相與賣路走賊。阿向始與其黨二百人免。囤營一空,焚其積聚,乃班師。留三百官兵戍囤。
【譯文】
嘉靖十六年,阿向與土官王仲武因爭田地而相互殺斗,結果王仲武逃走,阿向便占據凱口囤,聚眾叛亂。凱口囤占地方圓十多里,高四十丈,四面是陡峭的山崖,只有一條一尺多寬的小路蜿蜒而上,山頂有一座天池,即使天旱也不會干枯;囤內積存的糧食可以吃上五年。作亂的消息傳出以后,都御史陳克宅、都僉事楊仁征調水西兵前往圍剿。宣慰使安萬銓平素驕傲抗命,在重賞下才前去圍剿。他率領一萬多名士兵,駐守在凱口囤的山下,與阿向對峙三個月。安萬銓抬頭仰視高山絕壁,卻想不出一個登山的計策。一天,安萬銓看見山崖的東北角處有一棵巨大的老樹,斜立在懸崖峭壁的中間,離地約有二十多丈。安萬銓下令軍中說:“能像猴子般爬上崖壁的,賞賜一千兩銀子!”有兩名壯士出來接受命令。于是做了鐵鉤,綁在二人手上和腳上作為手腳用,每人腰上系著四根繩子和一把劍,約定爬到大樹上,可以落腳后,就垂下繩索接應山下的人,山下的人帶著銃炮沿著長繩攀登。等到雨停了,天色黑暗,咫尺之間都分辨不清,兩名壯士攀援而上,只聽見微微的剌剌聲,一會兒土石崩塌,一名壯士墜地,骸骨摔得像爛泥一樣。一會兒,長繩垂下,才知道一名壯士已攀上大樹。于是派遣四名士兵,順著垂下的長繩攀爬上來蹲在大樹中間,壯士再繼續向上攀爬,來到囤頂。正碰上賊人巡邏兵敲著鑼來到,壯士立即藏在草叢間,等到巡邏兵走近,就揮刀殺了他,然后繼續敲鑼假冒巡邏的人,賊兵卻全然不知。壯士垂下繩索,將藏在樹間的士兵拉上來,樹間的士兵再拉上下面的人,這樣循環往復,到達囤頂的人達二三十人,于是他們高舉火把,連發銃炮,大聲呼喊道:“天兵上囤了!”賊兵被驚醒以后,在黑暗中自相殘殺,死了幾千人。其余賊人紛紛由小路逃命,失足墜下懸崖的又有一千多人。第二天天亮后,水西軍像螞蟻般沿著小路攻上山,陳克宅下令軍中說:“賊兵沒有主動攻擊而擅自殺戮,以及天亮后仍落在登囤行軍中后面的,戰功都不予記錄。于是士兵全無殺賊之心,紛紛給賊兵讓路,讓其逃跑。阿向才和他的黨羽兩百多人僥幸逃過一死。囤營空無一人,官軍燒毀賊人的積聚的糧食,就班師回營了。只留下三百名士兵駐守凱口囤。
【注釋】
①徽:繩索。
【夢龍評】
凱口之功奇矣!顧都御史幕下豈乏二壯士?而必令出自水西乎!宜土官之恃功驕恣,亂相尋而不止也。至于阿向之局未結,而遽爾班師,使薄戍孤懸,全無犄角,善后萬全之策果如是乎?其后月余,阿向復糾黨襲囤,盡殺戍卒。向以中敵,今還自中。復忽按察僉事田汝成之戒,輕兵往剿,自取挫衄。昔日奇功,付之煨燼。吁!書生之不足與談兵也久矣,豈獨一克宅哉!田汝成上克宅書,談利害中窾,今略附于左。
汝成聞克宅復勒兵剿囤,獻書曰:“竊料今日賊勢,與昔殊科;攻伐之策,亦當異應。往往一二梟獍,負其窟穴,草竊為奸者,皆內儲糇耩,外翼黨與,包藏十有余年,乃敢陸梁,以延歲月。今者諸賊以亡命之余,憂在溝壑,冒萬死一生之計,歡呼而起,非有旁寨渠酋,通諜結納,擁群丑以張應援也。守彈丸之地,跧伏其中,無異甕缶;襁升斗之糧,躡尺五之道,束腓而登,無異哺鷇。非素有紅粟朽貫積之倉庾,廣畜大豕肥牛以資擊剝也,失此二者,為必敗之形。而欲攝枵腹,張空拳,睅目而前,以膺貔虎,是曰:‘刀鋸之魂’,不足慮也!然竊聞之,首禍一招,而合者三四百人,課其十日之糧,亦不下三四十石,費亦厚矣。而逾旬不餒者,無乃有間道捷徑偷輸潛車免以給其中者乎?不然何所恃以為生也?夫蠻陬夷落之地,事異中原。譬之御寇于洞房委巷之中,搏擊無所為力。故征蠻之略,皆廣列伏候,扼險四塞以困之。是以諸賊雖微,亦未可以蓐食屠剪。唯在據其要害,斷其芻粟之途,重營密柵,勤其間覘,嚴壁而居,勿與角利,使彼進無所乘,退無所逸,遠不過一月,而羸疲之尸藁磔麾下矣。若夫我軍既固,彼勢益孤,食竭道窮,必至奔突,則潰圍之戰,不可不鏖也。相持既久,觀望無端,我忽而衰,彼窮而銳,或晨昏惰臥,刁斗失鳴,則劫營之虞不可不備也。防御既周,奸謀益窘,必甘辭納款,以丐殘息,目前雖可安帖,他日必復萌生,則招撫之說不可從也。膚見宵人,狃于詭道,欲出不意以徼一獲;彼既鑒于前車,我復襲其故轍,不唯徒費,抑恐損威,則偷囤之策不可不拒也。至于事平之后,經畫猶煩”云云。
【解評】
攻取平凱口囤是出于奇計,只是環顧御史手下的士兵,難道找不到一兩名勇士,非要借重水西兵不可?也難怪當地土官會恃功驕橫,不斷生事作亂了。至于阿向的事件,在還沒有全部處理完畢就草率班師,只留下三百名官兵戍守,缺乏完善的善后、守備措施,果然在幾個月后,阿向又糾集余黨襲擊囤寨,殺死所有戍守的官兵。過去曾敗于官軍之手,今天全還給官軍。陳克宅又不把按察僉事田汝成的忠告放在心上,仍只率少數官兵前去剿賊,終于自取敗辱,致使往日戰功,毀于一日。唉!不能和書生談論兵事,這已是長久以來的一個事實,又何止是一個陳克宅呢?
浮梁之便
【原文】
晉副總管李存進造浮梁于德勝。舊制浮梁須竹笮、鐵牛、石囷。存進以葦笮維巨艦,系于王山巨木,逾月而成。浮梁之簡便,自存進始。
【譯文】
后晉的副總管李存進在德勝建造浮橋。按照原來的規定建浮橋須用竹索,鐵牛、圓形石倉。但李存進卻用葦索系住大船,另一頭系在土山的大樹上,一個多月便把浮橋造好了。這樣簡便的造浮橋法,是從李存進開始的。
【原文】
唐池州人樊若水,舉進士不第,因謀歸宋。乃漁釣于采石江上,乘小舟,載系繩維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廣狹。因詣闕上書,請造浮梁以濟。議者謂江闊水深,古未有浮梁而濟者,帝不聽,擢若水右贊善大夫,遣石全振往荊湖,造黃黑龍船數千艘。又以大艦載巨竹絚,自荊渚而下,先試于石碑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不差寸尺。
【譯文】
后唐池州人樊若水,參加進士考試落榜后,便企圖歸附宋朝。于是他故意在采石江上釣魚。他乘著小船,先把繩索系在南岸,然后急調船頭劃向北岸,以此測量江面的寬窄。接著再上書宋太祖,請求建造浮橋以方便渡江。人們議論說,采石江江面廣闊,江水又深不可測,自古以來從沒有人在此建浮橋渡河的。太祖不聽從,擢升樊若水為右贊善大夫,派石全振前往荊湖,建造黃黑龍船幾千艘。又用大船裝載粗大的竹索,從荊湖順流而下,先在石碑口試搭浮橋。然后移到采石江上搭建,三天就建造成功,浮橋與江面寬窄相差無幾。
【解評】
李存進、樊若水造浮橋,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那是因為他們心中早已經算計好了如何應付的辦法。面對困難,不要畏縮不前,應該冷靜思考,想出對策,沉著應對,時時刻刻做好準備。
韋孝寬智守玉壁
【原文】
魏韋孝寬鎮玉壁。高歡傾山東之眾來攻,連營數十,直至玉壁城下。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城。城上先有兩樓,直對土山,孝寬更縛木接之,令極高。歡遂于城南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孝寬掘長塹,簡戰士屯塹,每穿至塹,戰士輒擒殺之,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在地道者,便于柴火,以皮排吹之,火氣一沖,咸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亦莫能抗。孝寬令縫布為幔,隨其所向,布懸空中,車不能壞。城外又縛松于竿,灌油加火,欲以燒布焚樓。孝寬使作長鉤利刃,火竿一來,鉤刃遙割之。城外又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并崩陷。孝寬隨其崩處,豎木柵以捍之,敵終不得入。歡智勇俱困,因發疾遁去,遂死。
【譯文】
魏晉南北朝時,東魏韋孝寬鎮守玉壁。高歡率領山東全部的兵力來攻,營地綿長數十里,一直到玉壁城下。高歡在城的南面堆起土山,想借此進入城中。城上本來就有兩座樓臺,正對著土山,韋孝寬就在樓臺上再搭建木梁,讓它更高。高歡于是在城南挖掘地道,又在城北堆土山,白天晚上輪番進攻。韋孝寬就挖掘了一條很長的深溝,挑選戰士駐守,每次高歡的軍隊挖到深溝時,韋孝寬的士兵就將他們擒獲并殺掉。又命人在深溝外堆積木柴、火種,見敵人留在地道內,就向下丟木柴、火把,并用皮排吹火,煙火沖進地道,敵人都被燒得焦爛。高歡又在城外制造攻車,攻車所到的地方,沒有不被撞壞的,雖然有盾牌,但也不能抵擋。韋孝寬就命人把布縫接起來做成帳幕,隨著敵人的來勢張開帳幕,帳幕懸在空中,攻車不能撞壞。高歡又在竹竿上綁上松枝,澆上油脂點火,想燒毀帳幕,接著燒毀城樓。韋孝寬命人制造長鉤,用尖利的刀刃為鉤刀,一見敵人的火竿,就用長鉤遠遠地把它割斷。敵人又在城四面挖地道,共挖了二十一條,分為四路,中間立有梁柱,再將油澆灌到梁柱上,放火焚燒,梁柱斷了,城也就會塌陷。韋孝寬在崩塌的地方架設木柵來抵御敵人,敵人始終還是沒有攻入城內。高歡用盡所有智謀攻城,仍不能攻入,高歡因舊病復發,只好撤退,不久就病死了。
【解評】
玉壁之戰是中國古代城邑保衛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著名戰例。作戰中,韋孝寬足智多謀,因敵設防,指揮果斷,縱使高歡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不能一味蠻干,要懂得巧干。
王稟隨機應變
【原文】
金粘沒喝攻太原,悉破諸縣,獨城中以張孝純、王稟固守不下。其攻城之具,曰炮石、洞子、鵝車、偏橋、云梯、火梯,凡有數千。每攻城,先備克列炮三十座,凡舉一炮,聽鼓聲齊發,炮石入城者大于斗,樓櫓中炮,無不壞者。賴總管王稟先設虛柵,下又置糠布袋在樓櫓上,雖為所壞,即時復成。粘罕填壕之法,先用洞子①,下置車轉輪,上安居木,狀如屋形,以生牛皮縵上,又以鐵葉裹之;人在其內,推而行之,節次相續,凡五十余輛,人運土木柴薪于中。粘罕填壕,先用大板薪,次以薦覆,然后置土在上,增覆如初。王稟每見填,即先穿壁為竅,致火鞲在內,俟其薪多,即便放燈于水中,其燈下水尋木,能燃濕薪,火既漸盛,令人鼓鞲,其焰亙天,至令不能填壕。其鵝車亦如鵝形,下亦用車輪,冠之以皮鐵,使數十百人推行,欲上城樓。王稟于城中亦設跳樓,亦如鵝形,使人在內迎敵,鵝車至,令人在下以搭鉤及繩拽之,其車前倒,又不能進。其云梯,火梯亦用車輪,其高一如城樓,王稟隨機應變,終不能攻。
【譯文】
宋朝時,金將粘沒喝進兵太原,各縣都已攻破,只有在攻打張孝純、王稟所固守的太原城時攻打不下。粘沒喝攻城的戰具有炮石、洞子、鵝車、偏橋、云梯、火梯等,總數有上千件之多。每次攻城時,粘沒喝預備“克列炮”三十座。每次發射,聽到鼓聲一起發射,每顆石炮都有斗般大,所以被擊中的城垣,沒有不被毀壞的。幸好總管王稟事先就設置了柵欄,并在城垣上堆積了許多裝糠的布袋,所以柵欄雖被炮石擊中,仍能立即修復。粘沒喝填溝的方法是先用洞子。下面裝上可以轉動的輪子,然后在上面架設像屋狀的木板,外面罩上牛皮,再用鐵皮包裹,士兵在里面推車前進,一輛接著一輛,共有五十多輛板車,金兵可在車上運送土木柴草。粘沒喝填壕溝,先把大木板當在底層,板上覆蓋草席,然后倒上沙土,接著再是木板,草席,沙土。王稟每次見金人填壕溝,就先在城墻挖鑿孔洞,放置吹火用的皮排在里面,等金兵在壕溝中堆積的木柴多了,就下令宋兵將油燈放置在水中,油燈進水后就會找到木柴,并將濕的木柴點燃,火越來越大,王稟就命人用皮排扇火,烈焰沖天,讓金兵無法再填壕溝。金兵的鵝車,形狀也像鵝,下面也是用車輪轉動,外包牛皮和鐵皮,每輛鵝車都由數十人或百名金兵推動,想利用鵝車登城。王稟同樣在城內設立跳樓,形狀也類似鵝,命人在跳樓中迎戰,鵝車一到,王稟就命人在城下用鐵鉤套住鵝嘴,用繩拽鵝,使鵝車向前傾倒,不能前進。金兵的云梯、火梯也是用車輪推動前進,高度就像城樓那么高,王稟都能隨機應敵,金兵始終不能攻破。
【注釋】
①洞子:一種攻城器械。以木為框架,上覆牛皮,士卒躲避其下,稱洞子。
【解評】
王稟面對粘沒喝一次一次的進攻,并沒有妥協退讓,而是沉著應對,隨機應變地化解了金人的進攻,最終保衛了太原。由此可見隨機應變的重要性。
盛昶分敵而戰
【原文】
盛昶為監察御史,以直諫謫羅江縣令。為政廉明,吏畏而民信之。時邑寇胡元昂嘯集稱叛,昶行檄諭散其黨。鄰邑德陽寇趙鐸者,僭稱趙王。所至屠戳,攻成都,官軍覆陷,殺汪都司,勢叵測。羅江故無城,昶令引水繞負縣田。〔邊批:以水為城,亦一法。〕晝開市門,市中各閉戶,藏兵于內,約炮響兵出。又伏奇兵山隈,陽示弱,遣迎賊入室,未半,昶率義勇士聞炮聲,兵突出,各橫截賊,賊不相救;山隈伏兵應聲夾攻,殊死斗,賊大北,斬獲不記數,俘獲子女財物盡給其民。邑賴以完,父老泣曰:“向微盛公,吾屬俱罹鋒鏑矣。”
【譯文】
盛昶任監察御史,因直言上諫被貶為羅江縣令。他為官廉正,政績清明,貪官污吏都怕他,而百姓都很信賴他。當時賊寇胡元昂聚眾叛亂,盛昶發文曉諭賊寇解散黨羽。鄰近的德陽地區有個叫趙鐸的賊寇,自稱趙王,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趙鐸攻打成都,官軍失敗,城邑淪陷,趙鐸殺了汪都司,賊兵的發展形勢不可推測。羅江縣本身并沒有城墻,盛昶下令引江水環繞縣城,白天大開縣門,縣中百姓緊閉門戶,命士兵埋伏在房屋內,約定聽到炮聲就現身出擊。又在山邊埋伏士兵,卻故意兵敗引賊寇入縣城。賊人入城不到一半時,盛昶率領的勇士聽到炮聲突然出擊,將賊兵從中欄截,使賊寇首尾不能相救。這時山邊埋伏的士兵也應聲夾攻,與賊兵殊死作戰。賊人大敗,被斬殺、虜獲的賊兵不計其數。所虜獲的財物,全部分給百姓。整個羅江縣得以保全。縣中百姓都感激地流著淚說:“如果沒有盛公,我們全都落難于刀槍弓箭之下了。”
【解評】
盛昶這是運用分割敵人的方法。從分敵原則中可以看到,將對手一個整體看做或分為幾個部分,然后挑我能夠取勝的部分首先進行打擊,是一種戰勝和削弱對手同時進行的好辦法。
楊素船中置草
【原文】
楊素襲蒲城,夜至河際,收商賈船,得數百艘,置草其中,踐之無聲,遂銜枚而濟。
【譯文】
楊素率軍突襲蒲城,夜晚時來到河邊,先向商家買了幾百艘船,然后在里面放上草,使士兵在上面走時沒有聲音,于是全軍無聲無息就渡過了河。
【解評】
兵法上說,隱匿我方的行跡,出其不意襲擊敵人,往往可以取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岳飛破“拐子馬” 劉锜敗“鐵浮圖”
【原文】
兀術有勁兵,〔邊批:騎兵。〕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名“拐子馬”,又號“長勝軍”。每于戰酣時,用以攻堅,官軍不能當。郾城之役,以萬五千騎來,岳飛戒兵率以麻扎刀入陣,勿仰視,但斫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大敗之。
【譯文】
金兀術有一支騎兵,每個士兵都身披鎧甲,用皮革所制成的繩索,把三匹馬連在一起,取名“拐子馬”,又叫“長勝軍”。每次與宋軍交戰激烈時,用它常能突破宋軍堅強的守備,使宋軍不能抵擋。堰城之戰,金兀術率一萬五千騎兵來襲,岳飛命士兵用麻扎刀沖入敵陣,并命令士兵不要抬頭看,只需低頭砍金人騎兵的馬腳。拐子馬是三馬相連,一馬倒地,另外兩匹馬也就無法行走。宋軍奮勇沖殺,大敗金兵。
【夢龍評】
慕容紹宗引兵十萬擊侯景。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景命戰士皆被甲,執短刀,入東魏陣。但低視,斫人脛馬足。〔邊批:此即走板橋,戒勿旁視之意。〕飛不學古法,豈暗合乎?
【原文】
兀術有牙兵,〔邊批:步卒。〕皆重鎧甲,戴鐵兜牟,周匝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號“鐵浮圖”。順昌之役,方大戰時,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三千人來。劉锜令壯士以槍摽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譯文】
金兀術的步兵,都身穿盔甲,頭戴鐵帽,盔甲下也綴有鐵裙邊,每三名士兵為一伍,用皮革所制成的繩索連在一起,號稱“鐵浮圖”。順昌之役,兩軍正打得難解難分時,金兀術身穿白袍,騎著戰馬,率三千鐵浮圖來攻。劉锜命士兵用長槍挑去金兵的鐵帽,用大斧砍斷金兵的手臂,剁碎金兵的腦袋。
【解評】
古希臘有個神話故事說:戰神阿喀琉斯渾身刀槍不入,只有腳后跟是他的死穴,后來果然被敵人射中腳后跟而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多么強大的軍隊,都有他的軟脅,只要善于抓住敵人的軟肋,就能克敵制勝。
錢傳瓘逆攻
【原文】
吳越王镠遣其子傳瓘擊吳。吳人拒之,戰于狼山。吳船乘風而進,傳引舟避之。既過,自后隨之。〔邊批:反逆為順。〕吳回船與戰,傳使順風揚灰,吳人不能開目,及船舷相接,傳使散沙于己船,而散豆于吳船,豆為戰血所漬,吳人踐之皆僵仆。因縱火焚吳船,吳兵大敗。
【譯文】
吳越王錢镠派兒子錢傳瓘攻打吳國,吳國奮起抵抗,兩軍大戰于狼山。吳國的船艦乘風前進,錢傳瓘卻率船艦避開他們。等吳國的船艦開過后,錢傳瓘就率船艦緊緊跟在吳船后面。吳船調轉船頭迎戰,錢傳瓘下令士兵順風散揚灰土,弄得吳國人睜不開眼睛。到了兩軍的船舷靠在一起后,錢傳瓘命士兵先在自己的船上灑上沙子,卻在吳軍的船艦上灑上豆子,豆子沾上血水之后更易滾動,吳國的士兵踩上去都像僵尸一樣滑到在地。于是錢傳瓘放火焚燒吳船,吳軍大敗。
【解評】
交戰中,智慧往往比蠻力更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使我方的弱點,化為優勢,使敵方的優勢,變為弱點,這樣,就能使原本的失敗變為最終的勝利。
晁錯制虜之策
【原文】
匈奴數苦邊。晁錯上言兵事曰:“臣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有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故兵法:‘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臣又聞以蠻夷攻蠻夷,是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帝王之道,出于萬全,今降胡義渠來歸者數千,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利兵,益以邊郡之良騎;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里,此萬全之術也。”錯又上言:“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揚粵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水土,見行如往棄市,陳勝先倡,天下從之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不如選常居者為室廬、具田器,以便為城塹丘邑,募民免罪拜爵,復其家,予衣廩。胡人入驅而能止所驅者,以其半予之,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生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譯文】
漢朝時,匈奴屢次侵擾邊境。晁錯上書皇上議論有關對匈奴作戰的策略,他說:“臣聽說,兩軍臨陣交兵,最要注意的有三點:一是占領有利地勢,二是士兵受過專門訓練,三是武器裝備精良。所以兵法上說:‘武器不精良,等于把士兵送給敵人;士兵不能作戰,等于把將領送給敵人;將領不懂用兵之道,等于把國君出賣給敵人;國君不能選擇優秀的將帥,等于把國家拱手奉送給敵人。’在這四種情況中,用兵是最重要的。臣還聽說,用蠻夷之道攻擊蠻夷,是中原的治理方法。今天匈奴的地理形勢、戰斗技巧和中原不同:上山下坡,涉水渡河,中原的馬匹比不上匈奴;在崎嶇狹窄的險道上,一面騎馬一面射箭,中原的騎兵比不上匈奴;在風雨中忍饑挨渴,不畏艱難,中原的步兵比不上匈奴,這些都是匈奴兵的優勢。如果在平原、平地,利用輕便的戰車、驍勇的騎兵突然襲擊,那么匈奴兵就容易被我們打亂;用勁弩、長戟,遠射近刺,長攻短突,游動的弓弩手往來射擊,士兵列陣向前推進,那么匈奴兵就很難阻擋我們;如果將官突發信號,萬箭攻向同一目標,那么匈奴兵防身的皮甲、木盾就不管用了;下馬在地上戰斗,劍戟相接,近身相搏,那么匈奴兵的兩腳就更不聽使喚了,這些都是中原兵的優勢。由此看來,匈奴兵的優勢有三項,中原兵的優勢有五項。帝王之道,在于各方面考慮周全。今天前來投降或歸附的少數民族有幾千人之多,他們的戰技專長和匈奴兵一樣,可以賜給他們堅硬的盔甲和銳利的武器,再加上邊境上的良馬,在平地作戰,就用漢人的戰車、勇士制敵,兩軍互相配合,互相策應,這才是萬全之計。”晁錯又上書說:“北方胡、貉地方的人能耐寒冷,南方揚、粵地方的人能耐暑熱。秦國守邊的士卒不服水土氣候,所以士兵們都把長途行軍去戍守邊境看成前往死亡之地。陳勝首先揭竿而起,天下人都投奔他的旗幟下,這是秦朝靠武力強迫他們戍守邊境的弊病之處。不如選擇那些常居住在當地的人,在邊境建好房舍,提供耕田的農具,讓他們一邊耕田,一邊利用地形修建城墻,挖深溝塹,建立城鎮。招募百姓,有罪的可以免罪,無罪的可以封爵,再幫助他們建立家園,賜給他們衣服、食物。遇到胡人來犯,凡能殺死或趕走胡人的,就把一半的戰利品獎賞給他。如此一來,各鄉里的百姓能夠相互救助,胡人來犯也能勇敢抵御,這不是為了感謝皇上的恩德,而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還能得到財物。這和從東方被逼而來不得不戍守邊境的士卒,由于不習慣西北地區的氣候習慣,而對胡人產生畏懼相比,二者的功效相差萬倍。”皇上接受晁錯的這個建議,招募百姓遷居到邊塞。
【夢龍評】
萬世制虜之策,無能出其范圍。
【解評】
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是兵法中不二的制勝法寶。
上一篇:智囊《權奇卷十五》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智囊《靈變卷十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