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第六
洪范第六
【原文】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范》。惟十有三祀[156],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157]下民,相協厥居[158],我不知其彝倫攸敘[159]。”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陻洪水[160],汩陳其五行[161]。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162],彝倫攸斁[163]。鯀則殛[164]死,禹乃嗣興,天乃錫[165]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166]。”“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167],次三曰農用八政[168],次四曰協用五紀[169],次五曰建[170]用皇極,次六曰乂[171]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172]疑,次八曰念用庶征[173],次九曰向[174]用五福,威[175]用六極。”
【注釋】
[156]十有三祀:指周文王建國后的第十三年,也是周武王即位后的第四年、滅商后的第二年。有,通“又”。祀,年。
[157]陰騭(zhì):庇護,保佑。
[158]相:助。協:和。厥:代詞,他們,指臣民。
[159]彝倫:常理,法度。攸:所。敘:順序,這里的意思是規范。
[160]鯀(gǔn):人名,夏禹的父親。陻(yin):堵塞。
[161]汩(gǔ):亂。陳:列。行:用。五行指水火木金土這五種被人利用的物質。
[162]畀(bi):給予。疇:種類。九疇指治國的幾種大法。
[163]斁(dù):敗壞。
[164]殛(jí):誅,這里指流放。
[165]錫:賜,給予。
[166]敘:依照次序制定。
[167]初一:第一。次:第。五事:貌、言、視、聽、思五件事。
[168]農:努力。八政:八種政事。
[169]協:合。五紀:五種計時的方法。
[170]建:建立。皇極:意思是指至高無上的法則。
[171]乂:治理,指治理臣民。
[172]稽:考察。
[173]念:考慮、庶:多征:征兆。
[174]向:勸導。
[175]威:畏懼,警戒。
【譯文】
周武王誅滅商紂,立商紂的嫡子武庚繼承殷祀,又將箕子打監牢里放出來。一日請教箕子,箕子為武王說《洪范》之道。史官為記述這件事,作《洪范。》話說,周文王十三年,武王拜訪箕子。武王說道:“啊!箕子,上天庇護下民,幫助他們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規定了哪些治國的常理。”箕子回答說:“我聽說從前鯀堵塞治理洪水,將水火木金土五行的排列擾亂了。天帝大怒,沒有把九種治國大法給鯀。治國安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壞。鯀在流放中死去,禹起來繼承父業,上天于是就把九種大法賜給了禹,治國安邦的常理因此確立起來。“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辦好八種政務,第四是合用五種計時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則,第六是用三種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來排除疑惑,第八是細致研究各種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勸勉臣民,用六極懲戒罪惡。”
【原文】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176],火曰炎上,木曰曲直[177],金曰從革[178],土爰稼穡[179]。潤下作咸[180],炎上[181]作苦,曲直[182]作酸,從革[183]作辛,稼穡[184]作甘。”“二、五事:一曰貌[185],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186],視曰明,聽曰聰[187],思曰睿[188]。恭作肅[189],從作乂[190],明作哲[191],聰作謀[192],睿作圣[193]。”
【注釋】
[176]潤:潤濕。曰:語中助詞。
[177]曲直:能曲能直。
[178]從:順從。革:變化。
[179]稼穡:播種和收獲。
[180]潤下:指水。作:就。
[181]炎上:指的是火。
[182]曲直:指木。
[183]從革:指金。
[184]稼穡:這里指農作物。
[185]貌:容貌、態度。
[186]從:合理。
[187]聰:聽得清楚。
[188]睿:通達,深遠。
[189]作:連詞,則,就。肅:敬。
[190]乂:治,和。
[191]哲:明。
[192]謀:謀劃。
[193]圣:圣明。思慮通達就是圣明。
【譯文】
“一、五行:第一叫做水,第二叫做火,第三叫做木,第四叫做金,第五叫做土。水向下面潤濕,火向上面燃燒,木可以彎曲或伸直,金在熔化后可以根據人的要求變成不同形狀,土可以生長莊稼。向下面潤濕的水,它的味道就是咸的;向上面燃燒的火,它的味道是苦的;可以彎曲或伸直的木,它的味道是酸的;在熔化后可以根據人的要求變成不同的形狀的金,它的味道是辣的;土地上生長的莊稼,味道是甜的。”“二、五方面的事情:一是態度,二是語言,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考。態度要恭敬,言語要合乎道理,觀察要清楚明白,聽取意見要聰敏,思考問題要通達。態度恭敬,天下的人就會肅敬;言語合乎道理,天下就會大治;觀察事物清楚明白,就不會受到蒙蔽;聽取意見聰敏,就不會打錯主意;考慮問題通達,就可以成為圣人。”
【原文】
“三、八政[194]:一曰食[195],二曰貨[196],三曰祀[197],四曰司空[198],五曰司徒[199],六曰司寇[200],七曰賓[201],八曰師[202]。”“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203],五曰歷數[204]。”
【注釋】
[194]八政:八種政務。
[195]食:掌管農業。
[196]貨:貨財,指的是工商業。
[197]祀:掌管祭祀。
[198]司空:管理居民的居住等工程。
[199]司徒:管理教育。
[200]司寇:治理盜賊。
[201]賓:管理朝覲、禮賓事務。
[202]師:管理軍隊事務。
[203]星:指的是包括北斗、金木水火土等在內的二十八星宿。辰:指十二時辰。
[204]歷數:紀年的方式。
【譯文】
“三、八方面的政務:一是農業生產,二是商業貿易,三是祭祀,四是管理臣民的居住交通,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司法,七是接待賓客,八是管理軍務。”“四、五種計時方法:一是年歲,二是每年的月數,三是每月的日數,四是觀察星辰,五是推算歷法算數。”
【原文】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205]。斂時五福[206],用敷錫厥庶民[207],惟時厥庶民于汝極[208]。”“錫汝保極[209]:凡厥庶民,無有淫朋[210],人無有比德[211],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212],汝則念[213]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214],皇則受[215]之。而康而色[216],曰:‘予攸[217]好德。’汝則錫之福[218]。”
【注釋】
[205]建:立,設立。極:中道,法則,原則。
[206]斂:收取,集中。時:代詞,這。五福:五種幸福,就是長壽、富貴、康寧、美德和善終。
[207]敷:普遍,全部。錫:通“賜”,賞賜、施予。
[208]惟:只。于:重視。
[209]錫:賜,貢獻。保:保持,保住。
[210]淫朋:私下結成的小集團。
[211]人:指官員。比德:串通一氣。比,勾結。
[212]有猷有為有守:意思是百姓中的賢能的人。猷,計謀,謀略。為,作為。守,操守。
[213]念:經常地思考。
[214]罹;陷入。咎:罪過,過失。
[215]受:成,寬容。
[216]康:平,和。色:容貌溫潤。
[217]攸:指任用,建立。
[218]福:爵祿,好處。
【譯文】
“五、至高無上的原則:天子應當建立起至高無上的原則。要把這五種幸福集中起來,一并賞賜給臣民。這樣,臣民就會對天子所建立起來的原則表示擁護,天子也就能夠要求他的臣民遵守以下原則。”“向您貢獻保持最高法則的方法:凡是臣民,都不允許結成私黨為非作歹。只要官員不結成私黨,那就會把天子所建立的原則作為最高準則。凡是有計謀、有作為、有操守的臣民,您要注意他們。雖然他們的作為有時不合于最高原則,但只要還沒有達到犯罪的程度,天子就應當寬容他們。假如有人態度謙恭地告訴你:‘我所愛好的就是你所建立的道德規范。’你就應當賞賜他一些好處。”
【原文】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219]。無虐煢獨而畏高明[220],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221],而邦其昌。凡厥正人[222],既富方谷[223],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224],時人斯其辜[225]。”“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226]。無偏無陂[227],遵王之義[228];無有作好[229],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無偏無黨[230],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231];無反無側[232],王道正直。會[233]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234],極之敷言[235],是彝是訓[236],于帝其訓[237]。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注釋】
[219]斯:將,把。惟:思。
[220]煢(qióng)獨:指鰥(guān)寡孤獨、沒有依靠的人。高明:位高而顯赫的人。
[221]羞:進,貢獻。行:好多行為。
[222]正人:擁有官位的人。
[223]方:常常。谷:俸祿。
[224]好:善,貢獻。家:家國。
[225]辜:罪,歸罪于。
[226]作:使,讓。用:施以。咎:責怪。
[227]無:不要。偏:不正,偏袒。陂:差錯,偏頗。
[228]義:法,原則。
[229]好:私好,偏好。
[230]黨:結為朋黨。
[231]平平:平坦、通暢的樣子。
[232]反:違反、違背。側:傾側,意思是違法。
[233]會:能夠。
[234]皇:君。
[235]極之敷言:就是天子所說的話。敷,陳述,述說。
[236]彝:常法,法度。訓:遵守。
[237]于:句首語氣詞。訓:順從。
【譯文】
“這樣,人們就會把天子所建立的道德規范當做至高無上的準則而加以遵守了。不要虐待那些無依無靠的孤獨者,然而,對于那些明智顯貴的人卻要敬畏。人們中間有能力、有作為的人,便應當讓他們繼續發揮其才能,提高其德行:這樣,邦國就會昌盛。凡是擔任官職的人,都應當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使他們又富又貴。如果你不能讓臣下為家國作出貢獻,這樣的臣下就會怪罪您了。”“對于那些不喜好你所建立的道德規范的人:你雖然賞賜給他許多好處,但他一定還會給你帶來許多災害。不應當有任何的偏頗,要完全遵照你所建立的規范行事;不要有任何私人愛好,要完全遵照你所確定的道路行進;不要為非作歹,要根據你所指出的正路要求自己。沒有偏私,沒有朋黨,道路就是廣闊的;沒有朋黨,沒有偏私,道路就是通暢的;不要違反王道,不要違犯法度,道路就是正直的。要任用那些能夠按照王道準則辦事的人為官吏,以便使臣民都能遵守王道的最高準則。”“所以說,天子所宣布的至高無上的準則,就是要經常遵守的法令,就是天子的教導,這個教導是符合上帝的意旨的。凡是臣民都應當把天子所宣布的準則當做最高準則,只要按照這個最高準則行事的,就算是親附天子的。所以說,天子應當像做臣民的父母一般,來做天下臣民的君主。”
【原文】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238],三曰柔克[239]。平康[240]正直,強弗友[241]剛克,燮友[242]柔克。沉潛[243]剛克,高明[244]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245]。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246]。”
【注釋】
[238]剛克:就是以剛克。克,戰勝,取勝。
[239]柔克:以柔順克制之。
[240]平康:和平安順的人。平,平和。康,安靜。
[241]強弗友:強硬而不可親近的人。友,親近,友善的。
[242]燮(xiè)友:柔和而可親的人。燮,和,柔和。
[243]沉潛:意思是強制,壓制。
[244]高明:位高而顯赫的人。
[245]玉食:美味佳肴。
[246]僭(jiàn):越軌,超過,逾越。忒:惡,邪惡。
【譯文】
“六、三種治理臣民的辦法:一是能夠端正人的是非觀念思想,二是以剛取勝,三是以柔取勝。要想使邦國平穩安康,就必須端正人的是非觀念思想。對于那些強硬而不持友好態度的人,必須用強硬的辦法制服他;對于那些態度柔和可親的人,就要用懷柔的辦法聯絡他。對于智識低下愚蠢的人,要用強硬的辦法制伏他;對于高貴而明智的人,要用懷柔的辦法聯絡他。只有君主才可以有造福于人之權,只有君主才有加人以刑罰之權,只有君主才可以享用美食。臣下則沒有權力造福于人、懲罰人、享用美食。臣下假若有造福于人、懲罰人和享用美食的權力,那就會對王室帶來危害,給國家帶來兇災。這是因為臣下有了這些權力,就必定偏邪不正,民眾也就會不守本分而走上邪惡之路。”
【原文】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247]人,乃命卜筮[248]。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249],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250]。立時人[251]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252],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253]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254]吉,作外[255]兇。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注釋】
[247]卜筮:卜,用龜甲來占卜吉兇禍福。筮,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248]命卜筮:下令他們進行占卜。命,讓,下令,命令。
[249]雨:兆之體氣如雨。霽:晴。蒙:霧天。驛:色澤光明。克:如祲氣之色相交錯。貞:內卦。悔:外卦。
[250]衍:估測。忒:變化,改變。
[251]時人:這樣的人,指卜筮的官員。
[252]從:同意。
[253]逢:相當于“繁”,昌盛,繁盛。
[254]作內:指在內部做事。
[255]作外:指在外部做事。
【譯文】
“七、解決疑難的方法:選擇善于卜筮的人,分別讓他們用龜甲卜卦或用蓍草占卦,這樣的人選定之后,便命令他們進行卜筮。卜筮的征兆如下:一、兆形像雨一樣;二、兆形像雨后初晴時云氣在空中一樣;三、兆形像霧氣蒙蒙;四、兆形像不連貫的云氣;五、兆相交錯;六、內卦;七、外卦,共有七種。前五種用龜甲卜卦,后兩種用蓍草占卦,對卦爻的意義,要認真地加以研究以弄清所有變化。任用這些人從事卜筮時,三個人占卜,應當信從其中兩個人的判斷。”“假如你遇到了重大的疑難問題,首先你自己要多加考慮,其次和卿士商量,再次和庶民商量,最后問及卜筮。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筮占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這就叫大同。這樣,你的身體一定會健康強壯,你的子孫也一定會昌盛。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筮占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也是吉利的。卿士同意,龜卜同意,筮占同意,你自己不同意,庶民不同意,也是吉利的。庶民同意,龜卜同意,筮占同意,你自己不同意,卿士不同意,也是吉利的。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筮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這樣,就只對內吉利,對外就不吉利了。如果龜卜不同意,筮占不同意,即使你自己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也不可輕舉妄動,安靜地守著就吉利,有所舉動就不吉利了。”
【原文】
“八、庶征:曰雨,曰旸[256],曰燠[257],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258],庶草蕃廡[259]。一極備[260],兇;一極無[261],兇。曰休征:曰肅,時雨若[262];曰乂,時旸若;曰晢,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曰咎征:曰狂[263],恒雨若;曰僭[264],恒旸若;曰豫[265],恒燠若;曰急[266],恒寒若;曰蒙[267],恒風若。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268],百谷用[269]成,乂用明,俊民用章[270],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271]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272]風,星有好雨[273]。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274]。月之從星,則以[275]風雨。”
【注釋】
[256]旸:日出或者晴天。這里指晴天。
[257]燠(yù):暖。
[258]敘:次序,這里指時序。
[259]蕃:茂盛的。廡(wǔ):蕪,草木豐盛,繁茂。
[260]一:指雨、旸、燠、寒、風五種現象中的一種。極備:極多,極,過度。
[261]極無:極缺。
[262]若:好像。
[263]狂:猖狂,傲慢。
[264]僭:差錯。
[265]豫:安逸享受。
[266]急:炎熱。
[267]蒙:昏暗,寒冷。
[268]歲月日時無易:年、月、日之間不發生異常的變化。在這里是對君臣關系的一種隱喻。
[269]用:因。
[270]俊民:有才能的人。俊,杰出。章:通“彰”,顯明,指任用。
[271]微:隱沒,不顯。
[272]好:喜好。
[273]星有好雨:有的星好雨的意思。
[274]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這是對臣子的要求。
[275]以:用。
【譯文】
“八、各種不同的征兆:一是雨,二是晴,三是暖,四是寒,五是風。假若這五種現象,都能按照一定的規律發生,那么各種草木就會茂盛地生長,莊稼也會豐收。假若其中一種現象過多,年成就不好;一種現象過少,年成也會不好。各種好的征兆:天子辦事謹慎,就會有雨水按時降下來;天子的政治清明,就會有充足的陽光;天子辦事明白,炎熱的氣候就會按時到來;天子能夠深謀遠慮,寒冷的氣候也會應時而至;天子通達事理,風也就會按時產生。各種壞的征兆:天子的行為狂妄,大雨就會下個不停;天子辦事出了差錯,天氣就會干旱不雨;天子貪圖安逸享受,天氣就會經常炎熱;天子辦事浮躁,天氣就會經常寒冷;天子辦事不精明,風就刮個不停。天子有了過失,就會影響一年;卿士有了過失,就會影響一月;官吏有了過失,就會影響一天。”“年、月、日都不發生異常的變化,各種莊稼便都會茂盛地生長,政治就會清明,賢能的人,就會得到任用,國家也就會平安無事。假如日、月、年發生了異常的變化,許多莊稼就長不好,政治就昏暗,賢能的人就得不到任用,國家就會紊亂。庶民好比星,有的星好風,有的星好雨。由于日月的運行,便產生了冬天和夏天。假若月亮離開太陽而順從于星,那么接近箕星就多風,接近畢星就多雨。”
【原文】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276]好德,五曰考終命[277]。六極:一曰兇,短、折[278],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279],六曰弱。”
【注釋】
[276]攸:遵行。
[277]考終命:老而善終。考,通“老”。
[278]兇:沒有到換牙就死去。短:不到二十歲就死去。折:沒有結婚就死去。這些都是短壽的說法。
[279]惡:邪惡。與攸好德相反。
【譯文】
“九、五種幸福:一是長壽,二是富裕,三是健康安寧,四是遵行美德,五是年老而得善終。六種懲罰:一是橫死而夭折,二是生病,三是憂愁,四是貧窮,五是邪惡,六是懦弱。”
【解析】
《洪范》原是商代貴族政權總結出來的統治經驗。“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統治大法。相傳為周滅商后兩年,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的記錄,提出了帝王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九種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疇”。它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其中第五疇“皇極”(君主統治準則)是全部統治大法的中心,其他各疇大都是為了建立好這一“皇極”所施的各種統治手段與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導一種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權政治論,強調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統治準則——“皇極”,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在這種神意政治前提下,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貌、言、視、聽、思等“五事”(第二疇),以引起“休徵”,而避免“咎徵”(第八疇);并遵循歲、月、日、星辰、歷數的“五紀”常理,以處理政紀(第四疇);君主向上請示神意的手段是“卜、筮”(第七疇),向下統治臣民的手段是“剛克”、“柔克”、“作威”、“作福”(第六疇),也就是利用“六極”作威,利用“五福”作福(第九疇)。這樣一篇反復向君主提出行動規范的統治經驗,其用意在于以此來神化君權,并提高君主自身的警惕性。這一“大法”受到周王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并加以奉行。對后人影響極大。
上一篇:尚書《洛誥第十五》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牧誓第四》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