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鶚:老殘游記(節選)
劉鶚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午后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只小船,蕩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下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書”。亭子旁邊雖有幾間群房,也沒有什么意思。復行下船,向西蕩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后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士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著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老殘心里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什么游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里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詞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蕩到歷下亭的后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繃到船窗里面來。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著,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講到劉鶚的《老殘游記》時說:“其書即借鐵英號老殘者之游行,而歷其言論見聞,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此書是晚清一部別開生面的長篇游記體小說,書中多處“寫景狀物”極為精粹。這里選錄的段落,可獨立成章,向為公認之游記名篇。文中贊譽了濟南“家家泉水”,始有“泉城”之稱;文中渲染了“四面荷花三面柳”,成了濟南以荷為市花,柳為市樹的文獻根據;杜甫詩句“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直為濟南人引以自豪,也和此文的恰切摘引不無關系。《老殘游記》對提高古城濟南的知名度有著相當意義。
劉鶚寫景狀物,善于觀察,運用審美視覺,多角度地體味豐富的審美趣味,從而抓住最具有代表性和特征的東西,人人皆知但又不能講得恰到好處的東西,高度提煉,用了不到一千字,就將濟南特有的最重要的名勝、古跡、景物,大明湖、千佛山、歷下亭、泉水、荷花、垂柳,敘描得多姿多采,歷歷在目——這就是“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的濟南。
劉鶚是運用語言作畫的藝術大師。他善于運用速寫和寫意筆法,加以藝術概括和勾勒,畫出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具秀色的千古名“畫”;他巧妙地摘引“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的楹聯,獲得比作者自己觸景生情吟詩,更現實、更親切、更形象的效果,疏疏數筆,畫出濟南及大明湖的靈氣和神韻。他同樣善于運用工筆和特寫的技法,把多采的千佛山及神奇的千佛山倒影,描繪得色采斑斕,層次明晰,活靈活現,美不勝收。
文章自始至終抓住讀者,使你不知不覺中感到好似在跟隨著老殘的足跡一同游歷。“午后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只小船”,“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隨手摘了幾個蓮蓬”……從而使畫面立體化,把靜物寫成動的,活的,有形貌,有色彩,有神韻,靜態中有動,動態中有靜。調動起讀者的視覺、聽覺、感情、想象力,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有濃厚的情趣感,確實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張養浩《翠陰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植《節游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