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在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那時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來的國史。到戰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后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流傳了下來。它雖然使用的是魯國的紀年,卻記錄了各國的史事,可以說是一部通史。
為了更好地表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的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五家。后來《鄒氏傳》十一卷,《夾氏傳》十一卷亡佚,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榖梁赤的《春秋榖梁傳》流傳至今,被合稱為《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在“《春秋》三傳”中,影響最大的要數《左傳》。盡管《左傳》是因《春秋》而作,但在編年的體例上卻要比《春秋》完備,在史料和文學的價值上也遠遠超過了《春秋》。以至于有很多學者認為,《左傳》本是獨立的編年體史書,雖然其內容與《春秋》有某種程度上的聯系,但卻不是解經之作。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的時候改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全書約十八萬字,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12代國君、254年間的歷史。補充并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的史實,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史實,而且還引征了許多古代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關于《左傳》的作者,至今仍然沒有一致的看法。相傳這部書的作者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但是,書中已經涉及戰國初年的史實,它應該成書于戰國早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此書非成于一人之手,大概是儒家一派學者雜采各國史料及傳聞編纂而成。其成書約在戰國初年。
《左傳》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相當,只是后面多17年。與《春秋》的大綱形式不同,它相當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這一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左傳》的政治與道德傾向是比較鮮明的。其觀念與儒家的很相似,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盡管書中仍有不少講天道鬼神的地方,然而其重要性卻已在“民”之下。例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語:“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莊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語:“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像這一類的議論,作者都是持贊同態度的。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類似的議論,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
《左傳》是一部歷史著作,因此,它的敘事必然要從大處著眼,把最能代表歷史發展趨向的重大事件寫入史書。其所選擇的重大題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王朝衰落史,二是諸侯稱霸史,三是諸侯宮廷內亂史,四是卿大夫家族興衰史。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如春秋時代著名的五大戰役。
《左傳》中記載的外交辭令也是精彩紛呈。按說這一類文字應該有原始的官方記錄作為依據,但肯定也經過作者的重新處理,才能顯得如此精煉、嚴密而有力。與《尚書》乃至《國語》所記言辭相比,差別是顯而易見的。最典型的例子,要數“燭之武退秦師”一節。整篇說辭不足二百字,但是卻抓住了秦國企圖向東發展而受到晉國阻遏的處境,剖析在秦、晉、鄭三國關系中,秦只有保全鄭國作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獲得最大利益,于是秦晉兩大國的聯盟就輕而易舉地被瓦解了,挽救了已經必亡無疑的鄭國,至今讀來,仍是讓人心潮澎湃。
《左傳》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韻開美,文采照耀”的美譽。它是對紛亂的春秋時代的記錄,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春秋時期諸侯們的金戈鐵馬和雄心壯志,同時也反映了這個大時代的社會文化。
為使今天的讀者對這部名著有所了解,本書精選了《左傳》里的一些經典篇目,加以簡明的注釋。此外,編者還給每篇作品都寫了個題解及評析,或介紹事件的來龍去脈、相關背景,間或也作一些文學評點。本書還配有一些插圖,以增加讀者的感性認識。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一些近年來出版的有關《左傳》的編著資料,謹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謝!限于筆者水平,書中難免有許多疏漏,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上一篇:左傳全集《晏嬰辭更宅》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狼瞫之死》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