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典故
曾子入孔門較晚,后來以授徒、種田為業,生平事跡較少流傳。但是,其人品一直受到后世人的敬仰;其生平事跡和故事,被后人記錄在不同的典籍中流傳下來,并且成為儒家學說中不可或缺的典例,與其思想學說一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一部分。
殺豬示信
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一個記載,說曾子不僅非常重視誠信,而且還格外重視誠信教育。秋后季節,曾參的妻子懷著豐收喜悅,提著籃子、布袋,告訴曾參說:“夫子,我要去集市買菜去了!”
曾參的兒子曾元扯住母親的衣衫哭哭啼啼地要求:“娘,我也要去集市,我也要去集市。”
曾妻勸阻說:“元兒,你在家玩耍吧,我去集市買了東西就回來,回來給你殺豬吃好嗎?”
曾元聽了立時不哭了,反而高高興興地說:“娘,我在家好好玩耍,回來可要殺豬吃!”
曾妻滿口答應:“是,好好玩吧,可別出門。”曾元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媽媽回來,村子里的小伙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象著豬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過了一個時辰后,曾子的妻子趕集回來,把她曾經給兒子的承諾給忘了。曾元為此哭鬧起來。曾子知道以后,就問妻子,“為何不殺豬呢?”立時挽起衣袖,說:“來,幫個忙,快把豬捆上!”
曾妻急忙上前勸說:“夫子,為何殺豬,我與元兒兒戲,何必當真。”曾參非常嚴肅地說:“你錯啦,言而無信,是最不可取的,身教重于言教,說謊話是欺人也是害自己。這樣怎么能教育孩子成才呢?”
妻子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并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曾元也高高興興地吃上了豬肉。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在曾子看來,正心誠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換言之,誠信是一切人生問題的根本。
母子連心
曾子以孝著稱,其事跡在《孝經》上有記載: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這個故事,也成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嚙指痛心”。
思母吐魚
思母吐魚這個故事源于《孝經》:
曾子的母親過世之后,某天,曾子的妻子從門外提來了兩條鮮魚。因為曾參最愛吃魚。妻子精心烹煮,做成了一道美味的菜肴,擺在桌子正當中,等曾子回來吃飯。
曾子的大兒子曾元,二兒子曾申趴到桌旁,饞涎欲滴。
曾妻斥責說:“孩子們可不能亂動,等你爹爹回來一齊吃魚。”
曾元、曾申拍手叫喊:“爹爹回來吃魚,爹爹回來吃魚!”
說話間,曾參從學堂里教學回到家里。曾元、曾申都迎上前去施禮。
曾子一手抱著書簡,一手提著長袍走進屋來。
妻子高高興興地介紹說:“夫子,今天吃魚,可滿意嗎?”
曾子回答:“滿意!滿意!”說罷,便居中坐下,兩個兒子坐在兩邊,曾妻來回端菜盛飯,一家人歡歡樂樂吃起飯來。
曾子首先用筷子夾了一塊生魚,在熱湯里一涮,又沾了沾佐料放進嘴里,味美可口。接著他的臉從喜悅變得蠟黃蠟黃,隨之,“哇”的一口全吐了出來。
曾妻大為吃驚,惶恐不安地問道:“夫子,魚不好吃嗎?”
曾子眼含熱淚說:“我的老母生前不知魚美味,今天魚雖然美味,我卻獨自品嘗,真是不孝啊!”此后,終生不再食魚。
曾子思母吐魚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曾氏后裔及所有的中華兒女。
眾口鑠金,曾參殺人
曾子是一個有名的孝子,他從來不惹母親生氣。
有一年,曾子告別母親,離開了家鄉到齊國去辦事。
曾子的母親在曾子走后,常常坐在窗前織布,盼望兒子在齊國平安無事,早日回來。曾子到齊國不久,齊國有個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毆殺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來。一天,曾子的一個同鄉,聽到這個消息,也不問個清楚,就跑去告訴曾子的母親說:“了不得啦,曾子在齊國殺死人了,”曾子的母親聽了這個消息,不慌不忙地回答說:“不可能,我的兒子是干不出這等事來的。”那位同鄉,聽曾子的母親這么一說,也覺得拿不出什么根據,便半信半疑地走了。
他走后,曾子的母親仍舊安心織布,心里沒有半點疑慮。過了不大一會兒,又有一位鄰居跑來,慌慌張張地問:“你兒子是不是殺人了?”曾子的母親仍舊沒一點兒驚慌的樣子,一面織布,一面說:“不要聽信謠言,曾子是不會殺人的。”曾子的母親還是照樣織自己的布,頭也不抬地說:“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不可能闖這么大的亂子。”
這個報消息的人還沒有走,門外又來了一個人,他還沒進門,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殺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曾子的母親見一連三個人來報告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氣了。她想:三個人都這么說,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嚷開這件事啦,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殺人了。曾子的母親越想越怕。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離開織布機。在那兩位鄰居幫助下,從后院逃跑了。
人言可畏,被尊為“宗圣”的曾子尚不能免,我輩更不用說了。
曾參贊黔婁妻
黔婁是南武城人,與曾參是同窗好友。黔婁病故了,曾參急忙前去吊喪。
曾參到了黔婁家里,看到黔婁的尸體靜臥于牖榻上,穿著長袍,用塊白布覆蓋著。由于這塊白布短小,蓋頭就露出腳來,蓋上腳則露出頭來。曾參提議說:“把布斜著蓋,不是頭腳都蓋上了嗎?”
黔婁妻說:“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先生生前不邪,死而邪之,這樣會違背先生的生前意愿。”
曾參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于是哭得更為悲傷。并問黔婁妻:“先生終時,何以為謐靜?”
黔婁妻說:“以康樂為謐靜?”
曾參又說:“先生在時,食不充饑,衣不遮體,死則首足不能覆蓋,棺旁也沒祭祀酒肉,這能算是謐靜、康樂嗎?”
黔婁妻回答說:“先生生前,國君常常想授于他正事,任為國相,但他辭而不為,這算是有余貴吧!國君還常常要賜予他米粟三千擔,先生還是辭而不受,這也算是有余貴吧!他愿與天地人間共甘苦,寧愿為平民百姓,不戚戚于貧賤,而忻忻于富貴,全是為了求仁求義。這樣的謐靜、康樂,不是更好嗎?”
曾參聽了大加贊譽:“有黔婁這樣的先生,才會有黔婁妻這樣的好婦人。”一個能夠讓人們崇敬的人,首先是因為他的品德感化了身邊的人。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古代,“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道理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耘瓜受杖
雄雞三唱,太陽從山林冉冉升起,農夫們紛紛荷鋤下地。
曾參的父親曾皙荷鋤走出大門,曾參緊跟在后面,來到山腳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蔥綠,十分茁壯,迎風搖擺著。
曾皙以教誨的口吻對曾參說:“參兒,鋤地下鋤要穩,拉鋤要勻,切勿忙手忙腳。”說著便做起示范。
曾參用心學習,小心翼翼地耘瓜。
曾皙老當益壯,遙遙領先。
曾參初學乍練,手腳生疏,遠遠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奮力追趕。稍一不慎,一棵肥壯的瓜苗被鋤掉了,于是大驚失色。曾皙回頭一看,十分生氣,聲色俱厲地順手拿起木杖就打兒子。曾參沒有逃避,反而順從地趴倒在地,任憑父親責打。
曾母聽說兒了挨打,急忙跑到田間,抱住兒子痛哭:“參兒受苦了!參兒受苦了!”曾參忍住疼痛,勸說母親:“請母親不要難過,爹爹是在教訓我。惹爹爹生氣了。”
曾皙漸漸息怒,回家之后,擔心打傷了兒子,便悄悄到書房門窺視。曾參知道父親走過來了,忍住肉體劇痛,撫琴而歌。
曾皙看后,才放下心來,緩步又走回屋去。
曾子取悅父母盡心行孝的故事,一代代的流傳下來,深深的教育和啟發著人們遵行孝道。
子夏喪子
曾參在60歲時,與子夏、段干木在西河教學。子夏的兒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傷,眼睛都哭瞎了。
曾參聽說后,趕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參也哭。
子夏哭著說:“天哪,我有什么罪過,這樣來懲罰我呢?”
曾參聽后有些生氣,并直率地說:“子夏,你為何無罪,過去我與你共同跟著孔夫子學于洙、泗那個地方,老了又退居于西河之上,可是西河的人都知道你,而不熟悉孔夫子,這是你的一個罪過吧!當你的父母親去世時,西河人都不知道,這是你的第二個罪過吧!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卻哭瞎了眼,沒有不知道的,這是你的第三個罪過了。”
子夏聽了,甚為信服,隨之丟下手中的拐杖,深深拜謝說:“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
貧而樂道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后,繼續學習與研究儒學,鍥而不舍,道傳一貫。他這時沒有任職,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后,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于是曾參固辭不受。
國君派來的使者好心地勸說曾參:“先生非求于人,為何不受?”
曾參對使者誠懇地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于人;予人者驕傲于人。縱然對我不驕傲,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于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
不久,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參的這種言行。
此后,曾參到了楚國被聘為賓師,教一大批學生。但那里經常有戰亂,就辭去賓師到了衛國。當時,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衛國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職有權,顯赫一時。有人勸說曾參,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說,也會得到高官厚祿。
曾參卻搖了搖頭說:“我從來不愿垂翼求人,寧愿在西河教學,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不圖小利,以仁為己任,直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曾參住在西河岸邊,生活貧困到了難以維持的程度。面帶饑色,手足皸裂,有時三日不動火,十年沒做過新衣服,帽纓子都斷了,鞋子都露出了腳。盡管如此,他仍然充滿樂觀精神,怡然自得,還經常散步于西河兩岸,拂著輕風,不禁抒發心懷,唱著《商頌》樂曲,如同金鼓玉振,錚錚有聲。
上一篇:曾子的影響
下一篇:《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