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舒新城
,湖南溆浦人。現(xiàn)代教育史家和出版家。他的生平事跡要而言之:三十五歲之前從事教育實踐,任中學教師到大學教授;三十五歲之后從事中國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和編輯出版工作,擔任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主持《辭海》的編纂,解放后任《辭海》編輯委員會主編。編、譯、著行世較多。主要有《道爾頓制研究集》、《現(xiàn)代心理學之趨勢》、《人生哲學》、 《近代中國教育史》、《近代中國留學史》、 《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中華百科辭典》等。
他對文學藝術(shù)也有濃厚興趣,尤其喜愛書法、攝影、自然山水,以此陶冶情性,并在其自傳性著述《我和教育》中表達了他的審美鑒賞眼光和趣味。二十年代他曾以《美學》為題發(fā)揮了他的美學見解,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美學知識。他的美學思想,并沒有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體系,不過是把西方康德、席勒、里普斯等人的美學學說揉合在一起加以闡釋。他認為,探求美的本質(zhì)不能單純在客觀事物的屬性上,也不能單純從主觀心理上去求得,而是要二者結(jié)合起來。美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通過主觀心理的感覺與想象而形成的具體表象(或觀念),他稱之為“美的假象”。“美的假象”是一種理想,不能用哲學認識論去衡量它的真?zhèn)螁栴}。因為,它“不僅要與客觀的實在為抽離,由知覺上所產(chǎn)生的意識作用,也要抽離。換句話說,美的假象,要把客觀的實在物,與主觀之我的自己,及我心的作用,一并忘卻。故要做到物我皆忘,利害盡化的境界”。從舒新城的審美分析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他是堅持審美超利害關(guān)系這一觀點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又不是完全贊成這一觀點。他說: “康德以后講美學的,多以為美的玩賞,是一切與利害無關(guān)系的快感,不能滿足意欲。若照這個意識講來,美固然要超乎利害,但不能滿足意欲,則這美實無價值,我們玩賞美也是無謂,世人可以不必研究。所以后來有感情美學,來矯正這個毛病。”他認為,美可以超越物質(zhì)實用上的利害關(guān)系,但在精神、感情上卻又不能不對利害關(guān)系作出反映,所以觀念上還是含有利害目的的,美的觀念也不例外。利害性,這是價值觀念的前提,否則,人們就不會對“美的假象”即美的觀念發(fā)生興趣。他從價值觀念出發(fā)批評審美無利害性觀點,還是有道理的。
與“美的假象”相對應,他還提“假我”的概念來解釋審美主體既超現(xiàn)實而又不超現(xiàn)實的二重性質(zhì)。他認為,審美的境界是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即物我化一。在這種境界中,說它“無我”,是因為不存在“實體”的我,不含有我的實際利害;說它“有我”,是因為還存在“觀念”的我,這種觀念使我與實際還有聯(lián)系。正因為如此,美感既超越“實感”,而又與“實感”有聯(lián)系,人們也才勞神費力地追求它。他的這些見解,在當時還是較卓越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維特根斯坦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蘇奇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