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禮記·曾子易簀》原文鑒賞
曾子寢疾②,病③。樂正子春坐於床下④。曾元、曾申坐於足⑤。童子隅坐而執燭⑥。
童子曰:“華而睆⑦!大夫之簀與⑧?”子春曰:“止⑨!”曾子聞之,瞿然曰⑩:“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11)。我未之能易也(12)。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3)!不可以變(14)。幸而至于旦(15),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16);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17)。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18),斯已矣。”舉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沒(20)。
【注釋】 ①選自《禮記·檀弓下》。曾子:名參,孔子弟子。簀(ze音澤):竹制床席。 ②寢疾:因病臥床。 ③病:病重。 ④樂正子春:曾子弟子。床下:床前。 ⑤曾元、曾申:曾子的兩個兒子。坐于足:坐在腳傍。 ⑥隅:角落。 ⑦華:華麗。 睆(huan音緩):光滑。 ⑧大夫:官階名。 ⑨止:使童仆勿言。 ⑩瞿然:形容驚起之狀。 (11)季孫:魯國大夫。 (12)易:更換。 (13)革(ji音及):急,危急。 (14)變:變動,移動。 (15)旦:天亮。 (16)以德:用以成全別人的美德。 (17)細人:小人,見識短淺的人。姑息:茍且以取安。 (18)得正而斃:猶言死得規規矩矩。 (19)舉扶:把人抬起來。(20)反席:換過床席。未安:還沒有放置安穩。沒:通“歿”,死亡。
【今譯】 曾子因病臥床不起,病得很厲害。樂正子春坐在床邊,曾元、曾深坐在腳傍。一個小童仆坐在角落里端著蠟燭。
小童仆說:“好漂亮、好光滑,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說:“不得作聲!”曾子聽到后,忽然驚醒過來,呼了口氣,小童又說;“好漂亮,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那是季孫送的。我沒力氣換掉它。曾元!起來把席子撤掉。”曾元說:“您老人家的病已經很危重了,不能搬動身體,希望能到天亮。再換掉席子。”曾子說:“你愛我的心還不如小童仆。君子愛別人,就是要成全別人的美德;小人愛人才會茍且取安。我現在還有什么要求呢?只盼死得規規矩矩罷了。”于是大家托起曾子,更換了席子,換過席子還來不及把曾子放平穩,曾子就斷氣了。
【集評】 宋·謝枋得《謝疊山先生評注四種》:“曾子易簣,按曾子垂訓之言猶可為天下后世法常,以《論語》啟年,啟足之言,參觀可見曾子之宏度。”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四》:“篇中摹寫處,無不曲有神情,自是千古奇筆。”
清·全誠《重評古文釋義新編·卷三》:“易簀以得正,小中見大,一生德行,于此完全無憾。而行文之妙,則針線細密,神情宛肖,簡老之中,恣態橫生。”
【總案】 《曾子易簀》所敘述的事情很簡單,但作者卻善于在這簡單的小事里通過人物語言的運用來刻畫人物的心理。子春聽到童子的發問,怕驚動老師,用一“止”字來描寫子春的護師之情。而這一“止”字又為后面曾元所說“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的話作了伏筆。當曾子昕到童子的發問,感到很吃驚,作者用一“呼”字來表達曾子的身體虛弱和驚覺之狀。這一“呼”字也為后來曾子更換床席開了先聲。一“止”一“呼”,兩邊夾寫,一時俱到,前后映帶,言簡意賅,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最后寫更換床席的情節,寥寥數語,驚心動魄。眾人抬起曾子,更換床席,床席剛剛換好,還來不及把曾子放平穩,曾子就氣絕身亡。這樣寫即實現了曾子“得正而斃”的愿望,又使文章脈胳清楚,首尾照應。
上一篇:《先秦散文·孟子·景春曰章》原文鑒賞
下一篇:《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有問秀才》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