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上看,我國使用鐵器大概在春秋初年。《詩·秦風·駟驖》云;“駟驖孔阜”,驖即鐵字,是古書中第一次出現的鐵字,形容馬色如鐵。只有當鐵為常見之物,才可能把黑色的馬稱為藏。《駟驖》篇為秦襄公時詩,秦襄公在位正值西周東周之交。《國語·齊語》亦言:“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斯,試諸壤土”。美金指青銅,惡金即指鐵。齊靈公時的銅器《叔夷鐘》銘云:“造徒四千”,郭沫若認為“
”字當為鐵字的初文或省文。公元前513年晉國用一鼓鐵(鼓,重量單位)鑄了刑鼎。無疑春秋后期已有了鑄鐵。冶鐵術的發明和改進,標志著我國勞動人民在征服自然界的歷程中,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使大面積墾荒成為可能,為手工業提供了堅固、銳利的工具。春秋時犁是從耜演變而來并改為鐵制。文獻中記載,祭祀宗廟的犧牲可以用作“畎田之勤”。孔子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人的名字中把牛和耕連在一起,這正是當時生產中存在牛耕的反映。由于鐵犁牛耕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奠定了由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物質基礎。我國鐵器始于何時,在春秋戰國時代普及到何種程度,史學界的看法也很不統一。西周封建論者一般對鐵器使用的時代估計得比較早,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認為西周建國前周族就使用了鐵器,戰國時代鐵已廣泛應用并發明了煉鋼術。黃子通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奴隸制》一文中認為,戰國時代還不是完全的鐵器時代。魏晉封建論者對戰國時代鐵器使用和推廣程度的估計,比西周封建論者和春秋戰國封建論者要低得多。王仲犖認為,漢代工具中不僅有青銅器,還有石器,所以戰國時代鐵不一定被廣泛使用(見《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尚鉞《先秦生產形態之探討》也認為戰國時代鐵器還不能完全排擠石器。考古發掘證明,我國已知的最早的鐵器,在年代上不超過春秋戰國之際,到戰國中、晚期,冶鐵業和冶鐵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詳見《新中國的考古收獲》)。
上一篇:欽差大臣(1836)
下一篇:鏡花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