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阿蘭·金斯堡*的代表作。1955年曾在舊金山第6美術館舉辦的詩歌朗誦會上朗讀過,產生了很大的反響。1956年收入他的詩集《嚎叫及其它》中。這本詩集經過了一場文藝檢察的官司,最后才由“城市之光”書店出版。長詩有一副題:《獻給卡爾·所羅門》。
長詩共分3章。第1章描述“我這一代精英”亂糟糟,昏昏然的生活。他們的精神痛苦,自我摧殘以及對虛偽社會準則的無限厭惡。第2章痛斥軍事化、商業化的社會,把一切歸之于“莫洛克”(Mo1och,古代腓尼基人的火神,祭禮時需用兒童做犧牲)作祟,抱怨美國理想受踐踏,年輕的一代被逼迫走向犯罪的生涯。這一章有各種流氓黑話,暴力行徑和冥冥想象,通過這些,詩人把自己的絕望與憤恨凝聚成全詩的最高音階。第3章寫同一個“垮掉派”作家所羅門的傾心交談。詩人說:“我與你同在羅德蘭(指所羅門被關的精神病院——編者)。”以此表示對廣大受難青年的同情與關注。長詩通過這種痛苦絕望與怨氣沖天的哀號,表達了生活在那個非人世界上敏感而煩躁的青年一代無限憂郁與悵惘的心情。
長詩的藝術風格是獨特的。它模仿惠特曼的長句預言詩,有的詩行以漢譯計竟長達151字。一般也都在60一70字左右。如:“他們化入污穢的寬銀幕電影畫面,昏然作夢,猛地在曼哈頓醒來,爬出地下室攜帶上無情的托開牌酒和三馬路鐵窗之夢的驚恐磕磕絆絆地晃進失業救濟所,/他們整夜拖著血跡斑斑的皮鞋在碼頭上奔走等待著東河區打開一扇門讓他們進入彌漫著水氣和鴉片煙香的黑窩。”全詩以第一人稱寫出了他那一代青年用追求刺激和自我暴露的方式表達的對美國社會的不滿與怨懟。它讓日常用語和粗俗的詞入詩。它的詩還是一逗到底的。如整個第1章只在最末一句畫上個句號,其余各行和行內全是逗號。所以,長詩各章只是一句話,整個長詩其實是只有三句話。
《嚎叫》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都是“垮掉派”文學的最強音,被稱為“垮掉派”的“袖珍本圣經”,還被稱為“50年代的《荒原》*”。《嚎叫》還是美國第1首“自白詩”*。“垮掉派”首屈一指的理論家雷克斯羅斯*稱這首長詩是“將在1965年到1975年統治世界的那一代人的忠實自白”。
《嚎叫》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叛情緒是可貴的,但長詩所欣賞和歌頌的那種消極的反叛情緒和生活方式毫無疑問是一付社會毒劑。此后美國社會形成的吸毒、瘋癲、性解放以及所謂“背包革命”等惡劣風氣與《嚎叫》和《在路上》等垮掉派文學的影響不無關系。
上一篇:《啊,美好的日子》作品分析
下一篇:《四個四重奏》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