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王禹偁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干、麗譙,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成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這篇文章寫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八月十五日。其時,王禹偁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縣)。這是他第三次遭到貶謫。據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所說:“王元之謫黃州,實由宰相不悅。”他到黃州任所后,就在“子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竹樓。本文乃為其竹樓所作的記文。文中通過修建竹樓的記敘和描寫,抒發了仕途失意、寄情閑適的思想情緒。
全文可分為四段。
文章的第一段,從“竹”寫起,不僅落筆就點題,而且交代了以竹代瓦的原因。因黃岡之地多竹,而且“大者如椽”,把它破開,刮去其節,便可代陶瓦用,既便宜又省工。所以,黃州一帶家家都是竹瓦屋。這一段寫明黃岡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處,為下文作者自建小竹樓的敘寫作了鋪墊。
接下來第二段,由“比屋皆然”的黃州竹屋,自然轉到本文所要寫的小竹樓上來,在此段里,作者先向我們介紹了竹樓的建造地點,是在城外的西北角上,一個人跡罕至的地帶,他為什么要把竹樓建在這里呢?因為這里與他早時自建的“月波樓”相通,顯得幽靜而不鄙俗。接著用四個短句描寫樓外的山川景色。四句中前三句是對樓外所見景色的具體描寫,后一句是集中概括。這樣寫來,有虛有實,寓繁于簡,使人產生樓外風景美不勝收之感。下面又用六個排句,著力描寫樓中六“宜”。前二“宜”字寫天時之趣,后四“宜”字寫人事之樂,而所有這些都是由于竹樓的共鳴作用所致,故段末用“皆竹樓之所助也”一句收住。竹樓之景甚多,而這里只從聲音之美上著眼。樓外樓內,雨聲、雷聲、琴聲、歌詩聲、圍棋聲、投壺聲與竹相應,奇趣橫生,文致雋絕,使人神思飛越,猶如身臨其境。
下面第三段,記敘作者謫居中公退之暇的生活。如果說,上一段是純客觀的描寫,那么這一段則轉為寫人,而這人也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公退之暇”,來此竹樓,身穿道衣,頭戴道帽,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于樓中,借以解除世俗的煩惱。在這幾句中,最可值得注意的是“消遣世慮”一語,它揭示了作者在官場中屢遭排擠的抑郁心情。盡管這里的話說得比較委婉,但細加品味,作者心頭的難言之慨還是可以看出來的。他舉目四望,映入眼簾的除了江水和山巒之外,只見片片風帆、翩翩沙鷗、縷縷煙云和叢叢綠林青竹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盡煙消,送走夕陽,迎來皓月,這也正是謫居生活中的快樂之處啊!前人評說:“此寫登樓之勝,則遙情獨往,翩翩欲仙矣”(見《古文觀止》)但在這種超然物外,“羽化而登仙”的消極出世之慨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內心的激憤和不平。接下幾句,又以“齊云、落星、井干、麗譙”四樓與竹樓對比,意在表明自己不慕高貴豪華,寧過清貧的生活,從而使文章思想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文章最后一段,以抒寫作者對自身遭遇的慨嘆結束。這一段雖是議論,開始仍從竹瓦易朽寫起,顯示不離題目。竹樓之前景固然不好,比之于作者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從宋太宗至道乙未歲(995),到己亥年(999)閏三月,四年之間,王禹偁由翰林學士貶任滁州知州,又移任揚州,再被召回朝廷,復知制誥,再貶黃州知州。而且“未知明年又在何處?”正因為如此,他“豈懼竹樓之易朽乎!”但出于對竹樓的眷眷深情,作者希望“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這,又回到了“竹樓”上來,承應文章篇首,行文十分嚴謹。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這篇文章的寫法是別具匠心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謫居的情懷寓于修筑竹樓的敘寫之中,感情深沉而不顯露。如文中寫到讀《易》、醉酒、玩景、品茶,這自然是一種消遣,但作者遭貶后的這種消遣不正暗示著內心的不平么!又如文章結尾,表面上是希望未來的同志能繼續修整竹樓,使之不朽,而實際上則是借以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激勵自己的斗爭意志。正是因為寓情于景,情從景出,所以文章才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其次,構思精巧,結構謹嚴。文章題為“竹樓記”,作者筆如游龍戲珠,抱而不脫,緊緊圍繞著竹樓展開描寫,先以竹發端,然后由竹進到竹樓,再寫竹樓景色、樓中六“宜”,最后以希望“斯樓之不朽”作結,仍然歸到“竹樓”本題上,這種承轉自然,前后相顧,層次分明的結構藝術,對我們今天的文學創作也是有借鑒作用的。
此外,這篇文章語言簡麗平樸,寫情真切傳神,也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上一篇: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先秦散文·莊子·《莊子》雜說(節錄)》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