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概說】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通過有節奏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國傳統舞蹈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神韻的舞蹈藝術。
在原始社會里,舞蹈在是狩獵、勞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進入奴隸社會之后,人們在占卜和祭祀活動中,通過跳舞來求得神靈的賜福或祓除不祥。
到了漢代,民間舞蹈有顯著的發展,西域舞開始傳入。東漢靈帝好胡舞,很多士人效仿。在漢畫像石上有胡人表演雜技、幻術和鼓舞的形象。
南北朝時期,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原和外部各民族進一步融合,客觀上促成了中西樂舞的結合,豐富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寶庫。
唐代時,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樂舞人員。樂舞機構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藝高超的樂舞伎人;并接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舊樂新聲,漢胡交融,促進了唐代樂舞的發展。
宋代的民間舞蹈興盛。每逢節日,民間舞隊非常活躍。宋代百戲中的舞蹈,演者從一兩個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綠、黃、白各色涂面,擺陣對壘。
元代戲曲藝術更為發展,元雜劇中“唱”、“云”、“科”三者之中的“科”,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
到了明清時期,舞蹈藝術已日趨成熟,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宮廷舞主要在宮廷中表演,在宴會或祭祀時使用;戲曲舞蹈用來演戲的時候,包括趟馬、水袖、跟斗等。民間舞蹈則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舞蹈類型也各有千秋。
【故事錦囊】
在中國民間,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中,都流傳著一種名叫“花鼓”的鼓舞。因鼓的形狀和大小長短不一,使用方法也有區別。有的拿在手里,有的背在身上,有的放在地上。表演的時候,即使使用的鼓相同,表演花樣也不相同,所以有了各地的“花鼓”。
宋代的時候,就有了“斗鼓社”的表演。明清時,鼓舞百花齊放,不同地區的表演呈現不同的風格。諸如河北“戰鼓”氣魄雄偉,陜北“腰鼓”剛健有力,東北“單鼓”活潑流暢,安徽“鳳陽花鼓”載歌載舞。山西“花鼓”注重表現人物性格,有時一人身上背著幾個不同的鼓,輪番敲打。山東“花鼓”則是在鼓槌上系一條三尺長的穗子,旋轉舞動中用穗子擊鼓,花穗五彩繽紛,像一只彩蝶繞身飛舞。
在民間歌舞中所用的鼓,大多兩面都可以敲打,也有單面鼓。“太平鼓”就是一種單面鼓,每到新年的時候,人們都要敲打“太平鼓”,以祈求來年日子太平。明代的時候,北京已流行“太平鼓”,主要是兒童表演。清代的時候,太平鼓更加盛行,在農歷新年和正月里,人們成群結隊進行敲打,隊里不僅是兒童了,甚至不少婦女也參加。這種單鼓舞在蒙、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流傳。
此外,鼓舞又是苗族的一種獨特的舞蹈,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鼓為木制,以牛革蒙于兩端,置于架上敲擊。根據跳舞人數的不一,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根據鼓舞的表演形式,又可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等形式。由于長期分散居住,以及語言、服飾、風俗方面的差異,“鼓舞”又有了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特點。一般來說,“木鼓舞”用來祭祀祖先、祈神禳災等活動;“調鼓”則主要用于喪葬儀式上,以告慰亡靈;“花鼓舞”則是在每年春節和隆重的傳統節日中用來娛樂。如今,這些形態各異的鼓舞成為了人們勞動之余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
【知識庫】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佛教六觀音之一,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圣”。
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節目《千手觀音》,給人以視覺的享受與心靈的震撼,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將舞蹈《千手觀音》演繹得美輪美奐,感動了所有觀看節目的人。
上一篇:國學《愚公移山》賞析
下一篇:國學《指南針的發明》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