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史過論神
【原文】
十五年,有神降于莘[1],王問于內(nèi)史過,曰[2]:“是何故?固有之乎?”對曰:“有之。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饗而民聽,民神無怨,故明神降之,觀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穢、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矯誣,百姓攜貳,明神不蠲而民有遠(yuǎn)志[3],民神怨痛,無所依懷,故神亦往焉,觀其苛慝而降之禍[4]。是以或見神以興,亦或以亡。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5];其亡也,回祿信于耹隧[6]。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7];其亡也,夷羊在牧[8]。周之興也,鸑鳴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9]。是皆明神之志者也。”
【注釋】
[1]十五年: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2年)。莘(shēn):在今河南陳留東北。當(dāng)時在虢的境內(nèi)。
[2]內(nèi)史過:韋昭注云“內(nèi)史,周大夫,過,其名也,掌爵祿廢置及策命諸侯、孤、卿、大夫也”。
[3]蠲(juān):顯示,昭明。
[4]苛慝(kē tè):意思是暴虐邪惡。
[5]融:祝融,相傳是黃帝的后裔,與夏人同族。古人將之尊為南方的神祇。崇山:即嵩山。
[6]回祿:火神。信:古時作戰(zhàn)或田獵,臨時住兩宿為信,兩宿以上為次。此處都是停留的意思。耹(qín)隧:地名。耹隧當(dāng)在夏都附近。
[7]梼杌(táo wù):據(jù)韋昭注,此處的梼杌是指禹的父親梼。但據(jù)《左傳·文公十八年》,梼杌是上古顓頊?zhǔn)系摹安徊抛印薄X剑旱孛?/p>
[8]夷羊:韋昭注云“夷羊,神獸”。鸑(yuè zhuó):鳳的別名。
[9]杜伯:周大夫,其封地在杜(今陜西西安東南),故名。鄗(hào):即西周國都鎬京(今陜西西安以西)。
【譯文】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臨在莘地。惠王問內(nèi)史過:“這是什么原因?曾有過這類事發(fā)生嗎?”內(nèi)史過回答說:“有過。國家的基業(yè)想要興旺,其國君就要明察一切、中正無邪、精誠廉潔、仁愛謙和,他的德政遠(yuǎn)播足以上達(dá)神靈昭示他的美好,他的恩惠足以團(tuán)結(jié)他的民眾和人心。能使神靈受禮而民眾信從,人民和神靈都沒有怨恨,因此英明的神靈就會降臨他的國家,觀察他的德政而且均勻地布施福祉。如果哪個國家將要敗亡,其國君一定是貪圖財利、邪僻不正、縱欲淫蕩、荒業(yè)怠政、愚穢暴虐,他的政務(wù)腐朽敗壞而無法上達(dá)神靈;他的刑法縱惡懲善,致使民眾不睦而攜有二心。因此神靈就不能昭示福佑,反而使他的民眾疏遠(yuǎn)離心,以致人民和神靈都怨恨厭惡,無所歸依,因此神靈也要降臨,不過,卻是為了觀察他的暴虐邪惡而降下災(zāi)禍。正因?yàn)槿绱耍杂袝r出現(xiàn)神靈會使國家興旺,有時則使國家敗亡。過去夏朝興盛之時,祝融曾降臨在崇山;夏朝滅亡時,回祿出現(xiàn)于耹隧之地。商朝興起時,梼杌降臨在丕山;商朝滅亡時,神獸夷羊出現(xiàn)于牧野。周朝興起時,鳳鳥在岐山鳴叫;周朝衰落時,杜伯在鎬京射死了宣王。這都是神靈降臨的記載啊。”
【原文】
王曰:“今是何神也?”對曰:“昔昭王娶于房[1],曰房后,實(shí)有爽德,協(xié)于丹朱[2],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是實(shí)臨照周之子孫而禍福之。夫神壹不遠(yuǎn)徙遷,若由是觀之,其丹朱之神乎。”王曰:“其誰受之?”對曰:“在虢土。”王曰:“然則何為?”對曰:“臣聞之:道而得神,是謂逢福;淫而得神,是謂貪禍。今虢少荒,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對曰:“使太宰以祝[3],史帥貍姓[4],奉犧牲、粢盛[5]、玉帛往獻(xiàn)焉,無有祈也。”
王曰:“虢其幾何?”對曰:“昔堯臨民以五[6],今其胄見,神之見也,不過其物。若由是觀之,不過五年。”王使太宰忌父[7]帥傅氏及祝、史奉犧牲、玉鬯往獻(xiàn)焉[8]。內(nèi)史過從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請土焉。內(nèi)史過歸,以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9],神必禍之;不親于民而求用焉,人必違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親也。今虢公動匱百姓以逞其違,離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難乎!”十九年,晉取虢。
【注釋】
[1]昭王:西周國君,名瑕,周康王之子。房:國名,都邑在今河南遂平。
[2]丹朱:相傳是上古時堯的不肖子。
[3]太宰:韋昭注云“太宰,王卿也,掌祭祀之式、玉幣之事”。祝:韋昭注云“太祝也,掌祈福祥”。
[4]貍姓:丹朱的后代,亦即后文的“傅氏”。
[5]粢(zī):古代供祭祀所用的谷物。
[6]堯:傳說中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亦稱陶唐氏、唐堯。
[7]忌父:周公的后代。
[8]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釀黑黍而成,亦稱香酒。
[9]禋(yīn):祭名;誠心祭祀。
【譯文】
惠王問道:“現(xiàn)在降臨的是什么神呢?”內(nèi)史過回答說:“往昔的昭王娶了房國的房姓女子,稱為房后,事實(shí)上她的德行卻有所缺失,與丹朱相好,丹朱憑借相貌取悅于她,并且二人相配而生了穆王。這是降臨于周室子孫而主宰他們禍福的神。那神一心依附于人就不會遠(yuǎn)遷,倘若以此來看,大概是丹朱之神降臨了吧。”惠王問:“那將由誰來承受這一切呢?”內(nèi)史過回答說:“那神會降臨在虢國的土地上。”惠王問:“那究竟是禍還是福呢?”內(nèi)史過回答說:“我聽說:秉承正直仁道而遇到神,叫作迎福;施行淫邪而遇到神,叫作遭禍。如今虢政逐漸荒淫無度,恐怕是要滅亡了吧?”惠王說:“那么我應(yīng)該怎么辦呢?”內(nèi)史過回答說:“您可以遣使太宰帶著太祝、太史率領(lǐng)丹朱的后代,捧著祭祀所用的牲畜、谷物、玉帛等祭品去進(jìn)獻(xiàn)給神靈,但不要有所祈求了。”
惠王問:“虢國還能存在多久?”內(nèi)史過回答說:“以前堯帝每五年到各地巡查一次,如今他的后代出現(xiàn),那么神靈的顯現(xiàn)就不會超過這個時限而指日可待了。因此倘若依此來看,虢國的滅亡不會超過五年。”于是惠王派太宰忌父帶領(lǐng)丹朱的后裔傅氏和太祝、太史捧著祭品去進(jìn)獻(xiàn)給神靈。內(nèi)史過跟著到了虢國,虢君也派了太祝、太史去請求土地賜福。內(nèi)史過回來以后,把這件事告訴惠王說:“虢國一定要滅亡了,他們不誠心祭祀而向神求福,神一定會降禍;就像不對子民親近而過度使用民力,民眾一定會背離他。誠心誠意地祭神,是禋祭;仁慈和善地真心護(hù)佑民眾,是親善。如今虢君過度動用民力而使民力匱乏,卻以此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自然就會離棄民眾,如此離棄民心而激怒神靈卻想祈福求利,這不是太難了嗎!”果真,周惠王十九年,晉吞并了虢國使其滅亡。
上一篇:《內(nèi)史過論晉惠公必?zé)o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呂甥逆惠公于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