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春賦
庾信
宜春苑中春已歸,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河陽一縣并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游絲即橫路。
開上林而競入,擁河橋而爭渡。出麗華之金屋,下飛燕之蘭宮。釵朵多而訝重,髻鬟高而畏風。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影來池里,花落衫中。
苔始綠而藏魚,麥才青而覆雉。吹簫弄玉之臺,鳴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豐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酦醅。芙蓉玉碗,蓮子金杯。新芽竹筍,細核楊梅。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
玉管初調,鳴弦暫撫,陽春淥水之曲,對鳳回鸞之舞。更炙笙簧,還移箏柱,月入歌扇,花承節鼓。協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車小苑,連騎長楊。金鞍始被,柘弓新張。拂塵看馬埒,分朋入射堂。馬是天池之龍種,帶乃荊山之玉梁。艷錦安天鹿,新綾織鳳凰。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晡未醉莫還家。池中水影懸勝鏡,屋里衣香不如花。
良辰美景,莫過于春暖花開;賞心樂事,莫過于游春賞春。自古以來,許多文人為此而鋪寫出無數春的篇章。但大多為傷春、惜春之作,觸景傷懷,情調不免憂慮。庾信這篇文章,作于為梁朝東宮學士之時。賞春、贊春,熱烈而輕快,洋溢著春的活力,是與眾不同的。
賦的特點就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庾信即善于運用鋪張揚厲的手法,“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從各個角度來吟誦春的生機。這就是此賦充滿生命活力的奧秘所在。
首先從春天自然景象展開鋪張描繪。春色又回到漢武帝所建宜春苑中,披香殿的宮女又忙著制作春衣。在這春光明媚的時刻,百鳥婉轉的歌喉、鳴聲悅耳,醉人的楊花,滿路飛揚。在春天里,河陽滿城桃花,金谷園也是松柏萬株。春來了,帶來大地的復蘇一叢叢春草,一縷縷蟲絲,皆礙人行路。鳥語花香,草長鶯飛,動靜相兼,視聽結合,將大地回春的自然景色,描寫得頗有生氣。
緊接著意描繪春游情景。春滿人間,趁著大好韶光,游人競入上林苑,爭渡河橋。就連那些深藏于金屋蘭宮的絕代佳麗、六宮紛黛,也從華麗的宮中走出來觀賞春色。她們金釵翠鈿,珠光寶氣,令人訝重,而其云鬟高挽,又似有畏風之狀。這些麗人,貌美非凡,眉毛跟柳葉爭綠,面色與桃花爭紅。她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樹上花朵也因羞于爭美而紛紛落在衫上。從爭前恐后的出游,寫到繁盛風流的首飾、發式,寫到容貌之美,渲染出春在人們心中所喚起的愛美的心理和行動,將盎然的春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然后深入描繪春日宴飲之樂。在那水苔始綠而藏魚,麥苗始青而藏雉的春天,有美人吹簫于弄玉之臺,鳴珮于凌波之水。民人富足,家藏美酒,有似“移戚里而家富,入新豐而酒美”。酒有石榴、葡萄之味,金杯玉碗則有荷花、蓮子之形。應時果蔬,則有新芽竹筍、細核楊梅。在春天里觀景、飲酒、品嘗新鮮的美味,還可以有美如綠珠、文君的女郎彈琴、送酒。春天景美、物美、人亦美,沉浸在歡樂之中。
為描繪歌舞騎射之盛,縱情吟誦春天之樂,進一步展開鋪敘。調管撫琴,管弦齊鳴,響起了《陽春》、《淥水》動人的樂曲,跳起了《對鳳》、《回鸞》迷人的舞蹈。更換上烘烤過的笙簧,使音樂純正而清越;移動那箏上之柱,一次次變調改曲。縱情歌舞直到月亮當空,還情意正濃,以至久久地花前歌舞、擊鼓為節。歌舞之后又騎射相娛,“協律都尉,射雉中郎”,是轉筆,承上啟下。先以“停車小苑,連騎長楊”寫車馬之盛。接著以“金鞍始被,柘弓新張”寫馬飾弓矢之美。然后寫騎馬上陣的盛況,揮鞭勒馬,急上馳道,塵土飛揚,集合到射擊處,又分群而步入射箭大堂。最后寫裝備之精良、服飾之盛美。所騎之馬是青海千里馬之良種,所佩玉梁帶則是荊山之玉所作;服飾盡是艷錦新綾,上有天鹿、鳳凰美麗的圖形。至此,春之活力已渲染無遺。
最后以春日狂歡之樂結尾。三月三日上已節,更令人歡欣。晚霞醉人,流觴曲水,祈福河邊樂趣無窮。在春郊外,樹下盡是流杯之客,沙頭皆為渡水之人,天暖氣融,穿著入時,舒暢地呼吸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盡情領略無限春光,終日狂歡,直至“百丈山頭日欲斜”,仍然貪戀春色,狂飲未休,不醉無歸,故而說:“三晡未醉莫還家!”那春水春花,格外叫人迷戀,故而說:“池中小影懸勝鏡,屋里衣香不如花”,一泓春水清澈可鑒,勝于明鏡,春花沁人,清香滿衣,勝過薰香。賞春、愛春、戀春的深情寫得淋漓酣暢,令人豁目快心。
這篇賦,猶如一篇春之戀歌,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片深情。從自然景色寫到美人春游、飲酒宴樂、歌舞騎射、流觴曲水,一路寫來,如行云流水,珠圓玉潤,筆酣墨飽,玲瓏剔透。這多半得力于作者卓越的文學情思和高超的語言技巧。但在另一方面,深刻地反映出他對自然美有著極為強烈的愛,愛春天的風物、春天的一切,故而以真摯深沉的感情贊美春的到來。而在贊美愛戀之中,飽含著生命的希望,反映著美好生活的追求,閃射著靈性的火光。它啟示人們,春向人間走來,人也向春天走去,人與自然在和諧的契融中,能夠進入同化共美的至善至美境界。
上一篇:淮南小山《招隱士》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朋黨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