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詩人。生于牧師家庭。因家境貧寒,未能讀完中學。十四歲時在商店當學徒,十七歲時在一家公司任職員,并于此時開始其詩歌創作。二十歲時,曾在波恩大學旁聽文學藝術課,并在報紙上發表詩歌和隨筆。一八四三年,去英國經商,與恩格斯結識。一八四五年從英國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結識馬克思并成為馬克思的朋友。一八四八年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擔任馬克思領導的《新萊茵報》的副刊編輯。他在該報上發表了大量的小品和詩歌?!缎氯R茵報》時期,是他一生創作的高潮時期,也是他在政治上、藝術上最成熟的時期。一八四八革命失敗后,《新萊茵報》被查封,維爾特被普魯士政府判處三個月的監禁。從一八五〇年起,維爾特為生活計,不得不再從事商業活動。先后到過西班牙和美洲等地。一八五六年,病逝于古巴的哈瓦那,年僅三十四歲。除詩歌外,維爾特在散文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其散文作品有長篇小說《著名騎士施納普漢斯基的生平事跡》(1849)諷刺特寫《德國商界趣聞》(1847-1848)等。維爾特的早期抒情詩曾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到英國之后,特別是在結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擔任《新萊茵報》副刊編輯后,他早年詩歌創作中的浪漫主義氣息已完全消失,成為現實主義的諷刺詩人。維爾特的政治抒情詩現實感很強,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詩中,維爾特對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感情;號召他們起來斗爭;預示勝利的明天。維爾特較著名的詩歌有《蘭開夏之歌》(1845)等。維爾特的詩風自然健康,充滿激情;形式完美,語言簡練,具有民歌特點。他的散文作品幽默風趣,諷刺性很強。恩格斯對他評價甚高,稱他是“德國無產階級第一個和最重要的詩人”。
上一篇:維吉爾與《埃涅阿斯紀》
下一篇:綠林、赤眉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