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列子》
簡介
《列子》,又名《列子新書》,唐宋后又名《沖虛真經》、《沖虛至德真經》,相傳為列御寇著,共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看,可能是晉朝的著作,抄錄了一些先秦的材料。此書有張湛注。張湛,東晉人,他可能是《列子》一書的編纂者?!读凶印肥占嗽S多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故事,思想傾向老莊,又與佛教相合。
列御寇,亦稱圄寇、圉寇,戰國時鄭國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后為道教神化,唐天寶年間詔號“沖虛真人”。
湯問·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①,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②,出入之迂也③,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④,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⑤,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⑥,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注釋
①且:將近。 ②懲:苦于。 ③迂:曲折,繞遠。 ④指:直。 ⑤齔(chèn):兒童脫去乳齒,長出恒齒,七八歲左右。 ⑥厝:同“措”,安置。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丈,本來是在冀州的南部、河陽的北部。北山有一個叫做愚公的老人,年紀將近九十,面對著高山而住。由于山太高太大,苦于北山的交通阻塞,山路的曲折,愚公召集全家商量。他說:“我們一道齊心協力,竭盡全力將面前的山路險阻之處削平,使道路能直通豫州的南部,抵達漢水的南邊,大家覺得可以嗎?” 家里的人一聽紛紛表示贊同。但他的妻子提出了一個疑問:“憑你的力氣,尚且還不夠對付那個叫做魁父的小土丘,又如何搬掉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再說,那么多的泥土石塊堆到哪兒去呢?”全家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把它扔到渤海的岸邊,隱土的北面去!”于是,就開始搬山了。愚公率領子孫中能夠挑擔子的三個人,砸石頭,挖泥土,用箕筐將土石搬運到了渤海岸邊。他的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子,剛到換牙的年紀,也跳著去幫忙搬山。河曲有個叫做智叟的老頭,嘲笑愚公說:“算了吧!你也實在太傻了點!憑你這點殘年余力,尚且還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又如何去對付這些泥土石塊啊!”愚公聽完,長嘆一口氣說:“哎!你太頑固了,頑固得一竅不通,連那個寡婦和小孩子都不如啊!就算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啊!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會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這山上的土石卻不會增加,這樣還怕挖不平它嗎?”河曲智叟聽罷,無言可對。這話讓山神聽到了,他害怕愚公一家不停地挖下去,慌忙去稟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就命令大力神夸蛾氏的兩個兒子去背走大山,一座放到了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道路平坦,一路無阻隔。
湯問·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于秦青①,未窮青之枝②,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③,撫節悲歌④,聲振林木,響遏行云⑤。薛譚乃謝求反⑥,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⑦。既去而余音繞梁欐⑧,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⑨,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⑩。”
注釋
①謳(ōu):唱歌。 ②枝:通“技”。 ③郊衢(qú):郊外大路。 ④撫節:節,節拍。撫節,輕輕地撫著拍板。悲歌:慷慨激昂地唱歌。 ⑤響:回聲。 ⑥謝:道歉。 ⑦鬻(yù):賣。 ⑧欐(lì):梁棟的別稱。 ⑨抃(biàn):兩手拍擊。 ⑩放:同“仿”,仿效。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未學完秦青的技巧,就自以為完全掌握了,便告辭回家。秦青也未挽留他,在城外的大路旁為他餞行。在席上,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歌聲振動了邊上的樹木,連天上的浮云也都停下來聽了。這時薛譚才發覺自己錯了,于是他便向秦青認錯,請求重新跟他學唱歌,從此絕口不敢再提回家之事。秦青回頭對他的朋友說:“從前韓娥東去齊國,路上干糧吃完了,在經過雍門的時候,她就靠賣唱來換取食物。當她離開雍門之后,歌聲的余音還在房屋的棟梁上久久縈繞,三天都不散絕,附近的居民以為她還沒有離開。她經過旅店的時候,旅店里的人欺負了她。韓娥便拖長聲音,悲哀地哭泣。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為之悲愁,垂淚相對,三天都吃不下飯。于是大家趕忙去追趕她,請她回來。韓娥回來之后,又為大家高聲歌唱。鄉里的人都為之歡呼雀躍,拍掌起舞,都情不自禁地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都贈給她許多財物,送她回去。因而齊國雍門一帶至今還有人擅長唱歌和悲哭,就是由于仿效韓娥留下的聲音?!?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南史·祖沖之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