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為心》翻譯與解讀
圣人無常心01,以百姓心為心02,善之吾善之03,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04。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05。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06,百姓皆注其耳目07,圣人皆孩之08。
今 譯
道家沒有固定不變之心,以百姓用心為心。百姓認為善良的人,我也認為是善良的人;百姓認為是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引導他向善。百姓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百姓不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引導他守信。道家治理天下,在于節儉私欲,使人心反樸歸真。百姓皆用耳目聽視,道家使他們都有赤子之心。
評 議
老子曰:“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老子》第二十七章)本章正是對救人、救物思想的進一步闡發,意在勸導世人或“人君”少私寡欲,向善守信,反樸歸真,要具有高尚純潔的心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所以,河上公給本章命題為“任德”,即能說明本章的主旨所在。
高亨先生說:“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論,闡述他以百姓的心為心的政策。大意是:百姓要求人人善良誠實,不作惡,不騙人,同過太平日子。道家圣人就要混一百姓之德,使百姓都歸心于善良誠實。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在于使百姓無知無識,‘少思’、‘絕學’。這是愚民政策的表現。”(《老子注譯》)高先生如此解讀本章,有失于確切,不符合本章的主旨。
注釋
01 無常心:河上公、嚴遵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無常心”。帛書乙本作“恒無心”,甲本缺。河上公曰:“圣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林希逸曰:“無常心者,心無所主也。”
02 以百姓心為心:林希逸曰:“以百姓心之為心,則在我者無心矣。”
03 善者吾善之:河上公曰:“百姓為善,圣人因而善之。”林希逸曰:“善不善在彼,而我常以善待之。”
04 德:得也 (奚侗說)。王弼注曰:“德善,無棄人也。”德善:意謂引導人向善。
05 信:信任 (陳鼓應說),或訓為“誠實”(高亨說),二解皆通。德信者,意謂勸人守信。
06 歙歙:斂也。帛書甲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歙歙”。河上公本作“怵怵”,恐怖也。嚴遵本、蘇轍本、林希逸本作“惵惵”,謂不“自安之意”(林希逸說)。 渾:渾樸。兩句:意謂圣人治天下,少私寡欲,使人心節斂,反樸歸真。
07 注:用也。帛書甲本作“皆屬耳目”。王弼本無此句。傅奕本作“百姓皆注其耳目”,是。句謂:百姓皆用其耳目聽視。
08 孩:赤子。王弼本作“孩”,傅奕本作“咳”,為“孩”的借字。高亨說:“另一說:孩、咳均為‘閡’。《說文》:‘閡,外閉也。’閡之,掩閉百姓的耳目。”(《老子注譯》)此說非是,不符合老子本意。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