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周易》
簡介
《周易》又稱《易》、《易經》,儒家經典之一。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內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經過從遠古到周的演變,于春秋早期出現定本。卦、爻辭簡短,每條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不等,反映了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生活等各方面狀況,有一些文字富有哲理。《易傳》又名《易大傳》,分為《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辭上》、《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十個部分。它們的形成時期不一,從戰國早期到西漢中期,作者不詳。《傳》解釋卦象、卦名的意義,闡發卦爻辭的義理,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也提出了不少政治學、倫理學上的準則。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的來源,對中華傳統文化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乾
䷀《乾》①:元亨,利貞②。
初九③: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④,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⑤,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⑥。
用九⑦:見群龍無首,吉。
注釋
①乾:卦名,象征天。 ②亨:即享,大享,一種祭祀;貞:占問;元亨,利貞:一說大祭,有利于占問。傳統解釋見下文《文言》。 ③九:指陽爻(yáo)-;初九:由下往上數,第一根陽爻,下文類推。 ④見(xiàn):通“現”。 ⑤乾乾:勤勉努力。 ⑥悔:較小之不幸。 ⑦用:通;用九:六根陽爻其數都是九,按傳統筮法,都要變為陰爻。
譯文
䷀《乾》:可舉行大享之祭,有利于貞問。
初九:龍潛伏于水中,勿動。
九二:龍出現于田野,有利于去拜見身居高位的人。
九三:君子整個白天一直在勤勉努力做事,晚上仍然保持警惕。雖有危險,但不會遇到災難。
九四:龍有時跳入深水池中,沒有災難。
九五:龍在天上飛翔騰升,有利于去拜見身居高位的人。
上九:龍飛行到最高處,將要遇到小災難。
用九:天空出現群龍,其頭部隱沒于云層中。吉利。
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①,征吉。
九二:包荒②。用馮河③,不遐遺朋,亡④,得尚于中行⑤。
九三:無平不陂⑥,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⑦,于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⑧,元吉。
上六:城復于隍⑨,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注釋
①茹:茅根;匯:一類。 ②包:借為匏,葫蘆;荒:大。 ③馮(píng)河:渡河。 ④遐:遠。亡:一說亡前應有弗,今本脫落。 ⑤尚:借為“賞”。 ⑥陂(pí):傾斜。 ⑦恤:憂慮;孚:古“俘”字,指掠奪。 ⑧帝乙:殷紂王之父;歸:嫁;祉:福。⑨隍:城下壕溝。
譯文
䷊《泰》:庸劣的小人被罷黜而離去,賢能的君子被提拔而來上任。吉利,可舉行享祭。
初九:把茅草連其同類連根拔除,征討吉利。
九二:大葫蘆,用來縛于腰間浮水渡河,不能遠棄朋友,共同渡河,未溺水而亡,在路上得到賞賜。
九三:沒有一塊地完全平直、沒有傾斜;也沒有只行而不返回的人。占問艱難之事無災難。不必憂慮被人搶掠,在飲食上則有福。
六四:這個人游手好閑,不再富裕也因為他的鄰居,不加戒備,被掠奪了。
六五:帝乙將其小女兒嫁給周文王,因而得福,大吉。
上六:城墻崩塌于壕溝之中,請求不要用兵,在城邑中向天禱告,占問將遇困境。
彖上·乾 象上·乾
《彖》曰①:“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②,六位時成③,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初九: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注釋
①彖:音tuàn。 ②大明:太陽。 ③時:于是。
譯文
《彖》辭:偉大啊,乾卦之“元”,萬物由于它而開始萌生,并統屬于天。云朵飄飛,雨水降落,萬物運動變化于宇宙之中。太陽早出晚落,于是上下四方這六種方位就形成了。它乘六條神龍駕駛的車子按時出沒于天空。天道表現于運動變化之中,受天道支配,萬物發展、完善了自己的本性,它們相互之間形成了各種關系,由此天保持了最高的和諧,總是使那些遵循正道者得到好處,這就是所謂“利貞”。天始生萬物,使萬國安寧和平。
象辭:天道剛健,君子因此自強不息。
初九:象辭:“潛龍勿用”,因為處于最下爻位的是一根陽爻。
九二:象辭:“見龍在田”,象征大人開始在社會上活動,其德行使許多人受益。
九三:象辭:“終日乾乾”,表明君子反復行道,毫不懈怠。
九四:象辭:“或躍在淵”,但是仍在前進,因此不會有災難。
九五:象辭:“飛龍在天”,表明大人大有作為。
上九:象辭:“亢龍有悔”,因為物極必反,位高權重,而又驕傲自滿,這種人的地位不能維持長久。
用九:象辭:“用九”純陽,都要變動,體現了天德,又喻示不可自封首領,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文言·乾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①,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③,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覩④;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⑤?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注釋
①遯(dùn):即“遁”。 ②庸:常,不怪異。 ③閑:防止。 ④覩(dǔ):同“睹”,看見。一說讀為zhù,古與“著”通用,附著。今取此說。 ⑤此句“圣”字誤,應為“愚”。
譯文
《文言》說:“元”是諸善之首,“亨”是眾美之匯,“利”與義相應,“貞”是百事之本。君子行仁則足以為人之長,眾美匯合則足以合乎禮,利于人則足以與義相應,鞏固根本、堅持正道則足以主持各種事務。君子就是實行這四種美德的人,所以說:“乾:元、亨、利、貞。”
初九爻辭“潛龍勿用”是什么意思?孔子說:“龍比喻那些有美德而隱居的君子。他們不隨波逐流,不求成名,遠離塵世而不煩悶,見解行為不被他人肯定也不感到煩惱。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去做,自己擔憂的事情就避開。意志堅定,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的德行。”
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什么意思?孔子說:“龍比喻有美德而行中道的人。講話合于常道,不怪異,守信用;行為合于常道,不怪異,且謹慎。防止邪念萌生,保持他的真誠的品格;完善了外部環境,但不自我吹噓,美德影響廣泛,感化了無數人。所以《周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表明這種人雖不是人君,但已具有君主治理國家的品德了。”
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君子增進美德,發展自己的事業。對人忠誠守信用,以此增進美德;講話要表現出自己的真誠,以此從事自己的事業。要明白自己的最高理想,朝著這方面努力,這樣就可以同他講最精微的道理了;要明白自己的最終目標,并努力達到這個目標,這樣就可以維護正義了。所以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處于下位而不憂慮,這樣就能始終勤勉努力,時刻保持警惕,雖然會遇到危險,但不會發生災難。”
九四爻辭“或躍在淵,無咎”是什么意思?孔子說:“或上或下,并非出于邪念;進退無常,并非要離群索居。君子增進美德,發展事業,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行動,所以‘無咎’。”
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什么意思?孔子說:“聲調相同會相互應和,志趣相同會相互接近。水向低濕處流,火向干燥的東西蔓延;云隨著龍翻滾,風陪著虎撲來。圣人出現了,萬眾追隨他;依存于天者親附上天,依存于地者親附于下,可見萬物都追隨其同類。”
上九爻辭“亢龍有悔”是什么意思?孔子說:“身份高貴卻沒有職位,高高在上卻得不到人民的擁護,賢人在下位無人輔佐他,因此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有悔’。”
“潛龍勿用”,說明君子處于下位,不能有所作為。“見龍在田”,暫時在這個地方發揮作用。“終日乾乾”,這是講行事態度。“或躍在淵”是說君子自試其才。“飛龍在天”,君子在朝廷治理國家。“亢龍有悔”,到頂以后產生的災難。乾元“用九”,是說天道得到實行,天下大治。
“潛龍勿用”,是說周歷正月二月,陽氣潛藏,天寒地凍。“見龍在田”,是說周歷三月四月,春暖花開,萬物欣欣向榮。“終日乾乾”,是說周歷五月六月,農忙季節到來,世上各種各樣的人都隨著時節的更替而辛勤地忙碌著。“或躍在淵”,是說周歷七月八月,天氣由熱轉涼,天道又在變化。“飛龍在天”,是說周歷九月十月,世間萬物依靠天德,發育長成。“亢龍有悔”,是說周歷十一月十二月,萬物順著時間的推移,達到一個過程的終點,陽氣盛極后逐漸衰弱至極。乾元“用九”,陽氣由弱到盛,再由盛到極弱,體現了天的法則。
《乾》“元”,即天之大德,表現在始生萬物,并賦予它們生命力,使之蓬勃發展。“利、貞”提出了“利益”、“正道”這兩個原則,它們體現了天的性情。天始生萬物,以美好的東西利于天下,但是又不自夸給予什么利益,真偉大!偉大啊,上天!它的剛健中正的品德達到最純粹的地步;六根陽爻由下而上地推進,它們涵蓋了天道、自然和人事的全部變化狀況;太陽乘六龍,在空中飛行;云朵飄飛,雨水降落,天下就可太平了。
君子要把養成美德,變成實際行為,每天可從其行為中看出來。“潛”這個詞的意思,是隱而未現,行而未成,君子不會永遠處于這種狀況。
君子通過學習積聚知識,提出疑問以辨清是非,居心寬厚,按照仁來辦事。《周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講君子雖沒有君之位,但具有君主治理國家的品德。
九三這根陽爻在九二陽爻之上,所以是重剛,但不處于上下卦的中位,既不在最上兩根爻的天位,也不在最下兩根爻的地位,象征君子上不在朝,下不在野,做下級官吏,所以“乾乾”,即勤勉努力,時刻保持“警惕”,雖有危險,但“無咎”,即不會遇到災難。
九四這根陽爻在九三陽爻之上,所以是重剛,但不處于上下卦的中位,既不在最上兩根爻的天位,也不在最下兩根爻的地位,中又不處于人位,象征君子上不在朝,下不在野,中不在官位,所以“或”之,即或是這樣,或是那樣。之所以用“或”字,是由于疑而未定,要審時度勢后再作決定,因此“沒有災難”。
所謂“大人”,即那種圣人,他的品德與天地相一致,他的精神放射出的光輝與日月一樣燦爛,他的行為舉措合乎自然規律與時節變化次序,他賞善罰惡產生與鬼神一樣神奇的作用。他在天象出現之前所作的預見,與以后的變化并無二致,同時他又依據天象變化決定自己的行為舉措,順應時節變化次序。天象都不違背他的預見,何況人事呢?何況鬼神呢?
“亢”這個詞的意思是,只知進取而不知后退;只以為政權會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懂得也可能失去它;只以為永遠會保住自己的所有,不懂得它們可能會丟失。這種人是蠢人吧?知進又知退,知存又知亡,一切言行舉止都不違背正道,只有圣人才能這樣做吧!
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①。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②,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釋
①錯:通“措”,施行。 ②賾(zé):精微、復雜。
譯文
一陰一陽,矛盾相反相成,相互轉化,這就是宇宙的最高法則。遵循陰陽之道,這就是善,稟賦陰陽之道而生成,這就構成了本性。陰陽之道包含無限豐富的內容,仁者從中看到他所關注的方面,把它規定為仁;智者從中看到他所注重的東西,把它規定為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這一法則,但自己卻不知道,所以像君子那樣全面把握陰陽之道的人是很少的。陰陽之道表現為仁,隱藏于生育萬物的作用,造成萬物的運動、變化、發展,卻不要像圣人那樣憂慮世道人心,它的崇高的品德和偉大的功業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偉大的功業是說它造成無比豐富多樣的事物,崇高的品德是指它不斷更新事物和世界的面貌。萬物不斷地生成、發育、發展、變化,這一過程永不停息,這就叫做易道;形成各種天象,這就是天道;效法、順應天道,這就是地道。取得卜筮所得蓍草的各種數字,就叫做占卦,根據事物的變化而作變通,就叫做事情;陰陽變化不測,就叫做神。
……
所以超越于形體的叫做道,有了形體后而形成的東西叫做器,加以改變制作叫做變,推行道與器叫做通,把它們推廣到天下百姓之中叫做事業。因此,圣人用卦象來顯示世界的奧秘和復雜,比擬萬事萬物的形狀態勢,象征事物之所宜,所以稱之為象。圣人用它來表現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觀察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據以制定、推行社會的典章制度,又在卦象的各爻之下加上爻辭,以判斷其吉兇,所以稱之為爻。天下最微妙、復雜的東西靠卦象表現,使天下萬物運動的東西靠卦爻辭表達,改變制作在于變,把道與器加以推廣在于變通,把易道運用到神奇莫測的地步,使它放射燦爛的光輝在于人的努力,不事聲張地去做,并且獲得成功,不靠自我表白就獲他人的信任,在于德行。
上一篇:《呂氏春秋·去 私》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商君書·更 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