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王實甫》鑒賞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主要寫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愛情故事。最早描寫張生和鶯鶯故事的文學作品,是唐人元稹的文言傳奇《鶯鶯傳》。小說寫的是唐貞元年間,張生游于蒲州,寄居蒲東十余里的普救寺,與鶯鶯戀愛,最后又將鶯鶯拋棄的愛情悲劇。元稹在作品中宣揚的是男尊女卑、女人禍水的封建思想。當然作品在客觀上暴露了封建宗法社會給婦女造成的悲慘命運,但元稹在主觀上卻肯定始亂終棄的張生為“善補過者” ,而視被遺棄的鶯鶯為“妖孽”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 “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
北宋詩人毛滂在詠鶯鶯的《調笑令》中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 ,批判了他的負義丑行; 趙令畤在他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中,也批判張生“棄擲前歡殊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準” ,并在序言末否定了元稹所謂張生為“善補過者” 的說法。
金代董解元 (“解元”是對當時一般讀書人的稱謂,和明清時對考中鄉試頭名者的稱呼不同)所作長篇說唱文學《西廂記·諸宮調 (以下簡稱《董西廂》) 的出現,標志著崔張故事在流傳演變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故事情節上,《董西廂》改變了《鶯鶯傳》中的悲劇結局,而以崔張的“私奔”“團園”作結,賦予崔張故事以反封建禮教的新的思想意義。為了表現崔張從戀愛到團園的斗爭過程,作者還增加了一系列《鶯鶯傳》中所不曾有的故事情節,如佛殿奇遇、月下聯吟、張生鬧道場、兵圍普救寺、張生害相思、鶯鶯問病、私奔杜確、長亭送別、村店驚夢等等,使三千字的傳奇變成了五萬字的結構宏偉的長篇說唱文學。
在人物形象上,由于《董西廂》改變了《鶯鶯傳》中以崔張性格沖突為主要矛盾的作法,而把《鶯鶯傳》中無足輕重的老夫人作為封建禮教的化身,寫成崔張的共同對立面,并增加了《鶯鶯傳》中所沒有的從外貌到心靈都極丑惡的鄭恒,讓他和老夫人站在一起,和崔張作對。這樣以來,由于主要矛盾的改變從而使人物形象也相應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董西廂》中的張生不再象《鶯鶯傳》中的張生一樣,是個始亂終棄、視女人為玩“物”的無行文人,而是一個忠于鶯鶯有情有義的男子。《鶯鶯傳》中的鶯鶯,在遭遺棄的情況下,自認倒霉,所謂“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結果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董西廂》中的鶯鶯是個能沖破封建禮教羈絆的女性,在老夫人和鄭恒的逼迫下,和張生一起私奔太守杜確,表現了大膽的反抗精神,她不再是一個悲劇形象,而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和戰勝者的形象。紅娘在《鶯鶯傳》中雖對崔張幽會起了穿針引線作用,但對張生遺棄鶯鶯則無能為力。《董西廂》中的紅娘卻在促成崔張結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個聰明熱情、樂于助人的婢女。法聰這個“不僧不俗、不會念經、不會禮懺、不清不凈、只有天來大膽”的寺僧,則完全是《董西廂》的創造,為《鶯鶯傳》所無有,他和紅娘一樣,是崔張結合的促成者。
主題思想方面,《鶯鶯傳》肯定張生開始玩弄鶯鶯后來又相遺棄的背棄行為不但不算缺德,而且是一種知過必改的美德;鶯鶯的悲劇結局不是值得同情的,而是應該遭到輿論譴責的“妖”、“禍” 自取。這實際上是在露骨地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而《董西廂》則相反,它批判了男子“始亂終棄”的特權思想和“女人禍水”的陳腐濫調,肯定了婚姻自主的正當性,揭露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性。
當然,《董西廂》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在情節上,鋪敘細致是其優點,但有的地方則重復、拖沓、枝蔓。如張生兩次做夢,一次是被斥歸臥相思,鶯鶯來到,正做好夢,卻被寺鐘警醒; 長亭送別之后又有“村店驚夢” ,鶯鶯又來到夢中,與前夢稍有不同的是增加了一個紅娘罷了。連寫兩夢,雖可表現相思之苦,但卻顯得重復。還有鶯鶯探病之后,想單獨自殺; 第二次又想和鶯鶯一起在法聰房中共同自殺,兩次均被阻攔而未遂,作者意在表現張生為愛情不惜犧牲,讀者讀后卻感到重復、可笑。兵圍普教,法聰沖陣,用了全書六分之一的篇幅,有點喧賓奪主。人物描寫方面,老夫人作為崔張主要對立面顯得不夠鮮明突出; 張生的軟弱動搖和鶯鶯的矜持似嫌過分。前者如曾想兩度自殺及對鄭恒讓步,后者如見了簡貼后擲鏡打紅娘,都是適例。另外,《董西廂》表現的“自古才子,合配佳人” 的主題比《鶯鶯傳》雖有很大進步,但也有偏狹的局限。
王實甫的《西廂記》 (以下簡稱《王西廂》) 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王西廂》的成就不僅是把敘事體的講唱文學變成代言體的大型雜劇,而且在思想藝術方面比《董西廂》有了較大的提高。
在人物形象方面,《董西廂》里的老夫人作為一個封建禮教維護者還不夠典型,她發覺崔張私下來往很生氣,但卻未阻擋其成婚,反找來鶯鶯和她商量: “愿則以汝妻生,不愿則從今斷絕。”她也沒有逼張生去赴考,而是張生自己提出赴考。《王西廂》則通過賴婚、逼試等情節把老夫人寫成了一個封建家長的典型。《董西廂》寫張生逾墻赴約遭到鶯鶯拒絕,竟對紅娘說: “如今待欲去,又關了門戶。不如咱兩個權做夫妻。” 顯得很輕浮。張生中了狀元回到普教寺要娶鶯鶯,鄭恒從中作崇,張生卻想打退堂鼓,說什么: “鄭公,賢相也,稍蒙見知; 吾與其子爭一婦人,似涉非禮” 。這些不符合人物性格發展邏輯的細節,《王西廂》都刪去了。《董西廂》中法聰比紅娘所處地位重要,《王西廂》則使紅娘地位重于法聰,使描寫崔張愛情的筆墨更集中了。
《董西廂》中張生認為: “功名世所甚重,背而棄之,賤丈夫也。”鶯鶯在送別時也說: “專聽著伊家; 好消好息; 專等著伊家,寶冠霞帔。”兩個人的功名心都很重。《王西廂》中的張生得到鶯鶯眼神示意時,便“決心” “再不向青瑣闥夢兒中尋,則去那碧桃花樹兒下等。”鶯鶯在為張生送行時,也說: “但得個并頭蓮; 煞強如狀元及第。”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可見兩人有重愛情輕功名的共同思想基礎。正如張生所說的“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董西廂》指出張生乃“尚書的子” ,鶯鶯是“相國的女” ,一個“有萬卷書” ,一個有“三從德” 。結尾作者得出結論說: “從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王西廂》則強調“君瑞是君子清貧” ,“湖海飄零” ,“才高難入俗人機,時乖不遂男兒愿” 。作者最后讓他高唱“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這就使《王西廂》在主題上比《董西廂》更加深化、也更帶普遍意義了。
從《鶯鶯傳》到《董西廂》,再到《王西廂》,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時代不同。《鶯鶯傳》產生于唐代,等級門第觀念非常強,不少寒士考中進士后便成了陳世美式的人物。門閥制度的嚴格,造成了許多女子愛情上的悲劇,唐代白行簡的傳奇《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及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詩都是反映這種社會問題的作品。宋代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發生驟變,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正常的封建秩序被打亂,尤其是外族入主中原,使古老的封建王國內部發生了劇烈的震動,各階級各階層的社會地位不斷變化,人們頭腦中的等級門第觀念在瞬息萬變的現實面前越來越淡薄了。封建統治階級雖然企圖用理學來禁錮人們的思想,但“抽刀斷水水更流” ,理學家的抽象說教無法阻擋現實生活給人們思想帶來的重大變化。沒有這樣一種時代變遷,既產生不了《董西廂》,更產生不了《王西廂》。其次,作者出身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感情不同。《鶯鶯傳》的作者元稹年輕得意,仕途順利,后來爬到宰相、節度史的地位,顯赫一時。他本人對待愛情的態度極不嚴肅,類同兒戲,如他在《夢游春》詩中就寫道: “一夢何足云,良時事婚娶,”在他那里,戀愛只是尋開心,鬧著玩,如同一場夢。一旦時機成熟,就要另行婚娶,顯然他這種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與其所處地位及思想意識是一致的。董解元生平雖不詳,但從已有的一點材料看,地位低下,生活貧苦; 至于王實甫,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與董解元有相似之處,所以他二人在愛情婚姻上的觀點比較進步,為元稹所遠遠不及。兩人不同的是王實甫比董解元更激進一些罷了。另外,《鶯鶯傳》、《董西廂》和《王西廂》之所以如此不同,也與整個社會風氣變化、人們的社會心理變化及作者適應對象的變化,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王西廂》的反封建主題主要是通過鶯鶯的形象來體現的。鶯鶯所處環境有三個特點: 一是處于中國這個古老的封建王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 “對于騎士或男爵,以及對于王公本身,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方的機會; 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愿。在這種條件下,關于婚姻問題的最后決定權怎能屬于愛情呢?”恩格斯的這段科學論斷也完全適合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實際。有所不同的是,在我國,還有封建道德、封建禮教,尤其是孔孟之道作為一條無形的精神枷鎖,對男女婚姻起著巨大的鉗制作用,以保證政治、經濟利益在婚姻問題上的決定作用。正是這種政治、經濟、道德的力量,使男女青年的結合毫無愛情可言,更無自主權利。他們彼此既不相識,也不了解,完全由家長包辦。所謂“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他們結合的唯一途徑。在這樣的社會里,男女青年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婚姻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壓力,遇到多么巨大的阻力啊。《西廂記》中的鶯鶯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爭取自主婚姻的。
鶯鶯所處環境的第二個特點,是出身名門貴族,其父是前朝宰相,生前已將她許與其母之侄、“鄭尚書之長子鄭恒為妻。”父親死后,老母嚴遵父囑,寫書附京師喚鄭恒來扶靈至博陵,并準備叫她服滿父孝就和鄭恒完婚,看來她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了。
鶯鶯所處環境的第三個特點,是身居普教寺中。普教寺為崔相國所修,相國病逝后,夫人鄭氏攜領女兒鶯鶯及婢女紅娘,因扶靈安葬遇阻暫居寺院西廂之內。為防止意外,老夫人在寺中一刻也沒放松對女兒的管教。佛殿奇遇時,張生問和尚: “偌大一個宅院,可怎生別沒個兒郎,使梅香來說勾當。”和尚回答說: “老夫人治家嚴肅,內外并無一個男子出入。”張生和紅娘主動打招呼,通名報姓,并問小姐常出來么?被紅娘搶白道: 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并說“道不得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俺夫人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輒入中堂。向日鶯鶯潛出閨房,夫人窺之。召立鶯鶯于庭下,責之曰: ‘汝為女子,不告而出閨門,倘遇游客小僧私視,豈不自恥。’鶯立謝而言曰: ‘今當改過自新,毋敢再違’。先生習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禮。不干己事,何故用心? 早是妾身,可以容怒,若夫人知其此事,決無干休! 今后得問的問,不得問的休胡說! ”紅娘這番話,活畫出一副封建禮教篤信者的可憎面目。在她的管教和嚴防之下,鶯鶯完全接受的是封建階級的教養,也不可能同任何成年男子接觸,被鎖深閨之中,充滿青春苦惱。雖對父母包辦婚姻不滿,卻是啞巴吃黃蓮,有口難言,只有觸景傷情,所謂“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就是說在三春將盡的時節,看到落花被水飄走,引起無限愁思,只是怨恨東風無情罷了,還能說些什么呢? 大有以落花自況之意。
但是普教寺畢竟不是崔相府。這是一座“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漢” ,“蓋造非俗” 的“則天皇后香火院” 。“南來北往,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雖然老夫人對鶯鶯防范甚嚴,也難保不與外男接觸。一天鶯鶯在紅娘陪同下在佛殿游玩,正好與瞻仰普教寺的張生相遇。鶯鶯見有生人走了。這一“回顧覷末” ,惹得張生不往京師,假言溫習經史,在,便離佛殿回西廂,臨行時回過頭來,特意看了張生一眼才移居寺內; 又以給父做道場為名,意在鶯鶯。“回顧覷末” 的動作,對鶯鶯來說,也并非無意之舉。當紅娘對她說了張生主動打招呼,通名報姓,而且自我介紹中包括“年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并不曾娶妻”這樣一些內容時,鶯鶯不但不象紅娘那樣責怪張生無“禮” ,反而笑著對紅娘說: “休對夫人說” 。接著向紅娘布置任務: “天色晚也,安排著香桌,咱花園內燒香去來。”這一“笑云” ,表示她對張生不無愛慕之心。叫紅娘“休對夫人說” ,說明她意識到張生此舉乃是為母不容的“非禮”行為。而花園燒香則又是對自己這一行為前途的預禱。
月明風清之夜,鶯鶯和紅娘在后花園燒香,第一柱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 ,第二柱香“愿堂中老母,身安無事” ,燒第三柱香,“做不語科” 。紅娘見此,便說“姐姐不祝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 愿俺姐姐早尋一個姐夫,拖帶紅娘咱” 。紅娘這里說“早尋一個姐夫” ,肯定不是鄭恒了,但究竟是誰,紅娘沒有明說。紅娘特意向鶯鶯介紹張生的“好笑勾當” ,講到張生向她打問“小姐常出來么” 時,說“我不知他想什么哩,世上有這等傻角” ;而鶯鶯的“笑云”和叫她不要對夫人說的特意叮嚀,使聰明的紅娘對鶯鶯的內心活動不會不有所覺察。因此她說的“早尋一個姐夫,”看來除了張生再無別人。鶯鶯在她祝禱之后,沒有責怪她“多嘴” ,“無禮” ,而是“插香拜云: 心間無限傷心事,盡在深深兩拜中” ,并且長吁短嘆,一方面對紅娘的祝告抱有同感,一方面對將來是否能如愿以償表示難測,對自己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表示懷疑。正值她長嘆動情之時,張生口占一絕: “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意思是說: 在這月光如水、花影斑駁,四周寂靜的春夜,面對皎潔的月輪,為什么看不見月中的美人呢?聽見張生的聲音,鶯鶯馬上敏感地說: “有人墻角吟詩? ” 紅娘告訴她: “便是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那傻角。” 鶯鶯立即稱贊說: “好清新之詩” ,從內心發生共鳴,并且情不自禁地依韻做了一首以和張生: “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意思是說: 我被深深鎖在閨房里,一十九年,已經感到非常寂寞無聊,眼看這百花盛開的春天白白地過去了,自己卻無可奈何。我想,現在吟詠詩句的人,應該理解我這傷心長嘆人的心情!有道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這兩首詩象座橋梁,把兩人的感情一下子勾通了。兩人正要相見,紅娘提醒鶯鶯“有人,咱家去來,怕夫人嗔責。”鶯鶯只好又回頭看了張生一眼走了。這一次“回顧”張生和第一次“回顧” 相比,已不是簡單的數量重復,而是起了質的變化: 前者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 這一次是愛情的種子已經萌發,兩相傾心了。
這樣一來,追求自由愛情的愿望和行動便與封建禮教必不可免地發生沖突了。這種沖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鶯鶯與老夫人的沖突; 二是鶯鶯與紅娘、張生的誤會性沖突; 三是鶯鶯與自身封建禮教影響的沖突。后兩種沖突是由前一種沖突所決定的。而后兩種沖突的解決又反過來促進了前一沖突的解決。鶯鶯的性格正是在這三種沖突中被揭示了出來。
先說第一種沖突,即鶯鶯和老夫人的沖突。這一沖突的開始,表現為鶯鶯對老夫人從言聽計從到埋怨和不滿。自從月下燒香,與張生聯吟以后,鶯鶯“懨懨瘦損” ,“羅衣寬褪” ,“神魂蕩漾,神思不快,茶飯少進” ,好不煩惱。回想起“昨霄個錦囊佳制明勾引” (在那月下聯吟的昨天晚上,張生用美好的詩句清楚地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 ,恨只恨“今日個玉堂人物難親近” (今日要和張生見面卻不可能) 。真真是“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她和張生居室只隔一墻。這道有形的墻沒有能夠妨礙他們互通感情。而橫在他們中間的另一道無形的墻卻使他倆無法進一步密切感情。這道無形的墻就是封建禮教的束縛。這道無形的墻比那道有形的墻更難逾越。正是這道封建禮教的無形之墻,使鶯鶯“睡又不安,坐又不寧,我欲待登臨又不快,閑行又悶,每日價情思睡昏昏。”這些情緒本身就是一種不滿和怨恨的反映。她一出門,紅娘就象影子一樣緊跟著她,使她不能自由,只好整天伏枕而臥,這是多么窒息人、折磨人的生活啊!她終于忍不住而表示埋怨和不滿了: “俺娘也沒意思,這些時直恁般提防著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束的緊,則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 。這種埋怨和不滿是不讓紅娘把張生打問她的情況告訴老夫人的情緒的進一步發展。這種不滿又不僅是對老夫人個人,而是對她用封建禮教約束自己不滿。在這以前,崔相國已將鶯鶯許與鄭恒,今相國雖死。老夫人卻是忠實執行婚約的,這一點鶯鶯當然不會不知道。因此鶯鶯這種對老夫人拘束她,使之不能和張生見面的不滿,又是對“父母之命” 的婚姻不滿。鄭恒是尚書之子。而張生呢,“先人授禮部尚書多名望,五旬上因病身亡” ,“平生正直無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 ,是個貧困書生。但鶯鶯對他鐘情,只是因為他的忠誠和才華,并沒有考慮其他任何政治、經濟的附加條件。因此她和張生的愛情又是對“門當戶對”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叛。
孫飛虎兵圍普教寺,要搶鶯鶯做妻,滿寺僧眾命處垂危。鶯鶯提出或從賊、或自盡,以解兵危,夫人未允。最后又獻計說: “不揀何人,建立功勛,殺退賊兵,掃蕩妖霧,倒陪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這本是一種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張生愿獻退兵之策,卻也出于鶯鶯意料之外。老夫人允婚,使崔張關系有了合法根據。白馬解圍后,鶯鶯聽紅娘傳喚說宴請張生,“扶病也索走一遭”,滿心歡喜,準備好了要與張生成秦晉之好的,“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從今后兩下里相思都較可”。對母親也不埋怨了,“酬賀間當酬賀,俺母親也好心多” 。她此時對母親也有些微不滿,這不滿只是嫌她母親吝嗇,把報張生之恩和為女聘嫁合在一起辦理,不夠意思罷了。老夫人賴婚,叫“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真是晴天一個霹靂,此時鶯鶯才意識到“俺娘變了卦也”,唬得她“荊棘刺怎動那! 死沒騰無回豁! 措支刺不對答! 軟兀刺難存坐”。她對老夫人失信大為不滿,“誰承望這即即世世老婆婆”(老奸巨滑的老婆子) ,如 “藍橋水” ,似“襖廟火” ,“撲刺刺將比目魚分破” ,“有意訴衷腸,爭奈母親側坐,成拋趓,咫尺間如間闊。” 抱怨老夫人“口不應心” ,“將顫巍巍雙頭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縷帶割,長攙攙連理瓊枝挫。白頭娘不負荷,青春女成擔閣,將俺那錦片也似前程蹬脫。俺娘把甜句兒落空了他,虛名兒誤賺了我。” 雖然沒有破口大罵,也算是嚴厲的內心譴責了。
月下聽琴,張生埋怨她說謊,她向張生說明“非干是妾身脫空,” “這的是俺娘的機變。”她叫紅娘挽留張生“多住一程兒”,讓紅娘向張生解釋: “夫人時下有人唧噥,好共歹不著你落空(婚事遇阻是因為有人在老夫人跟前說了閑話; 你再多住些時候,好歹不叫你落空)。不問俺口不應心的狠毒娘,怎肯著別離了志誠種(不管我那心口不一的狠毒老娘,絕不肯和愛情專一的人分離開)”。這表明她決不會向老夫人讓步妥協。她雖然沒有(當然也不可能)和老夫人發生面對面沖突,但思想上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了; 她雖然沒有從外表上和老夫人決裂,但和老夫人在思想深處所形成的裂縫卻在加寬加深。聽說張生有病,她不通過老夫人就叫紅娘去看望。她和張生的愛情猶如大石下的小草,曲折地、艱難地,然而又是頑強而勇敢地生長著。她向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維護者——封建家長發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經過“傳簡——賴簡——幽會”,終于與張生私結夫妻。
老夫人得知真情之后,聲稱“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 ,逼迫張生赴考,“得官呵,來見我; 駁落呵,休來見我。”鶯鶯長亭送別,“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釧; 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紅娘問她為什么不打扮得漂漂亮亮,她說“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呵” ; 并唱了一段《叨叨令》來回答她: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有什么心情花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久以后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
這支曲子開頭一句用了一個“氣”字,點出這場分別的成因和鶯鶯的態度。要張生去考狀元然后回來再娶鶯鶯,這完全是老夫人的安排,并不符合鶯鶯的思想,鶯鶯對此感到很突然,也很生氣,表現了對老夫人的強烈不滿。張生走后,她準備著睡大覺,淌眼淚,那里有心思修飾打扮! 一個把功名門第看得高于愛情,一個把愛情看得高于功名門第,這是兩種思想的沖突。后面又有兩個“悶殺人” ,反映了鶯鶯對老夫人欲反而不能,對張生赴考欲阻而不得,對這場分離欲挽回而無力的極度痛苦心情。在這支曲子里,鶯鶯這種被壓抑的感情象沖破閘門的潮水一樣奔騰向前,一泄千里。接著作者又讓鶯鶯唱了一組三曲,表現其分離的痛苦,和對老夫人的不滿。第一支曲子寫在老夫人威懾下的張生“蹙愁眉” 、“死臨侵地” ,象西風吹落的黃葉,象寒風中的衰草; 第二支曲子寫崔張兩人在老夫人前難言苦衷,張生是“閣淚汪汪不敢垂” ,鶯鶯是“推整素羅衣” ; 張生是“怕人知” ,鶯鶯是“把頭低” 。在老夫人前鶯鶯只有用 “長吁氣”和張生交流感情。第三支曲子寫鶯鶯內心想法: “奈時間長” ,“意如癡” ,“心合醉” ,寫鶯鶯的感覺: “清減了小腰圍”。這幾支曲都沒有提老夫人,但“長吁氣” 已把她對老夫人的態度表達盡致了。這一次分離在鶯鶯思想上造成的痛苦要比使他們不能成婚彼此相思更增十倍,使他們害相思苦的是老夫人,使他們害離別苦的還是老夫人。“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兒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這是她對老夫人在她思想上造成的一次大于一次的痛苦的控訴。鶯鶯對老夫人逼考不滿,是因為赴考招致的后果對鶯鶯很不利: 張生落榜,會因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而使夫妻從此分離;張生考中,則可能棄妻再娶或停妻再娶。這兩種前途對鶯鶯來說都將是不堪設想的。鶯鶯這種擔心并非毫無根據,而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普遍現象。因此她把功名富貴看作“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她沒有因為張生是白衣女婿而嘆息過,卻為兩人今日分離而“一遞一聲長吁氣” ,原因即在于此。臨走她針對老夫人說的“駁落呵,來見我”而叮嚀張生: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須回來” ,“你卻休金榜題名誓不歸” 。草橋店驚夢,她唱道: “不戀豪杰,不慕驕奢; 自愿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她叮嚀張生不要“停妻再娶妻” ,要求專一的愛情。后來鄭恒作祟,老夫人動搖,鶯鶯對張生說: “此一事必得杜將軍來方可”。“是咱前者護身符,今日有權術,來時節定把先生助,決將賊子誅。”最后終于在白馬將軍幫助下,夫妻團圓,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如果說和老夫人的沖突表現了鶯鶯對自由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膽反抗,那么,與紅娘、張生的誤會性沖突則表現了她性格中機智、謹慎的特點。紅娘的任務,不只是服侍鶯鶯,還有“行監坐守”(對鶯鶯一舉一動都要監視好) 。鶯鶯和張生佛殿相遇,紅娘說“姐姐,那壁有人,咱家去來”。月下聯吟,崔張心熱,剛要相會,紅娘又說: “姐姐,有人! 咱家去來,怕夫人嗔責。” 聽琴之后,鶯鶯對張生表白自己愛情的誠摯,紅娘又說: “夫人尋小姐哩,咱家去來。”雖然紅娘對崔張從內心是同情的,老夫人悔婚后為張生獻計琴挑,但鶯鶯尚不知曉。鶯鶯的身份,所處的環境,使她不可能拋開紅娘與張生結合,她是希望“怎得個人來信息通?便做道十二巫峰,他也曾賦高唐來夢中 (如若有人傳信,即使相隔十二座山峰,也要和張生相會) ”這個送信者的合適人選,當然不可能是沖出重圍給白馬將軍送信的法聰,而只能是鶯鶯身邊的紅娘。鶯鶯就是這樣對紅娘又要依靠又不放心,即要叫她穿針引線又要瞞著她。紅娘對鶯鶯的內心想法了若指掌。她并非無心成全他們,但她知道“俺小姐有多少假處哩” 。她做為一個丫環,不好在鶯鶯對她假意相待時,貿然說出自己成全她們的真情。這樣一來,兩假相遇,一場誤會性沖突必不可免地發生了。
老夫人悔婚,月下聽琴被紅娘催著回房,張生經過這些愛情波折后是否還真誠地愛著她,這是鶯鶯急于知道的。“聞說張生有病,我如今著紅娘去書院里,看他說什么。”她于是先引紅娘上鉤: 我“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來看我。”機靈的紅娘明知她想張生,但又不好戳破,說了“你想張”三個字便止住了。敏感的鶯鶯連忙抓住不放,急切地追問“張什么” ,想叫紅娘說出張生之名,她抓住把柄,挾制紅娘,任己驅遣。紅娘來了個急轉彎,改口說“我張著(看著望著)姐姐哩” ,她只好向紅娘下話,“我有一件事央及你咱” 。紅娘處于主動地位了: “甚么事? ”她半明半暗地說: “你與我望張生走一遭,看他說甚么,你來回我話者” 。紅娘當然也要擺一擺架子,以表示對她這種半假半真態度的不滿: “我不去,夫人知道不是耍。” 鶯鶯這時放下小姐的架子,向她乞求了:“好姐姐,我拜你兩拜,你便與我走一遭” 。紅娘畢竟是個好事撮合者,看她誠心尚虔,不好推委,便說: “侍長 (主人)請起,我去則便了。”
紅娘從張生那里拿來回書,故意放在鏡臺上,鶯鶯喜不自勝,“輕勻粉臉” ,“亂挽云鬟” ,“拆開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但她又怕紅娘將真情告訴老夫人,因此裝出發怒的樣子訓斥紅娘說: “小賤人,這東西那里將來的?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兒來戲弄我?我幾曾慣看這種東西?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紅娘當然對她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假做態不滿,分辨說: “小姐使得我去,他著我將來。我不識字,知他寫著什么?”并要拿簡帖去老夫人處出首。鶯鶯這下慌了,揪住紅娘說: “我逗你耍來” ,急問張生近日如何、紅娘故推不知,她只好又叫“好姐姐,你說與我聽”。紅娘說明張生害相思“廢寢忘餐” ,鶯鶯得知了張生的真實情況,又拿出一副小姐面孔說: “紅娘,不看你面時,我將與老夫人看” ,這一次她把紅娘的責任赦免了,意思是出了問題責任在張生,使紅娘減去丟掉飯碗之憂,但放寬心,樂充信使之役。“雖然我家虧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 ,意思是我家“虧”了他,現在他有病我理應問候。我倆之間的信件來往只是兄妹之情,并非越禮行為。這一方面是安慰紅娘,另方面又是在教給紅娘對付老夫人查問時的對答之辭。但她又怕紅娘口不穩,在條件不成熟時過早地把真情泄露,于是又用哄小孩的口氣說: “紅娘,早是你口穩哩;若別人知道呵,甚么模樣。”她寫好了與張生約會的簡帖,又擔心“秀才每從來懦” ,不敢赴約,因此不好將真實情況預先告訴紅娘,萬一事情不諧,有損她相府小姐的尊嚴。你看她對紅娘的言行: “紅娘,你將去說: ‘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禮,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兒是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并警告紅娘“和你個小賤人都有說話。”這次讓紅娘送信也不象前次用乞求的口氣,而是主子對奴婢的命令口吻。“擲書下”,好象要紅娘送的不是約會的情書,而是一本正經的警告信。她的陰晴不定弄得紅娘摸門不著,“我若不去來” ,她已拿出了小姐的架式,“道我違拗他,那生又等我回話”,只好又走一遭。
張生逾墻赴約,使鶯鶯了解了他的誠心和勇氣。但能否如愿以償,可以瞞過老夫人,瞞不過紅娘。紅娘看望張生、鶯鶯用的是乞求口吻;紅娘傳簡密約,鶯鶯用的是命令口氣。這兩次紅娘的行動,給鶯鶯的印象都是被動的。只有使紅娘由被動轉入主動,才能一方面不失她小姐身份,另一方面不至于因紅娘變卦出首置她于被動。矜持、機智、謹慎的鶯鶯,訓斥“遵命”而來的張生“是何等之人”,警告張生“若夫人聞知,有何理說”,而老夫人得知的唯一途徑只有紅娘。她并不盲動,而是先要考驗紅娘的誠心。叫紅娘把張生扯到老夫人那里去。好心的紅娘以維護張生“行止” (品行名譽)為理由,就地審理,用孔孟之書、周公之禮問罪張生,并求鶯鶯“姐姐,且看紅娘面,饒過這生者” 。鶯鶯當然無心扯張生到夫人處,只是為了觀察一下紅娘的可靠程度,所以最后以“看紅娘薄面”為由,“饒”了張生。這次賴簡,對鶯鶯來說,考驗出紅娘對她的忠誠勝過老夫人; 但對張生來說,卻“病體日篤” ,又添怨氣,性命難保。鶯鶯于心不忍,叫紅娘送藥方給張生,這次再不用命令口氣,又是用乞求口吻了,“好姐姐,救人一命,將去咱。”這一次乞求已不同于前番,是完全信賴之后的乞求。但藥方內容涉及紅娘本人,所以不便明說,只寫“忌的是‘知母’ (老夫人)未寢,怕的是‘紅娘’撒沁(耍賴撒潑) 。這是對自己賴簡一舉的解釋。
經過這樣幾次反復,鶯鶯在探明了張生和紅娘的絕對忠誠、毫無二心之后,終于在紅娘主動幫助下,沖破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的設防,與張生私結夫妻,成“秦晉之好” 。這些誤會性沖突,表現了鶯鶯機智、矜持、深沉的性格特點,同時使全劇充滿喜劇氣氛。
《王西廂》在表現鶯鶯的性格特點時,既寫了她與老夫人的沖突,又寫了與紅娘張生的誤會性沖突,還寫了她與自己所受封建教養的沖突。表現在紅娘主動幫她與張生成婚時,她還放不下小姐的架子,說: “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老夫人發覺以后,紅娘叫她去見老夫人,她又說: “羞人答答的,怎生去”,總之,關鍵時刻缺乏必要的勇氣,全賴紅娘的幫助。當然,她思想中追求自由愛情的愿望和要求、反抗封建禮教的斗爭精神還是占主導地位的,所以終于取得了勝利。而她與張生的結合既不同于卓文君,又不同于祝英臺,這又是符合她的身份教養和性格特點的。
和通過幾種矛盾沖突來表現鶯鶯的性格特點不同,張生的忠誠、熱情和愛情專一等性格特點主要是通過賃居西廂、借故搭齋、月下聯吟、請兵退敵、月夜琴挑、高中思歸等一系列言行和心理活動來表現的。
張生父母雙亡,四海為家,去京赴考,路過普救,恰遇鶯鶯由紅娘陪伴在佛殿游玩,鶯鶯的美貌吸引了她。鶯鶯因看見生人在場,怕老夫人責怪,離開佛殿回西廂,臨走時回顧了張生一眼,張生受寵若驚,“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多年功名不成,君王未見,原來是美女誤了人) ,“小生不往京師去也罷”,要賃半間房住下來,“早晚可溫習些經史” ,“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 (她臨走那一回顧怎不叫人動心呢) ,“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倘遇小姐,飽看一頓。”和尚要他同榻而臥,他當然不答應。老夫人要給崔相國做超生的道場,張生為了能在佛殿上見到鶯鶯,也請求長老為他早已亡化的父親念一場經懺。那一夜佛號齊鳴,熱鬧非常,大小和尚都被鶯鶯美貌所吸引,誰也無心做佛事,以致燈滅香消而無人過問。張生點燈燒香,忙了一夜,“扭捏著身子兒百般做作,來往向人前賣弄俊俏,”在鶯鶯面前竭力表現自己。佛事做完,鶯鶯要回,他希望“再做一會也好,那里發付小生也呵”,感嘆“玉人歸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月下聯吟,兩情相投, 紅娘卻叫小姐快回,張生恨不得和鶯鶯“廝覷定(互相看)隔墻兒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知己相愛)” 。小姐走后, 他又嘆息“小姐,你去了呵,那里發付小生,”弄得他“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 。孫飛虎兵圍普教寺,要奪鶯鶯做妻,老夫人無計可施,鶯鶯愿以自身許配退敵英雄。張生這時興高采烈,手舞足蹈,“鼓掌上云” : 自己有退兵之策。老夫人說明“但有退得賊兵的,將小姐與他為妻” 。他一聽,忙說: “既是恁的,休唬了我渾家,請入臥房里去,俺自有退兵之策。”鶯鶯好象已經與他做了妻子。白馬解圍之后,他“皂角也使過兩個也,水也換了兩桶也,烏沙帽擦得光掙掙的” ,盼著紅娘早些來請。紅娘來后,對紅娘說: “小生客中無鏡,敢煩小娘子看小生一看何如” 。紅娘走后,又自個兒在房里自鳴得意了一番。等到老夫人叫鶯鶯和他以兄妹之禮相見,這才被一盆水澆醒:“呀,聲息不好了也。”他無心飲酒,并聲明“小生非圖哺啜而來,此事果若不諧,小生即日告退。”老夫人要以“金帛相酬” ,他謝絕說: “小生何慕金帛之色! ”卻不道‘書中自有顏如玉’! 小生則今日便索告辭”。嘴里這樣說,心中卻未忘情于鶯鶯。紅娘設計琴挑,他連忙遵照執行,很早就盼著天色快黑,月兒快出,并叮嚀“琴呀,小生與足下,湖海中相隨數年,今夜這一場大功,都在你這神品”,又盼望著“天哪,怎生借得一陣順風,將小生這琴聲,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俊俏耳朵里去”。等到小姐來聽,他一面彈琴一面唱著《鳳求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他因為鶯鶯而臥病在床,命在垂危,一旦得到鶯鶯約會他的簡帖,百病俱除,欣喜若狂,自信“是個猜詩謎的社家,風流隋何,浪子陸賈,我那里有差的勾當”。急不可待地盼著太陽快些落山,“到得那里,手挽著垂楊滴溜撲跳過墻去。”他跳墻赴約,被鶯鶯教訓了一頓,自言“你這小姐送了人也,此一念小生再不敢舉,奈有病體日篤,將如之奈何?夜來得簡方喜,今日強扶至此,又值這一場怨氣,眼見得休也” ,一副鐘情可笑而又可憐之相。等到赴考奪魁,他仍是“夢魂兒不離蒲東路” ,有情有義,未負鶯鶯之望。最后所唱“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已不限于他和鶯鶯兩人,而是代天下所有追求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宣言了。
紅娘這一典型是《西廂記》的創造。沒有紅娘便沒有《西廂記》,這不僅是說紅娘形象的存在使《西廂記》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戲曲,更重要的是指紅娘在崔張自由結合中的重大作用。作者正是通過紅娘在促成崔張結合過程中的作用來表現她的智慧和力量、表現她熱情大膽、無私助人的精神。
紅娘身為奴婢,既伏侍老夫人,又伏侍鶯鶯,奔走于老夫人和鶯鶯之間。同時充當老夫人耳目,監視鶯鶯的一舉一動。但是她在崔張與老夫人、鄭恒的矛盾中,堅決站在崔張一邊,把小姐的監視人變成了介紹人。她于老夫人悔婚后,發動琴挑,使崔張之間瀕于中斷的愛情之線重新得以續接;她傳簡送簡,穿針引線,促成崔張私下結合;她機智大膽,能言善辯,使老夫人承認既成事實,崔張夫妻生活得見天日,從此合法化。總之,她在崔張結合中起了僅次于白馬將軍關鍵時刻解圍、保鏢的重大作用。她為張生傳書送簡,張生許愿說“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對張生這番完全出于由衷感激的善意之言報以毫不客氣的嘲諷: “你是個饞窮酸徠沒意兒,賣弄你有家私,莫不圖謀你的東西來到此?先生的錢物與紅娘做賞賜,是我愛你的金貲?你看人似桃李春風墻外枝,又不比賣俏倚門兒。我雖是個婆娘有氣志,則說道: ‘可憐見小子,只身獨自’,恁的呵,顛倒有個意思”,可見她幫助崔張毫無利己動機,完全出于對自由愛情的同情和支持,這正是她靈魂高尚之所在。她對張生不乏善意的嘲笑和諷刺,如說他是“傻角”,“文魔秀士” ,“風欠酸丁”,“酸溜溜螫得人牙疼”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贊賞。她當著鄭恒張生之面唱道: “你(指鄭恒)值一分,他(指張生)值十分,熒火焉能比月輪?”鄭恒標榜自己“祖代是相國之門”,自吹“做官的則是做官的?”,她痛斥道: “你道是官人只會做官人,信口噴,不本色。你道窮民到老是窮民,卻不道‘將相出寒門’。”這不僅是為張生一人辯護,也不只是為自己出氣,而是為一切卑賤者爭氣。
紅娘的聰明智慧和方量集中表現在制服老夫人一場戲,這就是著名的《拷紅》。老夫人傳她,她便知崔張事發,但并不畏懼,臨走讓鶯鶯作好兩種思想準備: “說過呵,休喜歡; 說不過,休煩惱。”對老夫人的拷問,她一是“推” ,推不知道; 實在推不過了,二“認” ,但認的很巧妙:
夜坐時停了針繡,共姐姐閑窮究 (一起說閑話聊天),說張生哥哥病久,咱兩個背著夫人向書房問候。(夫人云)問候呵,他說甚么? (紅云)他說來,道“老夫人事已休,將恩變為仇,著小生半途喜變做憂。”他道: “紅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權時落后。”
(夫人云)他是個女孩兒家,著他落后怎么? (紅唱):“我則道神針法灸,誰承望燕侶鶯儔。他兩個經今月余則是一處宿,何須一一問緣由?
“他每不識憂,不識愁,一雙心意兩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這里既有對情況的巧妙說明。也有對老夫人的旁敲側擊,還有對崔張結合乃屬自然之肯定。這種招認表面上推托了自己的責任,好象不那么“好漢做事好漢當”,其實這正是她的機智所在。唯其這樣,才能避其鋒芒,處于主動。從中調停,以第三者的身份再助崔張一臂之力。
紅娘對老夫人的拷問在“推”、“認”之后,接著便是義正辭嚴的“譴責” 。她首先說明“非是張生、小姐、紅娘之罪,乃夫人之過也。”其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孔孟之道制服老夫人,她說: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當日軍圍普教,夫人所許退軍者,以女妻之。張生非慕小姐顏色,豈肯區區建退軍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卻前言,豈得不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大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張生舍此而去。卻不當留請張生于書院,使怨女曠夫,各相早晚窺視,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來辱沒相國家譜; 二來張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官司若推其詳,亦知老夫人背義而忘恩,豈得為賢哉?紅娘不教自專,乞望夫人臺鑒: 莫若怒其小過,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豈不為長便乎?”
這段能言巧辯,先用老夫人信奉的封建禮教明確其應負的責任,再用打官司可能招致不利于老夫人的后果使其無見官之心,還抓住老夫人唯恐辱沒相國家譜的心病,正告把事弄僵,無論目下或將來都會招致“辱沒相國家譜”的后果,最后又為老夫人出主意,恕小過而成大事,以為長便之策。她的有理有據的言辭,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這小賤人也道的是,我不合養了這個不肖之女。待經官呵,玷辱家門。罷罷,俺家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與了這廝罷。”高貴者的愚蠢和卑賤者的聰明就這樣對比鮮明地表現出來了。
除過塑造了深沉的鶯鶯、活躍的紅娘和風趣的張生幾個主要人物典型外,《西廂記》的突出藝術成就還表現在情節的曲折生動和有趣上。
《西廂記》中人物不多,事件也很簡單,地點只限于普教寺內外。但作者卻寫得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圍繞崔張由偶遇到團園,共寫了三個波瀾,第一個波瀾是老夫人悔婚,由好事在望到幾成泡影,戲劇氣氛從喜到憂。第二個波瀾是長亭送別,從私結夫妻到被迫分離。崔張頭頂又籠罩起一層烏云。第三個波瀾是鄭恒作祟,即將團園的夫妻面臨被拆散的危險。在這三個大波瀾中,又有若干小的波瀾。如從賴婚到逼試,中間就經過了琴挑、傳簡、賴簡、幽會等幾個波瀾。從逼試到團園,中間又經過送別,警夢、思念、作祟直到團園。作者并不是為波瀾而起波瀾,而是緊緊圍繞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寫波瀾,這些曲折的波瀾又反過來表現了人物性格的發展。因此它的情節雖然曲折,但并不離奇,引人入勝而不顯得胡編亂造,生動有趣但并不與人物性格發展游離。
優美抒情的語言,也是《西廂記》的突出成就。人們稱《西廂記》是一部杰出的詩劇,主要是就它的語言藝術而言的。
《西廂記》的語言除了具備一般優秀戲曲明快流暢、富于個性化的特點外,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典雅含蓄,富于音樂美和節奏感。這兩點是它作為詩劇語言的主要特色。
“長亭送別”,鶯鶯飽含離愁別恨的壓抑苦悶之情送別張生,作者把時間安排在最能引起離人傷感的暮秋。鶯鶯剛上場就唱了一段〔正宮·端正好〕的曲子,來描繪暮秋的氣氛: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前四句作者用四句話描寫了深秋的四種景物,以此表現凄涼的氣氛,襯托鶯鶯的苦悶。接著一句自問自答,寫鶯鶯一早起來所見,表現她從晚到早,流了一夜淚。一個“染”字,把客觀景物(秋來變紅的樹葉)和主觀感情(因離別而傷心)融為一體,使客觀景物帶上主觀色彩,使主觀感情形之于客觀景物。接下去一個“醉”字,把客觀景物擬人化,由靜而動,以示被感動的程度,又表現了流淚之多和時間之長,淚盡繼之以血。《董西廂》卷六中的“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就顯得比較呆板,直露,不夠含蓄典雅,當然這與它是說唱文學有關。
鶯鶯剛出場唱的這支曲子,是看天看地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接著鶯鶯走在去長亭的路上,又唱了一般[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兒長玉驄難系,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整個曲子表現鶯鶯此時此刻喜慢嫌快的心情: 怨張生去得快,怨馬兒行得快,怨太陽落得快。希望在一塊兒的時間過得慢,馬兒行得慢,太陽落得慢。而這種心情通過一系一掛表現出來了: 柳絲兒長,能栓住太陽就好了; 樹林疏朗,能掛住太陽就好了。如果說前一曲由景及情、用凄涼之景引出鶯鶯離別之情; 這一曲卻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之情引出柳絲兒系馬,疏林掛斜暉、馬慢行車快走、手瘦鐲松等事物、景物,使摸不著看不見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通過天地景物車馬手鐲這些事物和景物,細致逼真而生動具體地表露出來了。
張生上馬走后,鶯鶯目送張生,心緒萬端,不忍歸去,此時鶯鶯又唱了一曲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什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這支曲中所寫的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照應開頭[端正好]中的藍天白云、滿地黃花,秋風大雁。一早一晚,景既不同,情亦各異。“無人語”與“聽馬嘶”互相聯系,互相映照,寫出了環境的凄涼和鶯鶯的悲哀。這支曲景為情設,自然貼切。它和前兩支曲一樣,都具有古典詩詞委婉含蓄、耐人尋味的特點。
《西廂記》唱詞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在《琴挑》一出鶯鶯的唱段里表現得最為突出,請聽:
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冬?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鉤雙控,吉丁冬敲響簾櫳?
莫不是梵王宮,夜撞鐘?莫不是疏林瀟瀟曲檻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身再聽在墻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 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三支曲音調鏗鏘,節奏感強,再加上比喻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讀來朗朗上口,通順流暢,極富音樂美。
幾點結論:
一、《西廂記》這一杰出的古典喜劇,通過曲折有趣的情節,塑造了鄙視富豪門第、追求愛情自由的貴族少女崔鶯鶯的形象,熱情誠懇、有情有義的青年書生張生的形象,機智大膽、勇敢無私的下層婢女紅娘的形象,這些人物在中國文學畫廊永遠放射著不滅的光彩。
二、《西廂記》中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情,詩一般的意境,使它成為我國古代戲劇史以至整個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
三、《西廂記》中所揭示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題,在當時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進步意義,在今天仍具有反對封建婚姻殘余的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男女政治上不平等,經濟上不獨立) ,劇中所肯定的男女之間無條件(只是互相愛慕,除此之外,概不顧及) 的自由婚姻,只有在特殊例外的條件下(普教寺的特殊環境、白馬將軍的暴方保護)才得以實現。所以這一主題對當時廣大青年男女來說,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要求罷了,實現的機會不多,可能性很小。只有在社會歷史條件發生根本變革后的新中國,才有了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的可能性。這種無條件結合的、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只有在人類進入共產主義之后才能完全地無條件地變為現實。青年男女要爭得真正的以愛情為基礎的美滿婚姻,首先必須爭取共產主義在人類的全部實現。
上一篇:元戲劇《張國賓·相國寺公孫汗衫記》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楊顯之·臨江驛瀟湘秋夜雨》鑒賞